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纪实(二) | 战“疫”50天,在精准施策与攻坚克难中为爱前行
时间:2020.03.14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明雁 吴东 罗欣 王晶 李苑菁



       在1月29日发表的《工作纪实(一):与时间赛跑的协和人》一文中,记录了北京协和医院在疫情早期的系列举措,启动联防联控、成立专家组、出台协和方案、组织志愿报名、驰援武汉等。


       转眼间华夏大地从凛冬走向初春,硝烟弥散处,迎春花已开。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标志着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已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把救治危重症患者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回首这一路走来,赵玉沛院长带领全体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疫情防控系列部署,在全院范围开展联防联控工作,尽最大努力防止人群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为最大程度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赵院长还亲自领衔多学科专家团队与前线医疗队多次远程会诊,为武汉重症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协和人最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协和人的战“疫”50天——


医疗:多科精锐尽出,能上的方法都上


▲ 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全体队员在武汉驻地合影


       2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医疗队142人飞抵武汉,“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登上微博热搜榜,“全村的龙已把最硬的鳞给你”,无疑给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武汉注入强心剂。

       然而,对协和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

       协和医疗队整建制独立接管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收治着比协和医院ICU还重的重症患者。

        在这里,生死只是一瞬间。刘正印说:“我们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上了28台呼吸机”。秦岩说:“虽然我们用尽全身解数,但大多数病人的病情仍僵持不下,我才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无助。”年轻队员俞楠泽在日志中写道:“眼瞅着病人跟风吹过的草一样倒下,真是身心双重折磨。”全国人民眼中无敌的协和迎来了特殊的考验。


▲ 医护人员在从危重症患者动脉留置管内采血


       首先且必须要做的,是快速建立工作模式,引导科学规范有序救治。在张抒扬书记和韩丁副院长的带领下,在护理部吴欣娟主任以及多名专家积极配合下,核心组每天总结工作,制订规范,在一个星期里因地制宜建立起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危重症患者诊治流程、医护人员诊疗常规、安全防护培训制度、安全监督制度等,为前线共同奋战的一线战士们提供了忙而不乱的遵循。

       三级查房与疑难病例讨论是协和“传家宝”。医疗队建立了“查房教授、二线医生、一线医生”三级查房制度。查房教授具有SARS诊治、重症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医疗队队员覆盖ICU、内科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等多个科室,充分发挥国家队综合诊治优势。针对疑难病例,核心组都是反复斟酌,甚至与大后方协和专家共同讨论。

       对重症救治,协和医疗队回归到“最初”——基本规律,基本做法。队员们做出了升级版的核对清单(check list),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制定《患者转入及转出ICU护理标准操作流程》,强化转运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小组制,医护共同早交班,整体治疗不间断;制定重型患者护理规范,使护理工作更有序、更规范、更安全。


▲ 教授查房


       在不知道哪种办法有效的时候,病就没法治了吗?协和医疗队采取的策略是“能上的方法都上!”在中法新城院区,协和人最早最多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ECMO、抗凝治疗、支气管灌洗、血滤吸附治疗等,最早实现病人成功脱机拔管,并转出重症病房。

       3月9日,被医务人员们亲切称呼为“老朱”的患者结束了他20多天的重症治疗,转到普通病房。老朱今年56岁,2月16日时一度出现严重缺氧,呼吸困难。由于有严重的高血压,再加上做过脑瘤切除手术,紧急进行气管插管后,老朱一直就在死亡线上徘徊。医护人员陪着老朱一起渡过了无数个难关,用20多天的悉心照料硬生生地把他从死神的手里又抢了回来。


▲ 3月9日,“老朱”从协和重症病房成功脱机拔管,转至普通病房(央视新闻截图)


       协和医院“最硬的鳞”还有多科大查房。这一次,协和人把它搬到了“云上”。2月19日、2月23日、2月28日、3月3日、3月12日……先后五次高级别多点多学科远程会诊展开,大后方由赵玉沛院长亲自领衔,前方由张抒扬书记坐镇,就新冠肺炎患者抗凝问题、炎症风暴、激素使用等展开讨论。此外,院领导要求后方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前方提出的临床问题及时研究讨论,第一时间提供最合理的治疗策略,指导科学精准施治。

       一份越来越科学、专业、规范、精准的重症诊疗方案正在形成。


▲ 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西南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共同举行远程临床病理讨论


管理:突破未知困境,拉响最严警报


         这几天,全球疫情硝烟弥漫,连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医疗失序。全球“开卷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020,病毒传播与医疗失序双螺旋下的焦灼》一文中提到早期疫情防控困境:“对于已知法定传染病,这张网可以管理得井然有序,但对于未知——在防控机制启动方面存在犹豫和模糊:什么节点拉响警报?隔离范围划多大?谁来拉响警报?警报响了之后,应该做哪些事?”

       在“警报”拉响后,医院管理者依然面临未知困境:只有呼吸道飞沫传播吗?接触传播吗?粪-口传播吗?气溶胶传播吗?

       由于早期传播途径不确切,协和医院管理者索性采取了史上最严防控手段。

      在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是防控第一道防线。1月21日,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辟为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区域,实现集中隔离收治;1月25日,封闭急诊与大院区之间的通道,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走专属通道;1月29日,发热门诊CT室落成启用;2月10日,急诊按照感染防控标准实行“红、黄、绿”分区管理,同时实行错峰就餐、上下班、更衣、洗浴等,杜绝人员聚集。


▲ 井然有序的急诊分诊台


▲ 急诊科对就诊区域、发热门诊及发热CT检查路径清晰标识


       在保护易感人群、兼顾疫情防控与患者就医方面,协和下了大力气。

       自2月10日起,“全日线下门诊、各科专业性热线电话咨询、互联网线上咨询”三位一体门诊服务模式正式启用。通过线上发热咨询和专科咨询,分流一部分患者到“云上”答疑;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均开通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恢复全日普通门诊,“一医一患一诊室”,着力解决患者刚性需求。

       以3月11日为例,共有43个科室开通网上专科咨询,发热和专科咨询接待980位患者,门诊电话咨询服务1144人次。当日线下门诊量2289人次,与线上服务基本持平,达到了分流患者、减少聚集的预期目的。


▲ 在医院门诊楼内设起了“之”字线


      对于其他“刚需”科室,如血透中心、放射治疗科、产科等,在医院的支持下采取属地化管理,严格落实分时段预约诊疗,分区域隔离救治,从医务人员到外包人员,从患者到家属,宣教培训不留死角。麻醉科手术室严格进行物理隔离,建立发热通道,未雨绸缪地布置出新冠肺炎患者手术备用间,不影响急诊和重症患者手术。自1月24日至2月底,手术249例,急诊手术占76.3%,完成分娩镇痛97例。

      “实现患者精准救治与医务人员院内零感染”,是赵玉沛院长在疫情之初就立下的总目标。

      要实现患者精准救治,要求医务人员同时具备院感防控能力与重症救治能力。2月7日,赵玉沛院长指出:“开展全院全员重症医学相关培训,培养更多的后备梯队随时增援前线。”


▲ 在第二批协和医疗队出征时的欢送仪式上,赵玉沛院长宣布启动全院全员重症培训


      时至今日,全国增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达到4.2万人。“有1.1万重症专业人员。”周翔说。培养重症医学后备梯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医院立即成立应急人员培训与协调小组。一批经验丰富的重症专家团队迅速集结,在李冬晶副院长和吴文铭副院长亲自把关下,一场面向全院全员的重症培训于2月11日拉开帷幕。

       该培训分为面向全员的基础培训和面向后备梯队的强化培训。内容涵盖了新冠肺炎患者诊治及早期识别、新冠肺炎院感防控要点、新冠肺炎重症诊疗与护理技术、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等。针对后备梯队还增设了ICU跟班实践与考核,加强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呼吸机设置和ECMO运行等操作训练。截至3月9日,全员线上培训已完成4323人,在职在岗人员完成率100%;重症线上培训完成124人;强化培训81人。目前,进入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全部完成操作培训,完成强化培训并被派往武汉的医务人员共8人。

       打破处室职能界限,实行项目小组制。像应急人员培训与协调组这样的专项组在疫情期间共有6个。院级感控管理组对全院各医疗单元和职能部门进行多次大巡查;应急物资保障与管理组开源节流,实行战略物资管理;综合协调与新闻宣传组、环境消毒与院区安全组、生活保障与员工关怀组……各项工作在“协和体系”的统领下高速运转,实现“全覆盖、全流程、全人群”。


▲ 模拟气管插管操作培训


情怀:以爱战“疫”,将初心映照在救死扶伤的战场


       2月14日情人节,一篇《你保护国家,我保护家》的文章引发协和人强烈共鸣。而这,正是全体协和人当下的内心写照。

      “宝宝今天又问起:妈妈怎么还不回家/我轻轻地和她说/妈妈一直在家里,这个家叫中国。”“三行情书”里,家与国,情与爱,显得如此朴实而赤诚。


▲ 来自医疗队员家属的“三行情书”作品


       3月6日晚,张抒扬书记在前线讲了一堂特殊而生动的党课。“共产党人要保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姿态,挺身而出、英勇奋斗,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在救治患者最前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与会人员的发言同样发人深省。吴炜结合国内外形势谈感受,“四个自信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国家很难像中国一样实现免费治疗,做到自我隔离,召集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宋锴澄向老一辈协和人看齐,“我们也是非常幸运的,能够把个人价值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孙雪峰看到了身边榜样并受到了激励,“来到武汉后,周围很多党员对共产党的信仰、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了我,鼓舞了我,让我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党组织”。

       孙雪峰是第一批协和医疗队队员。他看到的,是周翔受伤后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他看到的,是夏莹不吃不喝在污染区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是陪伴孙雪峰度过最艰难日子的人,也督促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党办的积极沟通和推动下,孙雪峰、王玉娥、张颖成为协和医疗队抗疫一线入党的第一批,此外又有39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强大战力,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队员攻坚克难,协和医疗队正经历历史、见证历史,也必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


▲ 张抒扬书记讲党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没有特效药的战场上,大爱就是创造生命奇迹的“特效药”。

       2月4日,中法新城院区ICU在改造6小时后就紧急启用,迎来了第一位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警示声声催耳,杜斌决定紧急气管插管,可环顾眼前的病房,尚未配齐三级防护设备。“我来!”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毅然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成功得到维持。

        很多一线人员最怕给病人“采标”,因为采标时医生接触的病毒量是最高的。李太生和刘正印就亲自给病人取咽拭子,给队员们做示范。“我和我师弟都五十多岁了,每天都进病房。让大家看到主任、专家都没有躲在后面,他们自然不慌,有勇气战斗在一线了。”李太生说。

        冯卫兰即使面对昏迷中的患者,也会道一句“现在给您扎针了,您配合一下我啊”,期盼着对方能听到。王汐嬅听到患者因谵妄而大喊大叫时,不是慌张而是欣慰,“这一声声呼喊,代表了生的希望”。刘一萍在护理自己管的病人时对她说,“玉琴啊,天都亮了,你怎么还不睁开眼看看啊!” 他们会在防护服上画有趣的画,写鼓励的字句,为的是让患者一睁眼,就看到整个世界都在挽留。


▲ 医疗队员在防护服上作画写字,为患者加油


       对于不幸离世的患者,医疗队员们也表达着尊重。在ICU病房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面对每一条刚刚离去的生命,抢救人员都会自发地围在床边,深深地鞠躬。遗体运走时经过的楼道,医护人员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向着遗体默哀致意。医生们会给家属打电话,说最后时刻我们给予了镇静镇痛,老人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护士们会用温热的毛巾,一点一点仔细为逝者擦拭身体,连每一个胶布印儿都擦得干干净净。


▲ 医疗队员向逝者鞠躬默哀


       一场以“爱”为名的接力棒,正在一棒接一棒的传递。医院成立生活保障与员工关怀组,用精细服务为前线和大后方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支持,使“协和家”的亲人们远隔千里但暖心共存,体现“协和温度”。从周全筹备前线物资,到调节身心体贴关怀,从医院、总支、科室、支部、同事……每一级都给予前线队员们最大的关爱。队员杨璐在日志中写道:“下班后掏出手机有二百多条未读信息,很多来自朋友们的关心问候,各种连我自己都想不到的贴心小物件纷纷打包从北京寄来……我的眼眶湿润了,爱你们!”


▲ 杜斌与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在线交流疫情情况


       战“疫”50天,北京协和医院相继派出4批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共计186名队员,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移植“协和模式”,完善“协和方案”,在危重症救治中挑战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大后方以“最严管理”构筑严密防线,建“协和体系”实现高效运转,成为医院治理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而这一切,都已汇聚成为14亿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月3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说。

       而今,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100多个国家,尽管有着中国的“开卷考”,多个国家的疫情也相继告急,而协和人已开始向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输出经验和做法。自省的协和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尚未掩卷已在沉思,如果疫情再来一次,到底哪些才是正确的事?我能做得更好吗?

       凛冽的寒冬即将过去,春意在枝头料峭。

对生命的救治和对科学的追求永无止境,协和人仍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