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血管上长出拳头大的“瘤”!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团队联手“拆弹”
时间:2025.02.21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反反复复肚子疼,隔三岔五就发烧,体重迅速下降……73岁的张大爷究竟患了什么病?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联手明确诊断,原来是由巨细胞动脉炎及长期高血压共同导致的胸腹主动脉瘤。内科专家精准用药,迅速帮助张大爷控制了发烧和免疫紊乱症状;外科专家接力手术,为其精准“拆除”拳头大小的胸腹主动脉瘤。“感谢协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近日,张大爷已康复出院,重新拥抱美好生活。

from clipboard

▲医护团队与患者合影,左起:心外科马国涛副教授、心外科主任郑军教授,肝脏外科卢欣教授,心外科护士长王小翠主管护师、许尚栋教授、赵研学主治医师


一年前,张大爷反复低烧,伴随剧烈腹痛。这样的症状使他的体重迅速下降,身体疲惫不堪。张大爷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可达170/100mmHg。外院检查发现,他的体内胸9至腰3锥体水平的主动脉明显增宽,最大管腔截面从正常的2.5厘米增至9.2厘米,堪比成年人的拳头大小。他的胸腹主动脉血管壁已被撑至极限状态,薄如纸片。张大爷反复发烧,无法排除感染的可能,更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带着一线希望,张大爷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田新平教授、李菁教授与感染内科周宝桐教授抽丝剥茧,彻底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明确了张大伯反复发烧和胸腹主动脉瘤的“罪魁祸首”是巨细胞动脉炎。他们为张大爷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张大爷的病情逐渐稳定后,心外科接过治疗的接力棒。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经典的治疗手段,但面临着多重挑战:患者年龄偏大,很难承受胸腹联合切口的大手术;胸腹主动脉瘤体积巨大,随时有破裂风险,整体切除极为困难;巨细胞动脉炎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的主动脉周围粘连严重,解剖游离病变血管异常艰难;多处腹主动脉分支狭窄影响了相应脏器的血液供应。心外科邀请肝脏外科联合会诊,最终为张大爷确定了复合手术方案,即“正中开腹入路,腹主动脉逆向去分支重建内脏动脉+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这是一个相对安全、创伤较小,但同样有效的手术方案。

术前准备一切就绪,张大爷被推入先进的复合手术间。

卢欣教授率先上台,游离腹主动脉的四个分支。由于主动脉瘤体巨大,血管迂曲变形,压迫得四个腹主动脉分支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自身免疫病造成反复炎症,又使腹主动脉粘连严重。术中可见张大爷的胸腹主动脉就像一根用久了的橡皮水管,鼓起一个大包,一旦被分离撕扯的力度太大,水管就会破裂,导致术中大失血,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卢欣沉稳耐心,细致操作,历时三小时顺利完成了游离工作。

心外科团队立即接手,许尚栋教授为张大爷缝制了四分支人工血管,郑军主任依次重建了腹主动脉的四个分支。随后,通过右侧腹股沟的小切口,许尚栋将三个覆膜支架依次送到主动脉中适当的位置后释放。三个支架覆盖了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全程病变,腔内修复术顺利完成。

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准管理,成功克服了患者高龄、合并症多、手术时间长等多重挑战,张大爷各项生命体征始终保持平稳。

动脉造影显示,张大爷的主动脉瘤体被完全封闭、消失,支架形态良好,四分支血管通畅,腹腔脏器显影良好。看到这个“漂亮”的成果时,虽然已过午夜,但医护人员的精神都为之一振,绽开了笑颜。

from clipboard

▲术前的主动脉增强CT(左图);术后的主动脉增强CT(右图)


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张大爷术后一天就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回心外科,不久便顺利出院。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团队默契配合完成的又一例高龄、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的巨大胸腹主动脉瘤复合手术,不仅充分展现了医院在高难度手术领域的顶尖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更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主动脉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主动脉血管壁弹性减弱,在高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膨大的病理状态。”郑军主任介绍,当胸腹主动脉管径扩张超过其正常直径的1.5倍时,即可诊断为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群体,其高危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史、感染、吸烟、药物滥用、高血压以及高龄等。因此,建议6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有家族病史的男性以及65岁以上有家族史或吸烟史的女性定期进行胸腹主动脉瘤的筛查,包括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和主动脉增强CT等检查。主动脉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止便秘引起的腹压突然升高,进而诱发动脉瘤破裂。

文字/干玎竹 赵研学

图片/心外科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