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麻醉医师如何在无影灯下的战场迅速胜任岗位?他们在外科手术中该如何化解压力、轻松上阵,以便与外科医师密切配合确保手术安全?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申乐团队在《英国麻醉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中科院一区,IF:9.1)杂志发表论著,报道了十余年来麻醉科临床质量控制的系列经验。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等的支持。
麻醉医师被称为外科领域的“内科医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过硬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面对突发情况冷静思考并迅速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这些“本领”的基础无不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每一位资深医师都是从年轻医师成长而来。
为了解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在年资上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围术期安全,年轻麻醉医师的医疗决策和质量是否会受到资深外科医师的影响,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研究团队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与半结构化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基于麻醉科十余年间积累的不良事件数据库,研究团队根据手术医师、手术年份、手术类型将发生不良事件与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手术数据进行匹配。对照分析后发现,虽然麻醉医师的平均年资明显低于主刀医师,但麻醉医师与主刀医师的年资差异与围术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果提示,工作年限对麻醉医师维护患者围术期安全的能力并无显著影响。
团队采用理论抽样策略抽取麻醉科不同年资的主治医师进行一对一访谈。分析发现,科室制定的标准化流程、术前门诊与会诊、早交班疑难病例的讨论决策、危机场景中的科室支持等管理办法有助于增强年轻麻醉医师的自信、减轻其与高年资手术医师沟通时的压力、保障患者安全。
根据访谈结果,研究团队认为,当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在临床决策时遇到意见分歧,可利用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再次评估风险,寻求上级大夫和多学科团队的指导帮助,或参考循证大数据、指南共识、科室医疗工作流程等,以求得“最优解法”。这些举措都大幅度提升了围术期的医疗安全。
▲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处理临床决策分歧的建议流程
文章刊出后,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编委Jennifer M. Weller医师发表社论,强调了本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也充分肯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作为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牵头多项全国调研和多中心研究,围绕“围术期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主题发表了十余篇SCI论文,系列创新管理措施走在国际前列。麻醉科将继续把科研方法和循证思想融入临床管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共同第一作者:徐宵寒
麻醉科主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血液安全分会委员,《中国输血杂志》青年编委,哈佛大学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访问学者,入选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后备人才项目,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共同第一作者:虞雪融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输血与血液保护学组副组长,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通讯作者:申乐
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兼麻醉质量管理学组组长,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亚澳区理事、安全与质量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麻醉与镇静镇痛分会副会长。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多本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等职务。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医学会“树人麻醉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文/徐宵寒 干玎竹
编辑/陈恔 干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