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队员日志 |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
时间:2020.03.0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共预备党员,孙雪峰

       从大年初二出发,已经来武汉整整六周,窗外迎春花已开。原来,从冬天出发的我,不知不觉在武汉迎来了春天。而协和医疗队也从最初的21人增添到了现在的186人。看着每天武汉罹患新冠肺炎的人数逐渐减少,心情逐渐平复下来,动笔写下这期间的种种经历,与大家分享。


——孙雪峰



▲孙雪峰副教授出征


       2020年的新年是不寻常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武汉为中心,席卷了全中国。除夕夜,我看到第一批军医已经出发前往武汉支援的新闻。当时就想,如果需要,我也要去!这不仅是一场疫情,更是一场战役,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义无反顾。大年初一晚,王孟昭主任就来电问我是否愿意去武汉,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大年初二,在韩丁副院长带领下,我们和北京其他5家医院一道组成一支121人的国家医疗队,搭乘专机,于当天晚上6点10分落地武汉。数天之内,我亲眼见证来自祖国各地的医疗小组汇聚武汉,和我们并肩作战。我们的主战地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简短培训后,我们很快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最初的病房在C座12楼东,短短几日,30多张床位被6家医院组成的国家队全部收满。初到病房,连续两个夜班让我初步感受到防护服带来的闷热与窒息感,在这种环境下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比平时困难十倍。而当我刚刚适应了一些,新的挑战来了——北京协和医院将整建制承担最为艰巨的重症监护病房(ICU)。



▲孙雪峰副教授(右三)和同事一起学习武汉同济医院医疗系统


       新的病房在C座9楼,由原先的儿科病房改造而成。接诊前一天,王京岚教授带领我们将每台呼吸机都调校了一遍,确保机器能够正常工作。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2月4日下午,我们和北京医院、江苏医疗队协作开始收治患者的一幕。所有队员均被要求在医院待命,轮番上阵收治患者。而很多新收治的患者都需要立即插管,甚至在平车上就已经开始被心肺复苏抢救。前来指导工作的MICU杜斌主任在防护设备尚未配齐的情况下,亲自上阵给我们做了第一个紧急气管插管。24小时之内,我们收治了18名重症患者,每个人都拼尽全力。连着值了3个漫长而艰难的夜班,我对这段经历终生难忘。


       随着张抒扬书记带领的第二批142名队员的到来,病房也渐渐按部就班地运转起来。来自全院不同科室的四十几名医生分为ABCD四组轮流值班。我在C组担任组长。随后,第三批队员的到来,为诊疗提供了心脏彩超和血液吸附等新手段。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床旁胸片实现了,便携式呼吸机保驾下的CT实现了,床旁支气管镜检查实现了,甚至连病原菌的快速核酸检测都实现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MICU、感染内科、心内科、肾内科的多名教授指导制定诊疗方案,并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来实现和其他科室的多元讨论。这里的工作越来越接近北京协和医院本部的工作氛围。

▲C组组长—孙雪峰副教授


       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王京岚教授是我们的老大哥,他默默承担起了许多繁琐的工作,比如和同济医院医务处的沟通、每日上报病房情况等等。床旁支气管镜来了,他以身作则,带着我、赵静、范俊平、杨燕丽等,戴上闷热的头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做气管镜检查。便携式呼吸机来了,又是他身先士卒,提前熟悉路线,带着我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CT检查。刘正印教授身为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在病房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时常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床旁一待就是数小时。ICU的周翔副教授,在不慎摔倒、眼角受伤缝线后,一天也没有休息,还一再向医院申请早日回到病房工作,数日后,他重新出现在了病房里。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团队中,一大半是共产党员。在来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月22日晚9点,我和王玉娥、张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天的党员大会上,我清楚地记得张抒扬书记对第一批火线入党人员的鼓舞,也记得站在党旗下的那份荣耀感。特殊时期的入党申请,特定环境的党员大会,那份对信仰的追求和行动,在我未来的每一天都将牢记心中。

▲第一批火线入党人员 孙雪峰教授(中)


       在武汉工作的六周来,我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最初几个连续夜班的艰辛,记得夜班时忙碌起来忘却时间的自己,记得厚重防护服下迟钝的自己。当然,只有在病房平稳后抽空坐下来时,才会真实感受到防护服的厚重和呼吸的困难。冰冷的汗水紧贴身上,在病房气流的吹动下,带走身体的热量,只留下刺骨的寒冷。尽管如此,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会平静下来,我知道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更好和大家并肩战斗。忙碌一晚后,当你走到患者床旁,看着虽然佩戴呼吸机却沉睡如孩童般的病人,耳畔响着隆隆的排风机的噪音,伴随着窗外渐亮的晨曦,你会发自肺腑地感叹一声:生命是如此美好,苦难终将过去!



       窗外的迎春花开得正好,我坚信,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随着武汉新增确诊患者数目的日渐减少,我知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和这场苦难说再见。在同济医院病房的墙上,看到一句标语,让我的心情翻滚许久:“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以此和大家共勉!




孙雪峰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共预备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