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健康报——
日前,《协和医学杂志》提前在线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据悉,“建议方案”明确了临床中患者的早期筛查问题,增加了临床需关注的检测指标,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提出建议,并强调对医护人员实施安全防护。
论文通信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教授李太生介绍,该建议方案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三版) ” 基础上,由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专家组,结合既往在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 和流感等呼吸道病毒诊治和防控中的宝贵经验完成的。
李太生表示,疫情还处在不断变化的阶段,本“建议方案”应急编写,必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后续将根据临床实践及时修订。
强化早期筛查:不明原因急性发热,肺影像正常也要筛查核酸
“仅对有武汉相关流行病学史的人群进行筛查是不够的。尤其是72小时以内的急性发热,但不伴流感样症状,且未证实其他病因者,也要筛查核酸。”李太生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较长,轻症患者比例不低,为防控和溯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建议方案”调整了需要重点筛查和持续关注的目标人群。
“建议方案”提出,对于急性发热(即72小时内体温大于37.3°C) 且肺部影像学正常者,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小于0.8×109/L或出现CD4及CD8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即使核酸检测未呈现阳性,均应居家隔离密切观察,必要时可考虑24小时后复查核酸检测并依据临床表现复查胸部 CT。
“建议方案”明确,建议有条件的进行炎症指标和淋巴细胞亚群筛查。在SARS和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诊治中,已发现淋巴细胞计数和分类对于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很有可能具有类似特点。
重症患者治疗:应谨慎使用激素,可酌情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建议方案”在充分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支持对症治疗,保证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稳定。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氧疗。
对于重症患者,“建议方案”特别提出,依据病情可酌情早期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0.25~0.5g/(kg.d),疗程为3~5天。李太生特别介绍,在抗击SARS、MERS及重症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时,国内外都有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对早期重症患者使用足量的免疫球蛋白有可能减少病情转化成危重症甚至死亡概率。
在激素的使用问题上,“建议方案”明确,重症患者酌情早期小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即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80mg×1次/天,疗程3~5天。李太生强调:“激素的使用要非常谨慎。若真有必要,用量一定要小。因为如果激素使用过量,会影响患者体内的抗体应答,反而影响治疗效果。医生可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及影像学表现酌情调整疗程。”
此外,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建议方案”指出,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现有抗病毒药物对2019-nCoV有效,可酌情用洛匹那韦或利托那韦每次2粒,每天2次,疗程为14天。
关于经验性抗菌治疗,“建议方案”明确,可根据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如不能除外合并细菌感染,轻症患者可口服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药物,如二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需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
医务人员更要重视防护:保护好自己是前提,上岗前先培训
“我要为全国的医务人员点个大大的赞。医务人员是最具有奉献精神的,是最了不起的。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在明知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如此强的情况下,6000多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奔向武汉,为14亿老百姓筑起了一道健康长城。”李太生有些哽咽,同时特别叮嘱:“无论是去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同道,一定要由负责院感防控或者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对大家做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的培训。医护人员不能没有培训好就上战场,否则等于是当’炮灰’。”
“建议方案”明确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准入、防护和隔离监测方法,特别强调:一线医护人员应进行上岗前筛查和相关知识培训,并需排除以下情况,包括孕妇、年龄超过55岁、慢性疾病史(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合并急性发热者。上岗前筛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酸激酶并进行胸部X线检查。
“建议方案”还提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应相对隔离,避免到处走动和广泛接触,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时应立即隔离并进行相关检查;结束病区工作时,应进行咽拭子及血常规检查,有异常者应接受严格隔离观察,无异常者普通隔离观察1周后恢复工作。
此外,“建议方案”还明确了组织患者转运和进行有创治疗时需注意的实际防护细节。如插管患者应使用密闭吸痰器吸痰,避免呼吸机气流引起空气传播。特殊情况下必须断开呼吸机进行气道操作时,应使用呼吸机的待机功能,避免呼吸机气流引起 空气传播。如呼吸机无待机功能,应阻断呼吸机Y型管口,避免空气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