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5年发7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位协和学者是如何做到的?
时间:2017.06.0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口唇梅毒下疳和节段性神经纤维瘤病文章

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是生物医学工作者心目中的殿堂级期刊,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是很多人的毕生所求。但北京协和医院有位学者自2013年2月至今在这本期刊上共发表了7篇文章,是近5年来在该期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者。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马东来教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带着极大兴趣探访了马教授。

临床医学影像:一个值得关注的栏目

这7篇文章发表于同一个栏目:“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这是NEJM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栏目,发表形式为图文并茂,即典型照片加简明扼要的病例报告。据NEJM官网显示,该栏目文章是NEJM点击量最高者之一,单篇文章的周点击量最高可达6万余次。由于内容不局限于某一专科,读者面广,影响力大。NEJM还在其官网首页显著位置为该栏目特别设置了形式新颖的读者互动,文章在线发表前一周被设计为读图选择题,以吸引读者关注,加深学习印象。马教授本人也很喜欢浏览这个栏目,他表示自己是忠实读者,每期都会关注,因为该栏目文章非常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百里挑一:在这个栏目发表文章并不容易

千万别以为这个栏目的文章形式简短,就易于发表。NEJM为周刊,该栏目每周固定只发表2篇文章(纸质版、电子版各1篇),一年共发表104篇。因投稿门槛较其他栏目相对稍低,且不限科室,理论上只要涉及到临床影像(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眼科、皮肤科、骨科、耳鼻喉科等)的病例就有投稿机会,故实际投稿量巨大,目前年投稿量超过10000篇。拒稿率也相应达到超过99%的惊人比例,竞争近乎惨烈。

据马教授介绍,文章投稿后需经过几大关:主编筛选、栏目主编筛选、月度阶段性集中筛选,这些流程进行完约需6~8个月,此时还幸存的文章才有机会送外审,外审后仍有可能被拒。如此复杂且苛刻的遴选程序,才能保证做到优中选优。文章发表周期也因此较长,一般在一年左右。

发表一篇文章如此困难,马教授多年的投稿历程也充满艰难和坎坷。他从2008年就开始向这个栏目投稿,连续被拒稿12篇,但他没有在挫折中轻易放弃,而是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写作和投稿,直到2013年才终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口唇梅毒下疳。发表当日正值2013年情人节,而这例患者上下唇对应部位均有皮损,这种情况又属于“接吻下疳”,不知道这是编辑部的有意安排还是有趣巧合。无论如何,这对于马教授而言都是莫大的肯定和激励: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成功的果实。在随后的4年间,他一鼓作气,前后向该栏目投稿61篇,其中6篇发表。虽然发表概率只有十分之一,但相对于平均不到百分之一的发表率,已是超过十倍的概率。自2013年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至今,每年都有1~2篇的产出,像是突然开窍找到了打开文章发表大门的金钥匙。

摸准栏目脾气是发表关键

能够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篇稿件中脱颖而出,有什么诀窍呢?先来看看这7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内容吧:口唇梅毒下疳、腋毛癣、环状二期梅毒、节段性神经纤维瘤病、匐行疹、皮肤胶原血管病、光化性肉芽肿。其中有相对罕见病例,也有较常见病例,其共同点是典型性加特殊性。如有一例皮肤胶原血管病,这是一种最近才报道的皮肤病,之前国内没有报道过,其临床表现为泛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但与之不同的是真皮浅层血管壁明显增厚,PAS染色显示真皮浅层的血管壁有阳性物质沉积,所以虽然临床上表现为泛发性毛细血管扩张,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新的疾病,很容易误诊;又如一例节段性神经纤维瘤病,该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皮损真正如同带状疱疹似的密集呈带状分布则非常少见,甚至连教科书上都没有如此典型的照片。它们都属于常见疾病的特殊或罕见表现,这是NEJM比较倾向于接收发表的兴趣点所在。NEJM属于综合性期刊,读者面比较广,太罕见的病例会被建议转投到专业性期刊。

在写作方面,该栏目投稿要求字数控制在150个单词内,作者不超过2位。记者发现,在马教授发表的7篇文章中,有多篇第二作者都是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蒙卡哈尔医院(Ramony Cajal Hospital)的Sergio Vano-Galvan医生,他们相隔万里,甚至至今都未曾谋面,到底是因何机缘展开合作的呢?马教授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原来他在发表第一篇文章前,曾仔细研读该栏目已发表过的文章,发现这位来自西班牙的皮肤科医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马教授鼓起勇气给他发了封邮件,求教发表经验,得到Sergio Vano-Galvan医生的及时回应,由此开启了两个人的友好交流合作。马教授会不时向对方分享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临床病例,Sergio Vano-Galvan医生则会提出哪篇文章适合投稿的建议,并且在投稿前对语言进行把关,使其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也会在稿件被拒的时候给予鼓励。

篇幅虽小,影响力大

“临床医学影像”栏目作为NEJM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其影响力不可小觑。马教授介绍,他的文章发表后经常会收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和同行来信,有的是关注疾病本身,探讨疾病诊治相关问题;还有的是想使用图片,如一本遗传学专著的编者就对上文提到的节段性神经纤维瘤病的图片非常感兴趣。NEJM文章PDF版上的图片复制非常方便,有助于使用者在不涉及版权的用途(如教学)中直接引用。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在传播知识、促进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扩大了作者及其所在医疗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马教授认为,医疗机构想要在学术上保持领先地位,通常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才能保证高水平的论著产出。但并非所有的机构或研究者都能获取充足的科研经费,因此在客观条件不成熟,尚难达到发表论著条件的时候,在著名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病例报告,也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另辟蹊径的做法,在提升影响力方面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其中一个例证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自2009年开始评选年度SCI优秀论文奖,每个单位可推荐一篇论文参评,经评比全国选出10篇优胜论文在学术年会上公布颁奖。至今共评选了9次,马教授以发表在NEJM和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上的文章代表北京协和医院参评,共获奖7次,大大提升了我院皮肤科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力。

内动力催生好文章

马东来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和写作经验。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累计达329篇,经他国内首次诊断和报道的皮肤科疑难罕见病有30多种。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在长达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他收集了数十万张临床病例照片,门诊一遇到感兴趣的病例,他就会拿出相机拍照记录,后期跟踪随诊,力求保证每个病例故事的完整。至今他已经收集了临床和病理两个移动硬盘的数据资料,每个硬盘足有4T(1T=1024G)大小。稍有空闲时间,他就把资料拿出来翻看一下,就像古玩爱好者时常把玩珍藏多年的宝贝。经回顾、比较,找到有价值的病例时,立即打电话随访跟踪,资料完善后写成文章,真正把写作当成了兴趣和爱好。在当下医学界普遍因为职称和学位等功利性目的而写文章的环境中,这种因为临床兴趣而写作的精神尤为可贵。整理、反馈、写作的过程也可以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而临床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更有助于捕捉典型病例的罕见表现,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文章的发表也是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向马东来学什么?

马东来教授通过分享他在文章发表历程中的切实体会,总结了几条发表经验。一是平时要注重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年轻医生,当积累程度不够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先将基本功扎实打好。这是因为要在NEJM这样的顶尖杂志发文章,靠碰运气的可能性很小,需要内容质量确实过硬才有机会;如果屡投不中,对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是应该放手一试,即使失败了还可以找到差距,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要做好随访工作,对好的病例一定要及时跟踪,定期随诊。对此,马教授分享了他所经历的一次教训。NEJM编辑部对他的一篇文章很感兴趣,已经通过外审,最后来信询问是否有该患者治疗后的照片,结果很遗憾的是患者已经去世,拿不到治疗后照片,最后文章被拒。三是注重合作和积累经验。如前所述,开放合作的积极态度在他的发表经历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自己发表经验不足的时候,要以学习的心态汲取他人经验。积累一定经验后才会有敏感的嗅觉,对适合发表的内容作出准确判断。

结束语

采访结束时,我已有了答案。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看似偶然的结果背后往往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喧嚣的世界中踏实做学问,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以临床工作为乐趣,对病例如数家珍,笔耕不辍,厚积薄发,我想这些都是文章发表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