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郭赛珊:“不主观、来者不拒”,学医不能一孔之见
时间:2024.11.21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from clipboard


人物小传


郭赛珊,1938年10月24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北京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任教10年。1970年前后随著名中医专家祝谌予、李介鸣、王大鹏、王为兰、颜正华、王绵之、谢海洲等教授学习临床中医并钻研中药及方剂学。1976年,在祝谌予教授领导下,郭赛珊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专科门诊并担任组长,由内分泌学家池芝盛教授和祝谌予教授共同出诊,对降糖有效方药进行临床研究,开创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新模式。

1983年参与创建中医科独立病房,建立中西医结合查房制度及病历书写模式,请内科专家入科指导。接管医院煎药室,改变患者靠院外取药、代煎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引进针灸专业归国留学人才和聘用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改变了针灸专业组以医士、护士转医为主的人员结构。1991年起,先后担任中医科及中医教研室主任,组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担任第三批、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996-1997年任美国圣安东尼奥德州大学汉方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参与组建北京协和医院女教授联谊会,并任会长10余年,同时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女教授联谊会会长。

先后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华医药贡献奖、“全国名中医”称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上工示范人物”和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郭赛珊名医工作室于2009年获“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

发表论文109篇,核心期刊论著70余篇,参与著书9部。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学生和护理学院及进修生等教学任务,获评优秀教师,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精彩瞬间


请使用谷歌,火狐,IE10 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访谈节选


家学渊源,从医种子深植心间

王璐(以下简称“王”):请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郭赛珊(以下简称“郭”):我叫郭赛珊,今年86岁,福建莆田人。我的珊是珊瑚的意思,珊瑚很漂亮、坚强,也很有性格,这让我更努力地奋斗。我家兄弟4个,姐妹6个,姐妹里我排行老四。

from clipboard

▲初中时期的郭赛珊


我们家出身平民但都讲良心、很正派。我父亲是中西医结合医生,在农村沿海一带行医。我母亲是个普通家庭妇女,但她受过接生员培训,会接生,她帮人接生都不要钱的。有一年大年三十,有人叫我母亲帮忙接生,他们住得很远还要过独木桥,我母亲到人家家里就一直陪着产妇。我母亲坚持不吃人家的东西,但因为要守一夜,人家最后给了她一个鸡蛋,她就靠那个鸡蛋忙了一夜。母亲朴实奉献的精神和父亲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我想我将来也要当医生,从小就种下了学医的种子。后来我当医生后,回老家大清早就有老乡排队找我看病,我都为他们治病。

from clipboard

▲青年时期的郭赛珊


王:您的青少年时期是怎么度过的?

郭:我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莆田念的,最早在农村学习,后来我姐姐去城市工作,我就跟去上学了。我那时不太努力,考卷写得很乱,我姐姐就打我手板,这对我影响很大,从此以后我就很注意文字书写。我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大学时的作业、笔记都被拿去展览,这对我也是一种鼓舞,让我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我后来到协和中医科也是这样要求年轻大夫的,病历写乱了扣分、扣奖金、要求重写,我们科里的大夫因为病历书写都被我管哭了,我说哭没有用,写好了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中医科的病历评审都是院里前几名,甚至是第一名。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左)加入少先队任大队长时与姐姐(中)和妹妹(右)合影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教授自创并书写的《保肝护胎方》荣获2023年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中医典藉书法作品展特等奖


我从小自学了演戏、倒立、翻跟头,也爱运动,拿过上海市高等院校运动会小口径步枪的第一名,人家都说我像男孩子。我13岁在福建莆田女中读书时,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演出莆田戏,我每天认认真真排练,还到地方去演出,最后大家掌声雷动,我都出名了。我姐姐演的白毛女歌剧全莆田县都出名了,我哥哥演黄世仁也是很好的。我大哥画画特别好,莆田24景写生画集【1】就是他画的,现在都被展览了。

儿时生活、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老师的要求,对我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扮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


王:您大学就读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当时的经历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郭: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考试是口述和书写一起,我抽到题之后就开始答,结果写完发现错把10的10次方写成9次方。老师说,我就要给你5分了结果你不够细致,我只能给你4分,以后各个科你要严谨,要注意细节,我希望你门门5分,要争做优等生。后来第二年,我门门5分。我记得当时要求我们把外语从英语改俄文,我为了争取门门5分,天天都努力学,最后俄文老师说,恭喜你5分。考生化,我进去讲完以后,老师说我平常做实验、洗试管也都很认真,给5分。所以平常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这个严谨求精的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前排左一)与同学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合影


投身病理,西医基础稳扎稳打

王:您毕业后是怎么来到协和的?

郭:1960年,当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校长黄家驷【2】从上医组织100人分配到协和的临床或研究所,当时有五六个人搞教学,我被分在病理教研室当助教,从此开始了我在协和的从医生涯。

from clipboard

▲20世纪60年代的郭赛珊


王: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来协和?

郭:协和多好啊,全国的医学生都想来这儿。来协和后我看到病理学系占了一整层楼,这么大,不得了,我就扎进去学。当时我起早贪黑地学习和工作,上级大夫也乐意培养我。

1963年前后我生了一场病,但领导并没有说就不要我了,而是说郭赛珊有培养前途,留下了我。我当然高兴,就是奔着协和来的,病了我也很努力,躺在床上还坚持看书。


王:您最初为何选择了病理方向?

郭:我在上医时就喜欢病理,那时要在显微镜下画画,我就把H&E染色【3】镜下的样子画下来,交作业时,老师说我画的内容跟拍下来的一样,为了表扬我,在卷子上打了两个勾,老师的肯定让我坚定接下来要搞病理的决心。

那时候协和医科大学的基础病理跟临床是在一起的,当时主任是胡正详教授【4】,他很严格,主抓实验室的教学组。他派王德修【5】、卢咏才【6】、胡素坤【7】这些优秀的老师到教学组,大家对我要求也非常严格,特别是王德修,把着显微镜一个一个辅导。当时我跟刘鸿瑞【8】做教学组助教,我们一起给医大学生把显微镜摆好让他们做实验,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那时我们很注意临床跟病理的联系,我看到血液科张之南教授【9】经常跑到病理教研室找王德修商量病例,他们经常配合,这对我们影响也挺大。王德修说过,活组织来了要好好看,病理是人命关天的事儿,不负责是不行的。所以学医不能一孔之见,应该全面,基础、生化要好,生理、解剖也要懂。

from clipboard

▲血液内科张之南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王:您眼中的胡正详教授是什么样的?

郭:胡正详教授很严谨,对我影响很大。他对基本功要求很严,你不行他就要批评你,我们都怕他。早晨主任还没来我们都先到了,王德修已经在打扫卫生了。主任来了以后开始办公,我们也不敢去打搅他,他下班我们才敢走。

from clipboard

▲胡正详教授(中)在指导学生进行病理诊断


王:您来协和的时候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是怎么度过的?

郭:困难时期我得了浮肿病,王德修每礼拜让我到他家里拿牛奶加强营养,同时跟他学习,他辅导很认真。那时候我的导师胡素坤也让我每礼拜六到她家去,她给我煮牛奶、煮挂面配鸡蛋。那时候都很难,但他们就是这样爱护学生的。

当时有一阵子单位给我们这些肝病的病人补充鸡蛋,但我那时候都不会煮鸡蛋,我就把鸡蛋放碗里放在传达室的煤球炉上,结果鸡蛋还没熟碗裂了。传达室的值班师傅说,瞧你,鸡蛋怎么能这么煮。所以我认识到凡事要自己去实践,才知道怎么是好的,后来当大夫我都是自己动手操作的。


王:您在病理教研室工作期间主要都做哪些工作?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郭:在病理上我主要是学切片、磨刀,刀磨不好你切出来的块就不行,然后也负责染色、标本固定等整个过程。我当时还做助教带学生,跟学生们一起复习功课的时候,他们就问我这个怎么看、那个怎么看。我的全部精力都在那里,从没有什么怨言。

结果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眼睛看显微镜看不清了,去眼科检查发现是玻璃体浑浊,当时说没得治。结果正好有西学中的机会,我父亲曾经就说要先学西医再学中医,才能更全面。这样我就跟着西学中的班转了中医,从最根本的学起,因为知道阴阳虚实八纲,才能知道根本,才能全面思考。

但是一开始转中医这个事情医院没有考虑我,他们说因为我是女同志的,跟祝谌予【10】不方便,我说师带徒为什么要分男女,我要去。祝老是从日本学西医回来的,我很佩服他,所以就扎进去跟着他学。祝老白天看门诊,经常晚上也在办公室里看病人,我就跟着他抄方、学习。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左二)跟祝谌予教授(右二)出诊


转学中医,谨遵师训学有所成

王:跟祝老学习期间,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

郭:祝老是施今墨【11】的女婿、传人,周总理曾接见过他,当时总理说了一句话“医生能做到不主观、来者不拒,就不错了”,他传给我了,这个说法影响了我一辈子。

“不主观”含义很深,核心精神是科学性、真实性,一就一、二就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认为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凭主观判断病人的疾病,要看西医查了什么指标,根据指标和中医的一套理论才能有所诊断。有个病人肋间神经痛,在外科、内科都看了,空腹血糖也正常,我发现他没查餐后血糖,结果查出来发现有十点几,确诊是糖尿病。后来西医给他控制血糖,我这边用中药治疗,很快就不疼了。所以不主观很重要,这一思想启发我一辈子。

还有一个男同志得了糖尿病,会阴疼到小便时都疼,疼到他不能穿裤子,得用罩饭菜的笼子罩着,然后把被子盖在上面将就睡觉,很痛苦。我说得赶紧干预,我就给他辨证论治【12】,按照他的特点开了肾虚血瘀的药让他吃,最后症状消失,治好了,他裤子也能穿了,高兴地蹦跳了。所以每个病人的病证不一样,要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后来还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和其他疑难的病人也都来找我诊治,这类病人我也都给看,所以医生要做到这种相对的、有针对性的来者不拒。

from clipboard

▲祝谌予教授(左一)指导郭赛珊


王:在祝老指导下,您开创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的新模式,当时是怎么开展起来的?

郭:有一阵子祝老在《光明日报》登载了一个报道,里面有个说法是“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当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我就想那到底是不是不治之症呢?因为池芝盛很欣赏中医,我就把池芝盛【13】和祝老两个人一起请来开了一个针对糖尿病的联合门诊,一边是池芝盛,一边是祝老。这是我自己觉得很有创新性的工作。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糖尿病病人,有肝硬化、腹水,还打着胰岛素。池芝盛看完以后,我陪着患者到祝老这边,我说这个人能不能活血化瘀,祝老说你可以试试看。结果出现奇迹了,这个病人胰岛素减量了,症状和腹水都减轻了,说明活血化瘀对他确实有疗效。这为我们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门诊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到现在还对这个行业有指导意义。

from clipboard

▲中医科早期糖尿病门诊,右三为祝谌予教授,右四为郭赛珊


所以我很有体会的一点是,活血化瘀法很重要。有一次,我老家一个在湖里拉泥的人腰扭伤了,我给他检查之后用了血府逐瘀汤【14】,7付就管事了。我这么做是有依据的,因为他虽然扭伤了但没有真正伤到骨头,否则就必须中西医结合了,我很谨慎。


王:您眼中的池芝盛教授是怎样的?

郭:池教授人特别好,很平易近人。他很赞赏中医,所以我把他请到我们联合门诊一起出诊,我就坐在他旁边。他要求很细致,有时候一个下午就看两个病人。特别他用饮食控制能把血糖降下来,最后甚至可以不吃降糖药,我也受到了他的启发。后来我到日本去学术交流时,他还给我提醒,苍术也是降糖的,这多高明啊。


王:您当时是怎么管理医院煎药室的?

郭:煎药要到位,不能乱来,所以我们不仅是管理,还好好了解了机器的性能。当时我们煎药室有个张师傅,人特别好,他每天深更半夜去泡药材,晚上11点钟泡水,凌晨3点多去熬药。当时病房、ICU要什么中药,他都给煎。

熬药的过程要注意细节,有的师傅做不到,就等于白熬。有个例子,当时我去看熬药的效果,我让他倒出来药渣,结果检查一看蝎子、蜈蚣都好好的,还有倒出来的茯苓和贝母还都是白的,那相当于病人这药就没熬到位。我把这些细节告诉了当时那个熬药的师傅后,他就改了。


王:您在门诊方面有哪些经验?

郭:我主张因人施治、对症开药,因为看病不仅是看病,还要看人,要从根本上了解这个人,打开他的心结。我一个门诊可能只有五六个患者,但通常要看到晚上,越到后面,我越要认真给患者看病,看好最后一位患者。我有个记录每位患者病情和联系方式的随访记录本,方便我定期随访病人,来了解用药效果,这样才能更加进步。

古人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所以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强调,为医者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学习和临床上,不要犯错误,不要总是计较个人利益。

from clipboard

▲郭赛珊(右一)在门诊为病人把脉


王:除了临床,您一直重视教学工作,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郭:在教学方面,我会把我的亲身体会和经验给大家分享,而且会先预讲。我会讲给没有念过中医的人,比如照相室、护校的人,看他们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的话,哪里不懂,我再调整。这样才能把教学搞活,不然你讲完拍拍屁股走了,学生无法获益。

我30多岁的时候讲小柴胡汤的课【15】,是北京市授课示范。我讲完辨证论治以后,听讲的学生都呱啦啦鼓掌。还有个四君子汤的课【16】,我给大家一味一味讲解药应该怎么配,讲完以后祝老评价说我把四君子汤讲活了,这是最高的评价,我很受鼓舞。后来我对中医科也是这么要求的,要预讲好了才可以去给学生讲。


王:辨证论治具体怎么讲?

郭:比如辨证讲气虚,有乏力、气短、纳差、自汗、苔薄白这些症,还有一个很重要:活动以后加重。如果活动以后不加重,反而有改善,往往不是气虚,因为湿症也会有前面那些症。

再比如我们日常饮食的牛肉和猪肉,要怎么加工?牛肉本身是温的,上火的人就不能吃未经加工的牛肉,猪肉是平的,但是你加花椒、大料进去,就变了,就会上火,如果咳嗽就会加重,因为人体的平衡被破坏了。我现在吃牛肉都是清炖的,补气不上火。但是牛肉有味,有人吃不惯就要加佐料,为了平衡你得有应对办法,加上清热的东西,比如金银花、连翘就平衡了。

我特别重视中西医结合饮食疗法,我自己就是这么执行的,先自己有体会才能治病救人,所以辨证论治是很重要的。


开疆拓土,中西结合承上启下

王:您是怎么看待中西医结合的?

郭: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为病人提供中西医全方位的服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个整体观,只要你坚持就能做出一定的成绩,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不要自己走偏了,心在中医不搞中医,或者不搞中西医结合那是不行的。

我举个例子,葶苈子是一味我爱用的药,它能够泄肺、利水、定喘、止咳,而且西医用起来发现它还有强心的作用,我听说之后太开心了,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效果。

还有个例子,有一个病人咳嗽了两三个月,看了西医和中医都没有疗效,就来找我了。我知道有个叫朱良春【17】的中医善用蝎子治咳嗽,我在她一直吃的方子上加了蝎子3克,也就大概三四条的样子。这个病人吃完给我打电话,特别惊讶地说她咳嗽好多了,这是病人给我的反馈。

中西医结合就是这样经过一系列实践磨炼而来的,归根结底要看病人是不是能治好。任何疾病我都想着用中药一起治疗,但如果真的有问题我不会乱干预西医治疗,这是基本点。

from clipboard

▲中医科查房,郭赛珊(左四)正在为病人检查


王:1983年中医科有了独立病房,有了中西医查房制度,请您说说当时的情景。

郭:20世纪60年代,我们中西医结合本来有病房,但是是借别的科的,当时我们老主任史济招【18】、张育轩【19】都管过床。后来我坚决要开中医科自己的病房,当时医院也很支持,给了我们机会。

我主张中医要学西医,不学容易乱来,当时就请朱文玲【20】等西医大夫来我们这边查房示范。在病房里我严格要求,病历书写必须认真严谨。朱元珏【21】对我们中医科的病历是肯定又肯定的,说没想到中医科能够这么认真执行。史轶蘩【22】的要求很严苛的,也说中医科做得不错。她查房我都坐在边上学习,她训人很严厉,是真正在提要求。

from clipboard

▲2002年,史济招教授(左一)、张育轩教授(左二)和郭赛珊教授(左三)获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


王:您还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病历书写模式,是怎么执行的?

郭:我一直认为每弄懂一个疾病、一个病证、一个方药,都会对医生的成长有巨大帮助,那么每一位患者的病历都会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所以除了管病房的大夫每天研读病历外,我当时要求所有不管病房的主治医师每周也要仔细研读一份病历,不执行就扣奖金。这个处罚,无论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是面子上的挂不住,都有效果。这样执行下来,他自然就会了。而且我们每一份病历都有上级大夫严格把关,这样病历质量就保证了。

有一次卫生部要过来检查病历书写,我就提议让卫生部来我们中医科病房。他们最后认可我们协和的病历不错,肯定了我们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的模式。


王:您先后到日本和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当时有没有令您难忘的事情?

郭:之前有个日本的医生在我们这里进修,这个人很正派,又会讲汉语。他岳父是日本熊本大学的校长,跟协和有联系,所以能来我们这里学中医。他先是跟着祝老,之后就跟着我了。他走的时候跟我要逍遥散的方子【23】,我给了他一本方剂学的专业书籍,让他回去按这个去做。他回日本后开了一家中医的医院。

1989年,正好他主持一个会,请我去交流。人家非常重视,有三个重点发言,让我主讲辨证论治。讲完以后,参会的人都提问,有人问我为什么有这个疗效啊,我回答说,因为这些中药有降糖的作用。但这个回答也不对,池芝盛说你应该回答中药可以调理、疏肝,而不是直接降糖,所以池芝盛也是我的老师。

from clipboard

▲1989年郭赛珊受邀出席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糖尿病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中医对糖尿病辨证论治经验的特别报告


1996年我去美国交流,那里的研究生、留学生都很照顾我,礼拜天他们做实验我也去跟着学,他们英文班我也参加,练习口语加朗诵。最后他们把白大衣送给我,我才知道我是访问教授,有条件获赠白大衣。他们申请研究痴呆的科研基金,搞的是当归芍药散,我搞的是补肾活血方,所以他们借鉴了我们中医理论。最后做出来结论了,当归芍药散的确能抗痴呆。

from clipboard

▲1996年,郭赛珊在美国德州大学汉方实验室


王:作为资深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您对广大后辈有哪些嘱托?

郭:一个医生,应该有很强的道德观,为什么孙思邈、张仲景很有道德,因为过去的社会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协和精神鼓舞我要做一个正派的人,一切都要向业务看齐。

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掌握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在解决一个问题上还要有机地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暂时不用中医或西医,不等于你不重视,得认识到病人机体的反应,还有病人家庭和情绪的具体情况,再做决定。比如痴呆,你得先判断病人的痴呆到底怎么来的,才能确定是要吃中药还是西药,得辨证,黄连解毒汤和我的补肾活血方都能治痴呆,但得对症。所以中西医结合是很高的境界,周总理那句话“不主观、来者不拒”对医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from clipboard

▲2017年6月,郭赛珊教授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注释

[1]1944年莆田中山中学美术教师郭永光出版的《莆田二十四景写生画集》。https://www.ptzszx.com/xqzt/bnxs/20240105/219200009.shtml

[2]黄家驷(1906-1984年),江西上饶人,中国著名胸心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 H&E染色法 即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 (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石蜡切片技术里常用的染色法之一 。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教学与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法。

[4]胡正详(1896-1968年),江苏无锡人,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5]王德修,曾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

[6]卢咏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

[7]胡素坤,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

[8]刘鸿瑞,1936年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

[9]张之南(1929-2014年),江苏武进人。著名内科学家和血液病学家。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血液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

[10]祝谌予(1914-1999年),北京人,中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师从北京名医施今墨。

[11]施今墨(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12]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13]池芝盛(1917-2014年),福建长乐人,著名的内分泌学家,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创始人之一。

[14]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15]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

[16]四君子汤,中医方剂学。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

[17]朱良春(1917-2015年),江苏丹徒人,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

[18]史济招(1918-2009年),江苏溧阳人,曾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教授。

[19]张育轩,1928年生,广东省五华县人,曾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教授。

[20]朱文玲,1940年生,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1]朱元珏,1932年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22]史轶蘩(1928-2013年),江苏溧阳人,著名内分泌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临床药理中心首届主任。

[23]逍遥散,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