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协和名家讲坛|马骏院士: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
时间:2024.03.25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只要用心栽培,年轻的树苗一定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从21年前的2个人,到如今已经接近200人。2024年3月20日,北京协和医院举办名家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常务副主任马骏带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的精彩学术报告。马骏院士用一个个鲜活的“养成系”案例,向听众展示了如何在项目中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以及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院长张抒扬,党委书记吴沛新出席会议。

from clipboard


马骏院士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享了如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如何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青年人才的实践经验。

聚焦治疗同质化水平低、晚期治愈率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差三大临床问题,马骏院士带领团队建成鼻咽癌放疗范围及重要器官人工智能自动勾画平台,引领鼻咽癌放射治疗从“人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提出晚期鼻咽癌“增效”的放化综合治疗“中国方案”,成为新的国际标准,创立低风险鼻咽癌的“减毒”治疗新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过去23年,美国NCCN指南诊疗路径做过6项重大调整,其中5项基于我们团队的研究”,鼻咽癌治疗方案从“美国方案”到“中国方案”跨越的过程,也见证了一颗颗人才“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AI辅助定位鼻咽肿瘤,孙颖教授以SCI为起点,到课题、项目攻关,成为青年人才,走上医院管理岗位;历经7年证实低剂量、持续性的卡培他滨节拍式化疗高效低毒,从八年制临床博士成长为青年学者,陈雨沛从临床医生完成了向科研人员的转变……“自古英雄出少年”,马骏院士介绍,团队中多位成员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时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谈及多位团队学者的成长经历,马骏院士语重心长地说,“人才培养要走心”。他以加盟自己团队的协和八年制毕业生杜晓京为例,讲述了团队发现其突出的写作能力后,着重为其补强科研能力,杜晓京在团队的悉心栽培下,不断斩获国自然课题项目,在研究和推广中积累经验、蜕变成长,最终成长为“临床型”研究与推广人才。

“一个团队除了有人才,还要分工协作,才能锻造出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锤炼队伍,马骏院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做“填空题”;开展国自然专项行动、临床研究投稿专项行动,形成经验沉淀,形成固定模板,规避常见问题;向外借力,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工融合;在国际高水平会议学术推广,在世界学术舞台发出声音;成果共享,建立稳定的多中心合作研究网络,争取政策支持。

from clipboard


“听完马骏院士的报告,最大的感悟是科研工作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聚焦某一病种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放射治疗科青年医师晏俊芳谈道。“协和做科研要有侧重点,利用好自身优势和强项,同时要在八年制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优化与尝试”,心内科副主任陈未表示。“人才培养是医院的一项大工程,协和应当对标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更多切实有效的探索”,人事处处长胡冰水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协和将持续打造医疗人才高地,同时以科学研究点燃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不断提高临床问题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性,从临床出发推动科研、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持续提高诊疗水平。

from clipboard

马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文字/洪成伟  陈恔

图片/孙良

编辑/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