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王女士不幸罹患胃癌,发现时已是盆腹腔广泛种植转移的晚期。幸运的是,医患双方都没有轻言放弃,经过北京协和医院食管胃肿瘤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以下称“食管胃肿瘤MDT”)和历时19个月的积极治疗,患者的恶性肿瘤转移灶较前缩小了一半,并接受了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这是食管胃肿瘤MDT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生命奇迹。
王女士的第一次MDT
2020年7月,王女士体检时发现盆腔巨大包块。进一步检查发现,王女士罹患的是产甲胎蛋白胃癌,这是一种比普通胃腺癌恶性程度更高的癌症,而且患者已经出现了腹盆腔广泛种植转移,累及大网膜、子宫、卵巢、直肠,临床分期为晚期。听闻这一噩耗,王女士心情坠入了谷底。
如何击退病魔,重拾生的希望,成为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2020年8月10日,食管胃肿瘤疑难病多学科团队为王女士举行了第一次MDT讨论。来自肿瘤内科、基本外科、妇产科、放射治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齐聚一堂。详细了解王女士的病情并查体后,各位专家引经据典、各抒己见,直到星斗满天才达成共识:先进行全身化疗,2-3个周期后评估疗效,如果疗效乐观,下一步可考虑先手术切除转移灶。
在接受3个周期的化疗后,王女士的病情一度得到部分缓解。但继续化疗2个周期后,疾病又突然进展,王女士体内的恶性肿瘤产生了抗药性。医患双方心中燃起的希望火苗再度破灭,治疗之路也困境重重。
王女士的第二次MDT
接下来要怎么调整方案,胜算才最大?是否需要换个“武器”,改成放疗或免疫治疗?要不然干脆“正面硬刚”,直接手术切除恶性肿瘤?第二次MDT在医患双方的共同期盼下迅速开展。
通过多位专家抽丝剥茧的分析,直接手术的方案首先被否定。王女士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症状均不明显,没有显著影响她的生活质量,如果贸然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风险较高,反而得不偿失。进一步讨论后,专家们达成共识:当务之急是控制癌细胞,避免全身蔓延;可以换成反应率更高的“靶向+化疗”方案,再次尝试控制癌细胞,后续再考虑手术。
多学科专家的悉心诊疗和一致意见给了王女士继续与癌症病魔“决斗”的强大信念。在继续接受6个月的靶向联合双药化疗后,王女士的恶性肿瘤转移灶较治疗前缩小了50%,甲胎蛋白也比治疗前降低了99.8%。
2021年8月,妇产科为王女士做了子宫及双附件转移灶切除术,手术很成功。术后,王女士继续接受“靶向+化疗”。肿瘤内科根据王女士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化疗方案。2021年底,王女士的病情持续好转。2022年2月28日,基本外科为王女士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切除了原发病灶,日前已顺利出院。
经过19个月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王女士不仅远远超出了产甲胎蛋白胃癌11个月的中位生存期,而且在切除原发灶之后,可能达到“手术治愈”这一最初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迎来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MDT:肿瘤治疗的艺术
得了癌症一定要赶紧手术?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误区。“其实手术只是癌症治疗的一个办法,不同科室有对付癌症的不同‘武器’。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癌症,只有多学科综合诊疗,才让患者获益最大化。”基本外科于健春主任医师介绍,“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营养支持、临终关怀等都是治疗癌症的方法。癌症的发生发现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环节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癌症的治疗方案要从患者和家庭的需要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有的全部循证证据,医患双方共同决策,得出个性化的最优解。”
肿瘤内科是食管胃肿瘤MDT的发起科室。肿瘤内科白春梅主任介绍,“我国胃癌患者首次就诊时,75%处于进展期或晚期,预后较差。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0%。而MDT可以有效延长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肿瘤内科赵林副主任等总结了该科收治的267例IV期转移性胃癌、化疗患者发现,接受MDT的患者(114例)中位生存期可达18.4月,而只接受化疗的患者(153例)生存期只有11.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诊疗模式(上)与MDT模式(下)的区别
北京协和医院食管胃肿瘤疑难会诊(MDT)团队始建于2019年,由11个科室的专科医生组成,迄今已会诊患者三百余例。食管胃肿瘤MDT于每周二下午16点30分在门诊楼四层疑难病会诊中心举行。“医生们来得晚,都是利用下班时间才开始会诊。走得更晚,经常是门诊楼所有灯都熄灭了,他们还在讨论。”护士长告诉记者。
▲会诊专家们手持粉红色康乃馨共同庆祝食管胃肿瘤疑难病多学科第100次会诊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指出,MDT不仅有助于建立某类病种诊疗的金标准,也将加速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职责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多学科协作,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对临床医生而言,是专业水平的整体展现;对医院而言,则是公立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与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
文字/干玎竹 葛郁平
图片/于健春 葛郁平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