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督导组组长。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内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六、七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国际保健交流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协和培养了我
我对“协和”的第一印象,始于中学时代。老师告诉我们,在北京、在中国有一所八年制大学,这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很多都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顶呱呱的医生。同学们毕业的时候,很多就只剩下一圈头发了。这是我对北京协和医院初步的认识。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了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学校通知我和班里十几名同学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当时我特别兴奋,骑着自行车直奔协和,绕着医院围墙骑了好几圈,停在西门前。
我觉得协和医院无比神圣,甚至不敢走进这扇大门。这时,一位老专家夹着公文包走了出来,我尊敬地喊了一声“老师您好”。没想到老专家对我还以鞠躬礼,还走过来和我握了握手。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专家就是罗慰慈教授。协和专家不仅学问高,而且对待每个人都是那么彬彬有礼。
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对医院无比热爱。1983年,陈敏章教授召集1977级来院的青年医生开座谈会,关心和了解我们的工作学习情况。会上,蒋珉同学也关切地问道:“陈老师,听说您要离开协和去卫生部任职了?”结果会上突然安静了。那一刻,我看到陈敏章教授眼中噙满泪花。张安教授在弥留之际叮嘱科里的大夫:“这身白大衣,我穿了一辈子。遗体告别时,给我穿上白大衣吧。”
刚来北京协和医院的时候,张孝骞教授、林巧稚大夫、曾宪九教授都接待过我们。张孝骞教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他的那句箴言:接待每位患者时,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在老5楼病房住院期间还接待过我们,她的座右铭是“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要学会接生。如果连最基本的女性生理知识都不了解,如何能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呢?”曾宪九教授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无论手术做得多好,只是手术匠,只有不断探索发现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称得上医学家。三位老主任的教诲让我永世铭记在心。
我们是在北京协和医院严格规范的医学培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等传承百年、始终如一。2018年,方圻教授生病住院,我去病房探望。当时我任内科学系主任,98岁高龄的方老依然十分关心内科发展,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传承协和优良传统,把基础工作做好,一定要把协和医院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坚持下去。
▲方圻教授(左)住院期间依然十分关心医院、关心学科发展
“医心向党”是协和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与行动自觉。张孝骞教授88岁高龄宣誓入党。在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堡垒筑在最前沿,党员冲在最前沿,协和人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亦是协和人的百年心声。
随着国家的发展,医院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是党和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鼎力支持。
来到协和医院44年,我也从一名朝气蓬勃的年轻医生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老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培养了我,我们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工作。
我想对青年朋友们说:要心怀热爱与敬畏,要养成安安静静地做医生的习惯,要坚定不懈探索、不断超越的进取之心,要培养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更要有勇于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
文字 / 张奉春
图片 / 张奉春教授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