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由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研发的一种新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示踪剂[18F]AlF-NOTA-LM3正式应用于临床。使用该新型示踪剂的病灶检出率显著优于国际金标准[68Ga]Ga-DOTATATE,因部分腹部脏器生理性摄取更低,更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中科院一区,IF=8.6)上。
针对传统影像检查方法(如CT、MRI)易漏诊微小肿瘤病灶的缺陷,这一新型示踪剂通过“分子靶向”技术,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贴上“标签”,使其在影像中清晰显形。霍力主任介绍,该技术对肝脏、淋巴结等部位的毫米级转移病灶检出率显著优于国际金标准,敏感性超95%,特异性达98%。在临床试验中,其检出的最小肝脏转移灶小于5毫米,被传统技术“遗漏”的亚厘米级病灶得以被成功发现。
▲[18F]AlF-NOTA-LM3检出转移灶,证实其敏感性极高
▲[18F]AlF-NOTA-LM3检出小于5毫米的转移淋巴结,[68Ga]Ga-DOTATATE未检出
通过检出亚厘米级微小病灶,新型示踪剂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精准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突破性支持。霍主任指出,该示踪剂可精准定位原发灶、评估全身分期,并监测治疗效果,除适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还适用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肿瘤相关低磷骨软化症等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疾病的诊疗。对于疑似肿瘤相关低磷骨软化症患者,它能快速找到致病灶;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它可以用于筛选适合靶向放疗的个体,从而在“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
与进口药物相比,此次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示踪剂产量更大、半衰期更长,便于运输至多个医疗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自2018年起开展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PET-CT检查,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全球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转化研究最多的医疗机构,北京协和医院的相关专利已完成300余例临床验证,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证实。
霍力表示,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聚焦肿瘤诊疗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在核医学技术研发方面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期待未来通过更多创新技术惠及更多肿瘤患者,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文字/李从心 董静格 洪成伟 陈恔
图片/李从心 董静格
编辑/董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