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已经具备博士水平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当博导。”2025年3月4日,首期“协和·清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楼二层报告厅举行,近日全网火爆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报告的出品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受邀作AIGC的医学领域应用与DeepSeek使用专题讲座。他结合大量生活和行业实际应用场景展开阐述,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启迪思考。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彭斌教授以及全院医疗、科研、护理和行政管理岗位约150人现场参会。
▲会议现场
彭斌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与清华大学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为双方推进务实深入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希望学术交流会办出成效、产出成果,推动更多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医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彭斌副院长致辞
AI与我们
沈阳教授首先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社会:随着AI技术不断延展人类智慧,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类劳动力得到解放,每个人被赋予更多时间与空间追求诗意生活,实现人与自然、技术全面和谐的“天人智一”的状态。
“当AI已经拥有了人类全量的已公开的知识后,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变成了问问题的能力。”沈阳教授倡导“问行合一”的理念。“问”代表对未知或复杂问题的深度挖掘与探索,体现了人类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行”代表基于AI分析结果的迅速且精准的行动实施,彰显了人类对于机器智能输出的高效利用与转化。
AIGC指AI生成的认知。沈阳教授指出,当认知被“外包”给AI的同时,决策、审美、判断、选择要留给人类。
▲沈阳教授作讲座
从原理入手 玩转AI
人工智能可划分成为五个等级。聊天机器人(chatbots)实现了与人类的自然语言对话。推理者(Reasoners)具有一定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智能体(Agents)可在复杂任务中提供帮助。创新者(Innovators)具备高度自主性,可解决广泛任务。组织者(Organizations)具备自我反思与创新能力。目前,第二级别已经实现,针对第三级别的研究十分广泛,而对于第四级别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沈阳教授介绍了通用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基于其“与生俱来”的特点,给出了使用“锦囊”。首先,AI的推断基于概率,因此会产生一定幻觉,需要高度注意。其次,AI难以在一个概率策略下保持主体和对象的一致性,因此擅长短任务,字数多了就没有那么“靠谱”了。这提示我们提问时要简洁明确,控制问题长度,分解复杂任务。第三,人们发现随着思维链推理次数的增加,AI会变得更聪明。同一个问题AI想100遍、想1000遍后,给出的结果会变得更好。这提示我们,与AI聊天可以一直问下去,直到AI无法给出新的观点。
▲会议现场
拥抱AI时代
国内AI产业发展迅速,已进入“百模大战”阶段,沈阳教授建议每个人手机上至少安装3至4个AI,熟悉和比较各个产品的擅长之处。
沈阳教授预测,AI时代下,传统“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的学科划分方式将被重新定义,未来学科会简化为两大专业,一是人工智能理论研发和应用专业,其他所有专业都可归类为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专业。
今天的我们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临界点,大家在AI的辅助下,可以在任何原来不了解的领域,从“零知识启动”迅速到达“高知识生产”。对医生、律师等职业而言,不使用AI的专业人士将面临使用AI的非专业人士的挑战,这种“逆向专业化”的社会现象正在发生。沈阳教授表示,AI在不断变强,人类应掌握驾驭它的办法。
AI与医疗
“未来的医学AI,应始终以服务生命至上为核心。”沈阳教授认为,医学的智慧不仅仅来源于数据与算法的推演,更在于如何理解人类生命的复杂性与个体化差异。未来每位医生都可以调动若干个AI助手,用人的创意调动AI的能力。医学领域的人机共生、人机协同和人机共创将推动医学从局部研究走向系统性全局认知,形成新型科学探索体系。
▲会议现场
沈阳教授用大量实例启发了听众思考。罕见病诊断方面,AI通过学习海量的医学文献和病例数据,能够快速识别出医生从未见过的病症,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建议。药物研发方面,AI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数千个药物研发方案,研究人员只需从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新药研发效率将显著提升。临床实践方面,AI可以分析患者的病历、影像数据等,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教学手术过程中让AI来做解说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未来,沈阳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人机共生让我们有可能解决现在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AI的进步可以给人启发,产生认知的跃迁,增强人类的知识和能力。当AI发展到爱因斯坦的智力水平时,世界上将涌现一万个新的爱因斯坦。
文字/ 傅谭娉
图片/ 傅谭娉
编辑/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