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9日,2024年度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全球风湿领域专家汇聚一堂,深入探讨风湿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进展。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在此次大会中表现突出,口头报告4场、壁报展示10个,展现了北京协和医院在风湿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的高水平成果,在世界学术舞台发出了协和声音,展示了中国风湿免疫学家的风采。
▲出席2024年度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学者
本届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主导和参与的10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内容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血管炎(SV)、系统性硬化症(SSc)、干燥综合征(SS)、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等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机制、流行病学、诊断评估与治疗进展。
李梦涛主任在大会报告了一种首次发现的携带罕见有害变异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携带肺动脉高压(PAH)风险基因罕见有害变异的SLE相关PAH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预后较差。在241例SLE-PAH患者中,21.5%的患者携带PAH风险基因的罕见变异。与非携带者相比,这些患者PAH发生时间较短,且常作为SLE的首发表现,治疗反应差,死亡风险较高。此研究强调了分子分型在SLE-PAH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性。
▲ 李梦涛(左上)、师佳(右上)、杨华夏(左下)、孙晓川(右下)作学术报告
博士生师佳代表导师王迁教授团队在大会报告了中性粒细胞活化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新标志物的研究成果。RA-ILD患者的血浆N-甲酰基蛋氨酸(fMet)水平显著升高,并通过甲酰基肽受体1(FPR1)促进中性粒细胞活化,揭示了fMet/FPR1信号通路在RA-IL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杨华夏副教授报告了5种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SS、SSc和IIM)合并癌症(AID-CA)的代谢和免疫特征。组学分析研究发现,AID-CA患者的代谢组谱与仅患AID的患者显著不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的紊乱尤其明显。同时,AID-CA患者的细胞因子CCL20、CXCL9和Galectin-9水平升高,而IL-23、IL-33、4-1BB、LAG-3和CTLA-4水平下降。此研究揭示了AID-CA特有的代谢和免疫反应,为AID-CA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孙晓川医师代表田新平教授团队,汇报了比较霉酚酸酯联合甲氨蝶呤与环磷酰胺序贯硫唑嘌呤治疗活动性大动脉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霉酚酸酯联合甲氨蝶呤在诱导与维持缓解方面优于环磷酰胺序贯硫唑嘌呤方案,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提示环磷酰胺不应作为育龄期大动脉炎患者的首选治疗。
▲ 田新平教授参加国际专家讨论
会议期间举办了多场研究者会。李梦涛主任代表中国专家参加ACR会前会,介绍了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开展的系列SLE研究,呼吁开展全球多中心合作。田新平教授代表中国专家参加国际血管炎临床研究联盟(VCRC)会议,介绍了中国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参与大血管炎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国际专家讨论。
文字/ 孙晓川 李梦涛
图片/ 风湿免疫科提供
编辑/ 傅谭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