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沐,沐沐,沐沐……”10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的听力检查室内,一名2岁的先天性聋儿随着妈妈的呼唤,时不时转过头。一个多月前,沐沐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接受了OTOF基因治疗手术,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首例耳聋基因治疗。目前,沐沐已完成6周随访检查,各种听力检测指标较术前明显提高。OTOF基因治疗不仅为先天性耳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回到有声世界,还为探究更多其他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沐沐在术后第6周进行随访检查
一年前,1岁的沐沐不会说话,但民间流传的“贵人语迟”打消了家长的疑虑。虽然不会说话,但沐沐非常机灵懂事,家长也就顺其自然了。就这样又过了半年,与她同龄的孩子都已开始牙牙学语了,沐沐仍“沉默无语”,这才引起了家里人的重视。在当地医院完善听力检测后发现,沐沐有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后被诊断为——DFNB9先天性耳聋,这是一种由OTOF基因突变所致的听神经病。
耳蜗能将我们听到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传入大脑,从而感受到声音。这个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耳蜗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囊泡,将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从而实现信号传递。而像沐沐一样的DFNB9先天性耳聋患者的耳蜗正是由于缺乏OTOF基因编码的正常结构的蛋白质,导致突触前膜无法正常释放突触囊泡,从而无法实现声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因此他们的大脑无法感知到声音。该疾病目前尚无获批的治疗药物。
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沐沐一家。沐沐的爸爸妈妈到处打听可能的治疗方法,正当陷入绝望的一家人以为要错过2岁的最佳治疗期,准备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时,北京协和医院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202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学系主任高志强教授、耳鼻喉科副主任冯国栋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加入由舒教授牵头的“RRG-003 AAV治疗DFNB9先天性耳聋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研究”这一多中心研究项目中。该研究通过内耳给药手术,对OTOF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耳聋患者进行基因药物治疗。RRG-003 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治疗耳聋的基因药物,由AAV1病毒双载体携带OTOF表达基因(表达otoferlin蛋白),经耳蜗给药后可将目的基因转入内耳毛细胞,合成功能正常的otoferlin蛋白,以恢复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之间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从而实现改善听力的目标。
经多次会诊,严格筛选检查,沐沐幸运地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耳聋基因治疗手术的首位患者。
▲手术团队
9月2日手术当天,手术团队利用支撑耳内镜技术,将RRG-003基因治疗药物由外耳道入路完成内耳药物递送,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一周后,沐沐在家人的陪同下出院。“其实这次手术的成功也得益于前期院领导、医务处、科研处等大力支持,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在手术中,麻醉科、手术室积极协助,过程十分顺利。”高志强教授表示。
“来!”术后20天,沐沐对声音产生了反应,甚至在奶奶录制的视频中她还试图用并不太流利的声音召唤一只宠物猫。“目前,她的伤口愈合很好,对声音的敏感度也在逐渐提高”,术后第6周的随访检查结果显示,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据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先天性耳聋患者约有2600万。在我国,每年约有3万新生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OTOF基因突变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原因之一,影响了大约41%的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未来,我们科将积极参与这场技术革命,完善流程与给药技术,推动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希望能惠及更多耳聋患者。”耳鼻喉科主任吕威说。
▲复查时,沐沐及家人与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合影
文字/张立芹 王敬霞
审核/吕威 冯国栋
图片/孙良 杜禹甫 耳鼻喉科提供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