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党总支、内科学系联合主办第十八期“协和记忆——内科历史人文访谈系列”活动。本期访谈嘉宾为一对医学伉俪——消化内科麦灿荣教授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龙芸教授。访谈中,他们回首从医之路,分享了各自在消化内镜和肺癌诊治领域攻坚克难的往事,以及在支援边疆建设、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心得感悟。
麦灿荣教授:持镜巧治疾病,援藏印证初心
麦灿荣教授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1964年加入北京协和医院。从医六十载,他既扎实掌握内科基本功,又广泛涉猎消化病学各亚专业,特别是在消化内镜领域造诣深厚。
▲麦灿荣教授
访谈中,麦教授讲述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发展与变迁,分享了自己在消化道疾病诊治领域的从业经历。麦灿荣坚信,“医学的本质是服务人群”,为此,他深入学习并熟练掌握了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多种消化内镜技术,还能触类旁通驾驭腹腔镜,是我国首批学习掌握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内镜医生之一,特别是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多项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技术,并与国际接轨,引进了放射免疫法测定激素水平等先进技术,极大提升了消化内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他指出,医生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因为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从而决定治疗的成败。
在协和的从医生涯中,麦灿荣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参与了一系列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科研项目,参加了多部消化病学领域权威专著的编写,培养了多名研究生。自1983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全国消化内镜进修学习班授课20余期,培养全国内镜医师上千人,为中国消化内镜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医生,服务患者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不论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还是在祖国的边远地区,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守这个信念。”麦教授回忆了他于20世纪70年代主动请缨,参加中央赴西藏阿里医疗队的往事。在阿里艰苦的交通状况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麦灿荣与医疗队队员们克服高原缺氧、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策马翻山、带着药箱为村民们送医送药,还和当地医院一起办好卫生学校,亲赴阿里多地培训赤脚医生,足迹遍布喀喇昆仑山下,为阿里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李龙芸教授:领航学科发展,践行医者使命
李龙芸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7年加入北京协和医院,曾任呼吸内科(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深厚造诣。行医近六十载,她完成了大量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还牵头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肺癌中心,潜心提升协和肺癌亚专业临床、科研水平,带领团队跻身全国肺癌诊治水平前列。
▲李龙芸教授
访谈中,李龙芸教授回顾了与同事们共同救治危重复杂病例的经历,详细列举了团队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瞻性治疗随诊转归得到一定改善;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得到提升;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提供吉非替尼治疗依据;证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是NSCLC的有效药物等。同时,李教授与团队在肺癌早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多项突破。
身为党员,李龙芸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1965年一毕业就奔赴江苏常熟血吸虫病重灾区,投身疫情防治工作;20世纪70年代,多次奔赴南方水乡和北方黄土高原,开展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研究;2000年作为主研究者,承接了国家批准的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该流感新药获批上市,为应对全国流感大流行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李龙芸作为协和专家小组成员之一,马不停蹄地为疑似患者会诊,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使命和家国情怀。
访谈现场气氛热烈,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燕教授分别代表科室对两位教授表达感谢,鼓励青年医师们向两位前辈学习,注重临床实践、锻炼及经验积累,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开拓创新。
▲内科党总支书记康红致辞
内科党总支书记康红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协和医院的辉煌历史离不开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麦灿荣、李龙芸两位教授的事迹就是生动的写照。希望新一代协和人在回顾历史中传承协和精神,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方秀才教授、朱丽明教授,内科学系主任李雪梅教授、内科党总支书记康红,宣传处处长段文利,内科学系副主任刘晓清、庄俊玲、焦洋、郭潇潇,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梦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黄慧、徐燕,消化内科副主任杨红、李骥,以及内科青年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还邀请了两位教授的家属骨科张保中教授一家参加。
文字/内科学系 宣传处
图片/内科学系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