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协和基本外科花苏榕:医路虽远,行则必至
时间:2024.04.07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024年3月31日,第三届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青年典型培育宣传活动圆满收官。经过两轮激烈角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花苏榕从64名最“卷”新星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首都卫生健康十大“未来之星”荣誉称号,并入选首都卫生健康青年专家库成员,以树立卫生健康青年新形象,引领行业新风尚,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未来之星”,回首他行稳致远的从医之路——

from clipboard


从高考过关斩将考入协和八年制,到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获得博士学位,入职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一名基本外科医生,“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花苏榕的标签。

入职协和后的7年时间里,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花苏榕一直努力探索科研方向,产出一系列论文的同时,花苏榕认为,这些“成果”短期无法改变临床实践,患者能够从中获益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他开始重新思索自己从医的初心。

from clipboard


在花苏榕看来,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科普,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在人类的诸多情感中,浅层的快感,或者说单纯发表文章的成就感,在面对挫折时难以致远;事实上,我在当时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唯有找到更深层的使命感,才能提供持久的内心原动力。”花苏榕说。他坚定了自己新的目标——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发掘“有前景”科研方向,探索“有远见”的AI应用,提供“有深度”的科普。

from clipboard


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

发掘“有前景”科研方向

2018年,花苏榕重拾对数学、计算机的兴趣爱好,转向了手术视频的人工智能研究,力求用新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督促自身复盘手术,提高手术水平。针对“手术中的能量器械会产生大量烟雾,严重影响主刀的视野”这一问题,他和团队成员经过近1年的摸索,采取基于大气散射模型构建了人工智能去雾算法,大大改善了手术视野,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已成功转化,在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始应用。

from clipboard


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

探索“有远见”的AI应用

2023年,花苏榕在吴文铭副院长的指导下,组团首次参加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协会(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 Society,MICCAI)国际医学人工智能挑战赛,与一众国际顶尖机构同台竞技,比拼在机器人手术中识别并追踪手术器械。这被认为是智能手术的前置科技,类似于在自动驾驶中识别前方车辆。最终协和团队成功问鼎世界冠军,展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与硬实力。

from clipboard


花苏榕和团队成员在人工智能、临床转化方面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多色荧光成像策略(世界首创)、人工智能喉返神经识别(世界第1篇该领域论著)、人工智能纱布识别追踪(国内第1张注册证)等,这些新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在手术中为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便利。


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

提供“有深度”的科普

近年来,得益于科普工作的普及,大众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大科普”话题已不陌生,但对诸如”甲状腺癌术后的注意事项”等细分垂类问题,仍缺乏认识。

from clipboard

针对上述问题,花苏榕坚持“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科普创作思路,定期梳理门诊患者的常见问题,打磨成科普视频,节约了医生在门诊重复解释共性问题的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有针对性地探讨病情。视频主题虽然看似“小众”,但是内容“切中要害”,主打定位精准,得到了患者和同道的广泛赞誉。

from clipboard

在花苏榕看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首都卫生健康十大“未来之星”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好科技创新和健康科普这两个“放大器”,更好地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整理/洪成伟  陈恔  陈明雁

图片/花苏榕  洪成伟  健康报社提供

编辑/洪成伟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