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瞄准国际一流 聚焦治病需要 | 协和临床研究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时间:2023.06.30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北京协和医院坚持瞄准国际一流、聚焦治病需要,把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在协和落地,国家11部门《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方案》的发布,为医院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近半年来,一系列代表性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协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临床研究成果”栏目,为读者及时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今天,就请跟随小编一同回顾2023年上半年所取得的重要临床研究成果——

1 科学定量的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系统获批(点击查看详情)

神经科朱以诚团队携手中科院联合研发的“多模态神经系统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该系统利用超高分辨率深度视觉传感器,搭配前沿智能算法,用科学定量的方式助力医生准确客观诊断疾病、随诊疾病进展。该产品是北京协和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医工交叉合作成果转化落地的又一典型代表。系统普及应用后,将大幅提升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能力。

from clipboard

2 68Ga-FAP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更精准(点击查看详情)

核医学科罗亚平、风湿免疫科杨华夏合作开展的世界上首个采用68Ga-FAP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放射学国际顶级期刊Radiology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68Ga-FAPI作为示踪剂的新型影像学方式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准确率优于传统的临床评价方式。团队还命名了“PET关节指数”,为类风湿关节炎精准评估和达标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from clipboard

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难题取得突破(点击查看详情)

感染内科李太生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以中药雷公藤多苷改构研制的国家I类新药羟基雷公藤内酯醇,对于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佳的艾滋病患者,可有效提升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针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难题的一大突破。

from clipboard

4 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相关胰腺癌有了新方向(点击查看详情)

赵玉沛院士团队在《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综述,深入探讨了肥胖及糖尿病等代谢失调损伤抗肿瘤免疫、促进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并从三个层面对预防肥胖及糖尿病相关的胰腺癌提出了独到见解,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from clipboard

5 胰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有了新证据(点击查看详情)

赵玉沛院士团队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论著,回顾性比较了4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后的预后情况,并通过横断面调查展现了SPN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这是国际上最大宗、单中心、外科诊治的SPN队列,有力提升了全世界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为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证据。

from clipboard

6 协和发现可提升IgG4相关疾病诊断水平的新标志物(点击查看详情)

检验科李永哲团队、风湿免疫科张文团队在BMC Medicine(中科院1区)杂志上联合发表IgG4相关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成果。团队开展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gG4-RD的代谢机制,发现了新的可用于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from clipboard

7 牵头制定标准助力罕见病诊断(点击查看详情)

协和罕见病专家团队牵头制定的The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of DMD Mut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DMD基因突变的应用规范)被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委员会认证发布,该标准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检测DMD基因致病突变提供了技术层面规范和建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此类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标准和路径,标志着中国在罕见病诊断方面形成的经验将造福全球更多罕见病患者。

from clipboard

8 脑脊液IL-10水平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进展有关(点击查看详情)

眼科张美芬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中科院1区)上发表题为“Cerebrospinal Fluid Interleukin-10 Biomarker for Vitreoretinal Lymphoma”的研究论著,揭示了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与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证实原发性VRL并非单纯的眼科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CSF IL-10是VRL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尤其用于监测颅内复发。

from clipboard

9 骨质疏松再骨折研究项目启动(点击查看详情)

内分泌科夏维波牵头的“骨质疏松再骨折前瞻性治疗研究”完成首例患者入组。项目旨在描述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的再骨折特征,探索有效防治策略,减少疾病危害,降低疾病负担。本研究有望建立更易于接受、更符合成本效果的降低再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性治疗策略,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再骨折的防治提供最佳临床证据,为国内外骨质疏松症指南和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国人证据。

from clipboard

10 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点击查看详情)

超声医学科姜玉新、杨萌与风湿免疫科王迁、李梦涛、曾小峰等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多模态光声/超声(PA/US)成像定量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组织氧饱和度(SO2),并以此评价其疾病活动度。研究成果发表在放射学国际顶级期刊Radiology,为炎性关节病活动度精准评估提供了新策略,为组织血氧的疾病关联机制研究及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from clipboard

11 协和发现胰腺癌化疗耐药新机制(点击查看详情)

基本外科王维斌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中科院生物学一区)发表论著,通过多维度、多类型试验,发现线粒体内膜蛋白STOML2可以在线粒体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胰腺癌细胞的凋亡过程,提高化疗效果,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耐药。本研究为STOML2蛋白作为潜在靶向治疗位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from clipboard

12 更精准快捷的前列腺全腺体分割方法(点击查看详情)

放射科金征宇、孙昊团队完成的发明专利“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分割前列腺全腺体方法”获得授权。该技术从前列腺解剖结构特点出发,通过优化训练流程、强化薄弱模块,实现了更为精准的前列腺全腺体分割,可以辅助前列腺癌放疗靶区快速勾画,并实现基于自动分割的前列腺全腺体形态学特征快速分析,未来可用于前列腺癌分期自动判断和辅助制定放射治疗计划等领域。

from clipboard

13 复杂难治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有了新方案(点击查看详情)

妇产科向阳团队发起的针对高危型化疗耐药或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研究显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比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对GTN的治疗效果更好,且PD-1抑制剂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可以通过补救性化疗予以有效挽救。该研究有望为这类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from clipboard

14 首次绘制不同表型白塞病的蛋白质组学图谱(点击查看详情)

检验科李永哲团队、风湿免疫科郑文洁团队联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在中科院一区杂志Arthritis & Rheumatology 发表白塞病相关研究成果。团队首次绘制了白塞病不同表型的蛋白质组学图谱,从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方面为不同表型的白塞病发病机制提供见解,鉴定并验证了血管受累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对包括血管白塞病在内的多种表型白塞病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并建立个体化治疗策略。

from clipboard

15 协和发现急性肾损伤和范可尼综合征改善新机制(点击查看详情)

肾内科陈丽萌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中科院生物学一区杂志)发表论著,首次证实乙醛脱氢酶2激活通过增强PGC-1a介导的线粒体生成,减轻急性肾损伤时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保护肾小管结构和功能,有望成为预防急性肾损伤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本研究为临床评价和预防急性肾损伤及转运子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

from clipboard

整理/陈恔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