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医院两会的分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供了很多好办法、好点子。席间不少职工代表提到,坚持守正创新,协和前辈的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在今时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弘扬优良传统,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协和人百年不变的精神基因。原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王德曾与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方圻有许多工作交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撰写的纪念文章,领略协和先贤的治学态度与精神风骨。
方圻教授1920年生于北京,1938年起先后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及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等;194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原内科学系主任、一级教授。他曾担任多位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组负责人。201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8年1月30日,一个普通的隆冬之日,在数九寒风的呜咽声中,一位德高望众的协和老人安详地与世长辞。前来送别和吊唁的人们,无不深切缅怀这位对待患者不分贵贱、对待工作不挑优劣、对待事业开拓进取的世纪老人。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
治学严谨、关爱患者,是协和一脉相承的医风。在老一辈医学大家,尤其是恩师张孝骞教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方圻教授不仅坚持“亲临病人”,诊断时“如履薄冰”,还于细微处静心思考对待患者应有的态度,从“同情与怜悯”顿悟为“爱病人”“悲喜和病人交织在一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情感在方老的从医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这份情感,让方老摒弃了对患者的个人喜恶,不因患者文化水平不高、讲不清病情而产生厌烦心理,而是体会到他们更加需要帮助,从而多一份耐心,务求详尽地了解和解释病情。
这份情感,让方老在人人“闹革命”的年代里,毅然坚守病房,一个人担当着医生、护士、甚至护工、清洁工的多项工作,坚持为病人服务。
这份情感,激励着方老在专业领域内积极参与、开展、领导和推动多项技术和研究:心电图的推广和应用、心脏导管检查技术和先心病心血管病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研究、心内电生理工作,并参与阜外医院的创建工作,还协助政府卫生部门做了大量的心血管群防群治工作……
这份情感,使得方老在名至实归的晚年毫不犹豫地让贤,转而安心做一名普通大夫;但当学术领域出现“特殊化”苗头、有人提议为保健医生创办专门的《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时,方老又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加以劝阻,坚持保健医生同广大医务工作者一样都是治病救人。
方老从医60余年,用思精而韵不高,坚守着济世救人的医者初心,精于学问,术业专攻,砥砺前行,为我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病人心中值得信赖、托付的好医生!
(作者王德,中国医师协会报刊出版管理部主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社长)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人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