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郎景和院士:宋鸿钊、吴葆桢和我,老中青三人行
时间:2022.12.22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把“搀扶老者,牵手同龄,提携后生”作为科室文化代代相传。在感恩节之际,郎景和院士以一篇细腻生动的小文《老中青三人行》,讲述了宋鸿钊大夫、吴葆桢大夫与他之间的故事,亦是三代协和妇产科主任的故事。在文中,郎院士以其自身经历为“科主任定位”破题:协调关系,培养后人;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承担责任,功他过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from clipboard

11月24号是感恩节,我们再一次深情地缅怀、感恩于那些师长和前辈:林巧稚大夫、宋鸿钊大夫、吴葆桢大夫等。连利娟大夫97岁高龄,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连手机和电脑都玩得很溜。我给连大夫写了一个条幅:“剑光笔彩”一一献给教我手术、教我写文的人。连大夫却客气地回复:“我们妇产科人,大家都应该在这个节日感谢你。”我忙不迭地回复:“最应该感谢的当然是您呀!祝健康长寿!”

我在这里特別想讲讲和宋鸿钊大夫、吴葆桢大夫在一起的那些难忘的岁月。

宋大夫1915年生,吴大夫1929年生,我1940年生,依次相差十几岁,真正的老中青;分别是江苏苏州人、安徽歙县人、东北吉林人,五湖四海幸得有缘。是时,他们都是闻名遐迩的妇产科大家,是我一直尊崇的师长,对他们如父如兄。我们经常一道外出,有名的老中青三人行。宋大夫是谦谦君子,宽厚长者;吴大夫多情趣,善调侃,话儿多;我乃平庸、中庸一后生。所以我们在一起,总是和谐愉快。

三人行外出的主要工作当然是讲学、开会、手术等医疗或医事活动。主角当然是宋大夫,吴大夫是配角,我是随从。宋大夫致力于根治性绒癌的研究,把一个死亡率90%的恶性肿瘤,变成90%可以治愈,并达到根治,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成为他第一批(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主要成就。宋大夫热心于临床经验的推广,招收进修生,举办学习班,覆盖全国各地。当时宋大夫外出讲课,可是很简单:没有薄膜、没有幻灯,更没有PPT。宋大夫只是一杯茶水、一根粉笔,一口气讲一、二个小时,生动流畅。记得他讲绒癌脑转移的瘤栓期,连病人不自觉地掉了筷子,不经意地腿软滑倒,都观察细致、描写细腻、令人难忘。我陪宋大夫讲课很多次,可以说我能把这些讲演完全背下来。当然,在其中,学习很多很多的是他老人家的学识和品格。

from clipboard

▲ 老中青三人行 左起:吴葆桢、宋鸿钊、郎景和


外出开会,当地常常会邀请吴大夫和我做手术,当然是非常复杂困难的手术。宋大夫也是常常到场坐镇的,是参谋、是顾问、是指挥,遇到大出血和困难的情况,宋大夫都是非常准确的、恰到关键和要害地给予指导,甚至亲自披卦上阵,让我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值得说的是和吴大夫手术,无论在医院或者在院外开刀,无论是一般性手术还是复杂手术,甚至我们两个谁都没有做过的开创性手术,吴大夫总是让我来做术者,他来做助手(当然是指导者)。比如最开始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显然,手术做好了,做成功了,算是术者的;出了问题,捅了漏子,是他来承担。这就是一位师长给我们的最好担当和榜样!

from clipboard

▲吴葆桢(左)与郎景和(右)的手都不“老实”,两人却都善于思索


我始终记着,并且愿意传承这种精神,包括我做了22年的科主任,我把科主任定位于几句话:协调关系,培养后人;解决问题,排忧解难;承担责任,功他过已。

跟着两位先生出行,受教颇多。说俗了,这是跟着师傅闯江湖,走遍天下,见识各方,广交朋友。很多大学者,像山东的苏应宽、江森,四川的王世阆、广东的李孟达等,他们不仅是宋大夫、吴大夫的朋友,也是我的忘年之交。

我们老中青三人行是非常轻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相同的生活态度,就是简便随意。我们出行在外,对衣食住行没有任何特别要求,更没有苛刻挑剔。那个时候我们开会住宾馆,基本上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同居一室。通常我跟宋大夫在一个屋子里,可以照顾他。宋大夫毕竟年纪大,眼神不好,活动不便。当然他很客气,能自己做的从来都是自己做的,不会麻烦别人。我最担心的是宋大夫去洗浴,他不喜欢淋浴,喜欢在浴缸里,这可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情:因为他肥胖,行动又比较不灵便,所以如果他一旦翻过身去呛了水,又不能翻过身或者站起来,是很危险的。所以,我要不时地去召唤他,看顾他。

对于吃东西,我们三个真是口味相投,对什么都可以甘之如饴,都更嗜辣品。宋大夫甚至可以喝红油火锅的汤汁,他可是苏州人!吴大夫的“毛病“是不吃鱼,有一次宾馆上的菜都是海鲜,几乎没有吴大夫能吃的,他就在那里聊天。我就说,吴大夫不吃海鲜。结果他们又盛情地端来了一盘河鱼,令人哭笑不得。

宋大夫眼神不好,走路非常小心,也是我们保护照顾的重点。特别是走阶梯、下坡路,吴大夫通常走在前面,人高马大,双手叉腰,两腿弯曲,呈开路护卫之势,以防宋大夫滑跌。我则紧紧地搀扶着他。老人家也颇费气力,行动局促,想走大步却不稳健。下雨天愿意往亮处走,那可正是水坑。

宋大夫和吴大夫都是大学者,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宋大夫高度近视,给我们看稿子、改稿子,基本都是把稿子贴到自己的眼睛上,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艰辛毕至,用心良苦。吴大夫的英文非常棒,他的讲演在国际会议上都被夸奖为“非英语国家里最好的英语讲演!“我们出去开会,他都认真地给予指导帮助,让我们一句一句地念诵 ,他一句一句地矫正。

可是,在平时我们在一起却非常随便随意,谈笑风生。对于宋大夫,我们都是毕恭毕敬地称“宋大夫”,对于吴大夫,我们一般也叫吴大夫,偶尔也会叫“吴葆“。宋大夫另有一个非常亲切可爱之处,就是一起外出的时候,我们的所有建议,宋大夫的回答总是说“Yes”,几乎没说过“No”。要爬到巨大的岩石上观日出:“问宋大夫上去吗?”宋大夫肯定说:“上”。这可苦了我们,必须先上去几个人,下面再有几个人,将老人家连举带拉地推上去。要过一个两边是巨岩的“压扁石”小路,问宋大夫:“我们过去吗?”宋大夫坚定地说:“过”!那也是前拉后推,压着肚子、按着肩膀才过去的。他总兴致勃勃、愉悦非常。

from clipboard

▲2000年,宋鸿钊(右)与郎景和(左)在协和医院的春节晚会上做时装表演


即使在科里院里的联欢演出会上,让宋大夫扮演什么角色,宋大夫都是依言而行,高兴参与:他装扮过孕妇,上台唐装秀,参加过妇产科男生小合唱……这可都是为科里加分的呀!

三人行,而今唯我独行。没了吴大夫,这世上少了多少风趣乐事;没了宋大夫,我的左手以前经常搀扶着他,现今竟然觉得空落落的……

好的,一批一批的中青年朋友又都跟上来了,这都是宋大夫、吴大夫的队伍啊!

图片/孙良

编辑/肖雄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