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是中国重症医学的发源地,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中心之一。作为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ICU制定着行业的质量标准。作为国家级会诊、转诊及救治中心,ICU为生命托底,总是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前线。作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症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中心,ICU是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症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二五规划教材《重症医学》主编单位,多次荣登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和《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重症医学》榜首。
目前,协和ICU开放床位58张,年收治疑难危重罕见病患者逾2500例,2021年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7.83%。在ICU科室发展的整体框架内,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龙头,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肾脏、重症感染、重症超声、重症神经、重症凝血、重症营养代谢、重症护理等多个亚专业领域设置齐全,齐头并进。
默契配合 成为兄弟科室的有力支撑
ICU是反映综合性医院救治水平的主要平台学科,是挽救脆弱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协和ICU的床位采用预约制,对全院各科室开放,符合标准的患者才能转入,病情平稳后快速转出。多种疾病发展到危重症阶段均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何权衡各种治疗的优劣,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把握诊疗原则,是重症医学人的特长。危重症也是原发疾病自然病程的延续过程,相关专科的治疗也不可或缺。ICU与各专科间的多学科紧密配合,使专科病变和危重症候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ICU主任隆云介绍:“ICU医生会提前去病房看患者,专科医生也会来ICU会诊。如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多大的剂量,都是ICU团队和手术团队动态衡量、综合考虑出凝血风险后,共同协商,个性化制定方案的。”
2021年,心外科的病例组合指数(CMI)高达4.49,苗齐主任说:“要特别谢谢ICU团队,他们就像是医院的‘守门员’,有了他们保驾护航,我们才能特别放心地‘往前冲’。”
精细管理 助力临床质量不断提升
ICU的每一项治疗都要求尽可能精准。ICU多次在国内率先开展监测导向复苏治疗,如肺部影像学导向精准机械通气策略、血流动力学监测、免疫功能监测、器官血流、重症超声等。协和ICU也是国内最早建立重症管理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科室。在隆云看来,重症治疗绝不是方法或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应用的监测、治疗方法越多越好。ICU采取五级值班、三级查房制度,每周召开质控会,上报医疗不良事件。五级值班包括副班、主班、一线、二线、教授。三级查房包括住院医生查房、医疗组长查房、教授查房。高强度的监测、连续性的治疗、及时的总结复盘和精细化管理,帮助ICU不断优化诊疗路径,“让每位患者在最佳时机得到最合适强度的治疗”。
▲ICU开展床旁肺部超声检查
ICU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区域,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高。从2015年起,ICU就成立了感控小组。主管医生的感控职责被写进工作要求,临床上摸索出的感控经验被总结成科室规范,ICU成为全院感染率最低的科室之一。
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下,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从1997年到2021年有电子记录的短短24年间,重症医学科共获得协和医疗成果奖135项,包括“重症医学科作为院内医疗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成功收治3378例重症患者”“突发事件、特殊人群、危重疾病的成功救治”等课题荣获1项特等奖、15项一等奖。
科研先行 引领国内学术发展
协和ICU创建伊始,就利用医院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和疾病资源优势,确立了“支持重要器官功能、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目标。
ICU着手进行危重患者机体反应和生命支持等方面的系列课题研究。在陈德昌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ICU团队对全身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MODS的治疗水平在全国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与氧输送的研究,以指导复苏治疗,形成了一整套在血流动力学、氧输送、胃黏膜pH参数指导下的输液复苏方案,明显提高了治疗水平和存活率。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对院内感染致病菌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和分析,认识了当时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特点和严重性,分析了最常见的致病菌种类,指导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早期死亡。
ICU是国内血流动力学理念的奠基者和推广者。刘大为教授在总结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体系”;提出低CVP治疗、血流动力学评估和血流动力学治疗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形成《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重症右心功能管理专家共识》《中国重症超声共识》;建立休克早期预警识别系统,为复杂心脏术后、脓毒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提供血流动力学的管理与支持,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从44%进一步下降至25%,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举办11届协和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2次重症休克高峰论坛,辐射引领国内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
在重症呼吸领域,ICU从呼吸力学的应力应变入手,提出循环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解决ARDS床旁肺血流监测难题,研发基于EIT的床旁肺通气-血流灌注监测评估技术,指导呼吸衰竭治疗方案的选择,经综合治疗,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从最初的55%~60%下降至4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近似。ICU参编《肺电阻抗成像技术在重症呼吸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ARDS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流程》等多项指南,科技成果转化形成1项专利。
ICU也加快了重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形成约20000例重症患者的数据库,能够实现远程心电监护、机械通气管理和远程会诊。建立了国家重症质控平台,完成了《2021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重症医学分册》。
▲全国机械通气远程协作网
2002年,陈德昌教授牵头完成的课题“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刘大为教授牵头完成的课题“感染性休克的机制研究及血流动力学治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在完善的顶层设计、历届主任身先士卒的浓厚学术氛围中,ICU的科研工作屡创佳绩,2021年共发表SCI论文42篇,总影响因子达176.41。
勇于担当 冲锋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近40年的发展,ICU已经成为抢救危重患者、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生力军。哪里有重病人,哪里就有协和重症人。从SARS到汶川地震,从非洲到朝鲜,从矿洞到原始森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和重症人总会冲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抗击新冠疫情,从武汉到乌鲁木齐,从通化到广州,从南京到郑州……协和重症人一直奋斗在抗疫的第一线。
▲隆云主任在吉林通化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永不止步的追求、永不退缩的担当是协和重症人身上最深的印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协和重症人将继续发挥学科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多学科、多中心的深入研究,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人民守好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字/干玎竹
审核/隆云
图片/宣传处 ICU 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