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委员话扶贫 | 麻醉科黄宇光:汇聚健康扶贫磅礴力量
时间:2021.03.08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人民政协报健康周刊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在中国政协报健康周刊上分享了他的扶贫心声。这是协和人立足本职,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政议政的生动实践。3月下旬,北京协和医院也将召开医院职工代表大会暨医院工作会议,是协和人参政议政、民主决策的重要会议。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宇光委员讲述的协和扶贫故事——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我心潮澎湃。因为,面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我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大夫。自2015年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行动开展以来,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批接一批地派出多学科的医疗人才驻扎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持续为该院提供造血式援助,从未间断。我本人作为麻醉科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主任,连续六年每年进藏1-2次,考察、评估援助的进展和效果。




仅从本专业来说,这6年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麻醉科手术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治区人民医院是西藏综合条件最好的医院。但6年前,我们第一批援藏队伍刚抵达时,该院麻醉科手术室的条件只能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不仅手术麻醉的流程和标准欠缺,感控同样不严谨、不规范,手术室里跑老鼠都是常有的事儿。这些四处乱窜的老鼠,不仅咬坏了高价值耗材和无菌物品,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与此同时,该院麻醉科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完善,水平和意识较我国平均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手术在当地医院的开展,一些大病患者常常不得不舍近求远前往其他省份就医。




经过了持续6年且仍在继续的对口帮扶,现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建设早已今非昔比。首先,从硬件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其手术室环境、麻醉机监护仪设备等与北京协和医院相比已不相上下,甚至有些设备比协和更先进。其次,在质控建设方面,2018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的支持下,该院麻醉科牵头组建了“西藏自治区麻醉与手术室质量控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不仅填补了我国最后一个省级麻醉质控中心的空白,对西藏自治区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也是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国的麻醉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规范、整体进步的新阶段。




在最为重要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院麻醉科手术室也上了新台阶。早在10年前,麻醉科医生拉巴次仁就曾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完成一年进修之后,他接任了该院麻醉科主任,逐步把协和医院的麻醉科规范植入到当地医院。现在,拉巴次仁成为了整个西藏自治区的麻醉专业学科带头人,并作为自治区的学术代表当选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委员,成为85名全国委员之一。不仅如此,北京协和医院每年都优先接受来自西藏自治区进修的医护人员。科室连续6年每个季度都派人进藏协助当地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协和麻醉大讲堂”已经成为援藏的一张名片。还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或西部其他省份的麻醉学医学毕业生选择来到该院就业,他们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在雪域高原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




正是依靠“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依靠一批又一批援藏医生“俯下身、潜下心”地提供带教式援助和“菜单式”服务,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原本不能做的大手术现在能做了,原本不敢麻醉的疑难手术现在可以开展了,不仅大手术比例大幅上升,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和大手术的死亡率也稳步下降。这样的成果,让当地医生的职业成就感得到明显提升,也让每一位参与援助的医疗人员都感到振奋,因为这个过程、这段经历,对援藏的队员而言,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和精神的升华。




其实,北京协和医院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以及麻醉科的对口帮扶,只是我国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开展的千千万万精准健康扶贫行动的一个缩影。这些缩影,最终汇聚起了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实现了“去病根儿”“拔穷根儿”。这磅礴力量,是中国经验,也是中国成就。它让所有中国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健康需要得到了更多满足,也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




来源:人民政协报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