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通过密切协作,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侧颅底肿瘤患者的大隐静脉移植重建颞骨段颈内动脉手术。自2015年7月首例手术以来,目前已经成功实施6例同类手术,患者康复出院后随访表现良好。该项目曾荣获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度医疗成果奖二等奖。
侵犯颈内动脉的肿瘤治疗是临床难题。此类肿瘤如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颈部恶性肿瘤等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如手术彻底切除病变,基本能实现患者终身受益,但同时需要牺牲受侵犯的颈内动脉。据报道,单侧颈内动脉切除后死亡率近50%,幸存患者中又有45%可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上世纪50年代起,大隐静脉移植重建颈内动脉手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使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既往所有报道案例均为颈内动脉颈段的重建,对于侵犯颈内动脉颞骨段的肿瘤,临床上仍束手无策。
颞骨段颈内动脉位于骨管内,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颅神经及大血管环绕,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颅神经、颈静脉球及后颅窝等组织损伤,导致并发症发生,因此该区域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禁区。协和耳鼻咽喉科医生在现代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之父Fisch教授指导下,完成了侧颅底显微外科学体系的系统学习,并建立起辐射全国乃至亚非洲的培训体系,使得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国内能进行颞下窝进路及组合系列手术的少数医院之一,具备了向禁区发起挑战的技术实力。
实施该手术的首例患者为颈动脉瘤,肿瘤位置较高,上界已达颈内动脉管入口,移植的大隐静脉远心端吻合口位于颞骨内,需要暴露颞骨段颈内动脉。考虑到重建操作时脑组织缺血超过10分钟可能带来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风险,需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颈内动脉重建。
此类手术有两个关键难点:一是完成颞骨段颈内动脉的充分暴露并不发生相应严重并发症;二是短时间内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颈内动脉重建。为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挑战,医生们做了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工作。耳鼻喉科、血管外科等参加手术的多个科室反复商讨细化手术方案及每个操作步骤,操作时间设计以分钟计算;术前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手术,尽可能把握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针对患者可接受脑组织缺血时长的个体差异,先期进行介入手术阻断患者颈内动脉评估情况,为术中精细安排提供参考。最终,耳鼻喉科团队顺利将颞骨段颈内动脉充分暴露,以郑月宏教授为核心的血管外科团队仅用6分钟就完成了在狭小空间的颈内动脉重建,成功实现了大隐静脉移植重建颞骨内段颈内动脉手术零的突破。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重建颈内动脉通畅,患侧脑部血供良好。作为手术医生之一的耳鼻咽喉科冯国栋副教授表示,目前已进行的6例同类手术中均未出现超出预期的难点。患者随访时间最长2.5年,康复出院后均表现良好。
据耳鼻咽喉科主任高志强教授介绍,首例大隐静脉移植重建颞骨内段颈内动脉手术实现零的突破,以及后续同类手术的成功开展得益于多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是协和综合优势的体现。在此类手术中,耳鼻咽喉科负责充分暴露颞骨段颈内动脉且不发生严重并发症;血管外科负责以最短时间在狭小间隙内完成血管重建以及围术期血管管理;神经外科负责脑血管意外事件预案制定并在术中随时准备参与抢救;麻醉科负责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良好的脑灌注;ICU负责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和稳定的实时监控。
北京协和医院能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完成该例手术且获得满意疗效,标志着以耳鼻喉科、血管外科为主的协和团队可以处理各类侧颅底肿瘤造成的颞骨段颈内动脉受侵、需要重建颈内动脉的疾病。这从根本上突破了之前侵犯到颞骨段颈内动脉的肿瘤没有手术机会,只能采取放疗等手段治疗的瓶颈。该课题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耳科疾病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项目支持。相关成果曾在德国、韩国、英国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