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7年第17期《院报》内容
时间:2007.10.11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第17期 总第88期 2007年10月12日

 

第1版  2007年10月12日  协和要闻

 

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1、  多重并举 逐项落实 明确责任 讲求实效 

    本报讯(记者 郝新华) 9月18日下午,北京市卫生局金大鹏局长等一行7人来我院传达卫生部督导组的检查反馈意见,并向医院递交了北京市卫生局《关于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督导组督导北京工作反馈意见落实整改措施的通知》。医院领导班子在当天召开的院长办公会上,按照督导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专题进行了梳理,逐项研究、讨论,提出了多重并举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刘谦院长在9月21日的院早会上对整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和负责人。

    1、医院“管理年”的工作,由赵玉沛副院长总负责,其他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各科室主任是科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院办、医务处负责院内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3、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狠抓医疗环节质量管理,加强医生安全意识;加大对涉及核心制度、岗位职责部分的检查,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强化"三基"、"三严"训练,重点解决在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责任人:各科室主任。

    4、方便病人复印病历的问题由病案室负责解决。

    5、教育处会同医务处就人才培养和住院医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报院长办公会讨论。

    6、成立病案管理小组,加强对病历运行与终末质量的管理。责任单位:质控中心,人事处。另外,质控中心要定期抽查病案,并将检查结果报医院领导班子。同时,检查结果将与奖惩挂钩。

    7、整合实验室。对全院31个临床实验室进行清理整顿,合并重复检查项目,加强专科实验室质控。因整合使奖金受到较大影响的科室,可以考虑按比例调整奖金额度。责任单位:医务处、科研处。

    8、严格执行处方管理规定,对有问题的处方进行公布。

    9、要进一步加强护理部统一管理的职责。请护理部、人事处共同提出方案,报院长办公室研究确定。

    10、信息中心负责更换财务软件的更新问题。

    11、价格公示的设备,由信息中心负责维护,由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管理。

    12、收费和费用清单问题,统一由财务处负责解决。

    13、合并管理机构。撤消经管处,财务处下设物价科,奖金分配问题等由财务处负责。

    14、行政处负责解决口腔科洗手池少、水龙头改造等问题。

    15、电话咨询服务台的设立等问题由陈杰副院长牵头提出设想,提交院班子会研究。

    刘谦院长表示,医院将于近期组织召开全院职能处室、科主任、护士长会议及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会议,具体通报医院管理年检查中的细节问题,听取临床、医技科室意见,完善管理模式,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刘院长强调指出,医院将10月定为“医院管理年整改月”。近日各临床、医技科室要抓紧时间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同时做好自查工作。10月底,医院将按照督导组的意见和建议逐项进行检查,并兑现奖惩。

同时,医院将督导组的反馈意见复印后下发到全院各科室,要求科室针对督查组指出的,需要我院进一步完善和整改的问题和不足,认真研究,逐项整改,把“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向深入,进一步规范我院的各项管理,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图片新闻:

 
  本报讯(记者  寇杰)10月1日国庆佳节,卫生部陈竺部长(中)、办公厅尹力主任、医政司王羽司长等一行,在我院鲁重美书记(左)、高文华副院长的陪同下,看望了正在住院的我院“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方圻教授(右)。陈部长代表卫生部领导向方圻教授敬献了鲜花,并与方圻教授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

3、 全力做好党代会代表的医疗保健工作

 

    本报讯  (记者 寇杰)  9月21日鲁重美书记在院早会上宣布,我院“十七大”党代会医疗保健组日前成立。

  鲁书记指出:“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举国关注,世界瞩目。根据中保委和卫生部保健局的指示精神,院领导认真进行了研究和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党代会期间的医疗保健工作,确保大会代表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卫生部保健局分配给我院的任务包括驻会和门急诊医疗及住院医疗。

  我院已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娴熟的11名工作人员组成医疗保健组,他们是:心脏内科副教授韩丁、保健医疗部教授刘瑞雪、血液内科副教授邹农、整形外科副教授王晓军、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含、药剂科主管药师李丽娃、基本外科主管护师王艳、保健医疗部护师谢嫣、保健医疗部护师金娜、免疫内科护师孟伟、行政处司机李保文等,其中心脏内科副教授韩丁担任组长。

  保健医疗部和特需医疗部共同承担来院代表及工作人员门急诊的医疗救治工作;开设“绿色通道”,指定专人导医、接诊、检查、治疗等一条龙服务;特殊影像检查由保健办公室与相关科室联系,优先安排。高干病房将预留病床。

鲁书记最后强调:希望全院各部门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一线工作人员要服务热情,尽职尽责,为大会代表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 内蒙患者的协和之缘

 

     2007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中央慰问团第一分团来到乌兰浩特兴安盟进行慰问。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杨成旺同志得知随团的成员中有全国著名的肝外科专家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经请示自治区领导后,他专程从呼市赴兴安盟请求黄洁夫教授为兴安盟医院一长期患肝病的病人会诊。经中央代表团同意后,黄洁夫副部长于8月12日来到兴安盟医院与当地医师一起为这一疑难“肝肿瘤”病人会诊。病人王秀梅是一40岁的下岗工人,肝内有一巨大占位性病变,病情十分复杂。疾病折磨了她整整8年,经受了很多痛苦,为诊治疾病花费了很多钱,但一直诊断不明,全家人处于失望无奈之中。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黄洁夫副部长建议患者到北京协和医院去治疗,并答应亲自为患者做手术。黄洁夫副部长当即与北京协和医院肝外科副主任桑新亭教授电话联系,安排住院治疗事宜。当得知患者夫妇均下岗、家庭经济比较贫困时,黄副部长承诺:保证患者会“用低价的好药、看最好的医生、花最少的费用”。

     2007年9月10日,患者王秀梅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西院肝脏外科病房,主管医疗的赵玉沛副院长从黄洁夫副部长处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他亲自与综合办赵丽珍主任、肝脏外科桑新亭副主任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天即对该患者的诊疗计划作出安排并逐一落实,赵玉沛副院长转达黄副部长指示:该患者诊疗工作要体现党中央对内蒙古普通百姓的关怀。患者住院期间各科室要尽力节约患者的医疗费用。并亲自主持该病人的全院大会诊。9月13日黄洁夫副部长亲自为患者实施手术,成功地解除了折磨病人8年的顽疾。术后患者恢复顺利,10天后痊愈出院。

    患者家属感言:“没有想到我妻子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没有想到是全国最好的专家给她做手术、没有想到能够住进全国最好的协和医院、没有想到会得到协和医院这么多领导和医护人员的关照……”            综合办

 

第2版  2007年10月12日  人物采风

5、  生命中的一缕阳光  ——记放疗科主任 张福泉

 

    每天清晨迎着旭日的霞光走进医院,我总会心存一份感激:感谢自然赋予我们健康的生命、多彩的生活和绚丽的四季轮回。枝头初绽的每一抹新绿,风中弥漫的每一缕花香,耳畔响起的每一串笑语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生气。然而,疾病犹如漆黑的子夜,不时地吞噬着人们曾经享有的幸福与美好。

  北京协和医院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是传播健康与爱心的殿堂,穿上整洁的白衣,我们是生命的守望者。许多徘徊在病痛与死亡边缘的生命经过精心地救治与呵护,重新铸炼出新的羽翼回归到社会中再次创造自身的价值。我身边无数的同事、朋友尤其是那些共产党员们在这一方白色的土壤里播种着智慧与才华,同时也无私地奉献着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青春,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展示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风貌。

  调到门诊工作后,我有幸结识了放疗科的张福泉主任和放疗科这个团结的集体。在最初的印象中,他是位寡言少语、对工作认真、对病人负责的医者,通过几年来的协作和了解,我被他严谨端正、克己奉公、忘我奉献的优良品质深深震撼。

  放射治疗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放疗技术的进展,为恶性肿瘤和其他非恶性疾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并发症,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张福泉主任作为年轻的领导者、党支部书记,处处以身作则,开拓思路,为放疗科营造了一个诚信、互助、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

  科内治疗的每一位病人张主任都严格把关,仔细斟酌治疗方案,他还负责院内外多科会诊、病人的接收与随诊、以及科内诸多事务的统筹管理。从外宾高干到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于那些来自边远山区的贫困病人,他反而更多了一份关心和慰籍,经常拿出食物来资助。面对病人痛苦的呻吟和枯燥的倾诉,他总是耐心地倾听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开导、安慰,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位老病人在门诊复查时含着眼泪对我说:“张主任真是个好人啊!他对我们病人可好了!”我转达给张主任,他说:“病人已经很痛苦了,如果我们的诊疗技术不高,服务态度不好,不是更增加了他们的烦恼和忧虑吗?”毫无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一个协和人高度的仁爱与热烈的情感,代表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曾为医生的作家毕淑敏说过:“当我们患病的时候,精神是一片深秋的旷野,无论多么轻微的寒风,都会引起萧萧黄叶的凋零。”医学是血写成的人生记载,是用心灵开拓的道路。我们提供的服务,不是普通的货品,而是和人类鲜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无价物质,在与病魔搏斗过程中,我们和病人是亲密的战友,因为胜利了,就是生存,就是希望。医术与心术象一对孪生姐妹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张福泉主任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慕名前来的病人很多,他都不厌其烦地拖班诊治。他说:“病人大老远的来看病也很不容易,我晚点下班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够耐心等候!”放疗科拆装机器的那段日子,他每天值班到深夜才回家,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是常事,周末几乎都是在科内度过。由于放射疗程的连续性,张主任率先垂范,放弃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加班加时地为病人治疗。或许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久没有休过假期了。

    在我记忆深处永远珍藏着这样一幅画面:张主任由于过度操劳患上了大叶性肺炎,发热、咳嗽、头疼严重到注射止痛针,可是他仍然坚持工作,最后在科内全体人员的“强制”下才住院治疗。那时正值隆冬,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我早晨七点钟到医院去探视他。“这么早,也许还没起床吧?”我这样想着,轻轻地走进了他的病房。出乎意料:静静的房间里,一盏清灯下,他穿着病号服,聚精会神地坐在桌前审阅着一叠稿件,不时地圈点批注。那一幕敬业的美丽与庄严始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真实地看到了一位朴实无华的共产党员兢兢业业的作风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钻研与实践,使张主任拥有了丰富的放射治疗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他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诲人不倦,高标准、严要求地带教学生,为年轻人提供创造了许多到国内外深造学习的机会,鼓励并监督他们细致、大胆地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的心目中他既是位冷静严谨、一丝不苟的领导,又是位平易近人、和善宽厚的师长,从他身上学到的不只是宝贵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处世的真诚态度。科里的进修生、实习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个离开的人都对这个友爱的集体恋恋不舍。他们说:“衷心地感谢张主任和放疗科每一位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是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协和医院放疗科就是我们的家!”而张主任总是谆谆叮嘱他们:“不仅要把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带回去,还要把协和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带回去!”

    放疗科从老一辈的周觉初主任到现在的每一位年轻技师,都积极进取,任劳任怨,齐心协力地工作着,拼搏着。他们人员和设备虽然有限,却为医院创造了惊人的效益,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身强力壮的共产党员杨波在一次发言中说:“累!是真累!可是,跟着主任干,没啥说的!”

    幽蓝的夜色如一杯浓浓的咖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的手指是在键盘上舞蹈的精灵,崇敬来自心底,字迹浮现眼前。这是我生命中最真实的一段文字,不一定惊天动地,只想给人一点思考,一点启迪,一点欢乐,一点感动。寂寞人生积极路,我们生存,并不只为自己生存,更应该为某种责任、某种信念生存。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着生命中的一缕阳光——一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期望着能拥有更高尚、更广阔、更长远的生命的纯粹、庄严与圆满。

    古人说:“惟心之所造之景最为真实!”每个人都是滚滚凡尘中的一粒微尘,漫漫人生路,有太多美丽的故事与景致。有病人、有医院、有协和人、有共产主义才是完整的世界,才会有爱,才会有感动,才会有写不完的故事!

    共产主义——就是生命中的一缕阳光!在我们的心田上细细耕耘,发芽,开花,结果,飞翔……

                                                                              门诊部  张园

 

6、工作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缘分, 更是一种幸福!              

    急诊科党支部,不仅是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还是一个团结战斗的工作集体。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科同志认真工作,勤奋努力,展现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风采。

  急诊党支部坚持思想领先,注重带好队伍,打造良好的团队精神。面对社会上“急噪浮漂”“自私自利”的不正之风,党支部一再倡导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求党员及全科同志团结一心,营建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战斗集体。支部成员身先士卒,活跃在各个岗位,影响和带动全科同志齐心协力干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越是遇到抢救危急病人的关键时刻,越能争分夺秒,沉着有序。尽管汗水浸湿衣背,尽管手脚已经麻木,为了病人的利益,一切都显得那麽的微不足道。只要有紧急情况,不管是不是当班,医护人员都会自觉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之中,相互配合默契,工作有条不紊。每每看到监护屏幕上又出现了病人心脏跳动的波形,大家喜上眉梢,会意的眼神交换着鼓励和感谢。这样的场景每天不知会重复多少次。以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病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病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急诊科全体同志的共同追求。

虽然急诊科的工作紧张,大家付出较多,但在这个融洽的集体中,但大家都觉得心情愉快,工作顺心。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大家都觉得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幸福!         急诊科  张慧瑛

 

7、我也会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

                         

    作为一名临床一线医生,在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常被一件件小事所打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共产党员,真的就在我身边。

    记得有一天,普内科一位银屑病关节炎的病人推平车出去做检查,回来时碰巧病房唯一的电梯坏了,病人当时的情况是关节僵直、一动也不能动,而治疗不能耽误,就在这时,一名党员医生简练的向其他人一声招呼:“病情要紧,我们抬!”,愣是连人带车一起从窄小的楼梯上抬了上来。这时我们再看那位党员医生已全身被汗水浸透……

    又是一次抢救,肾内科的单人间里,医生、护士都在默默的忙碌着,突然,呼吸机尖锐的报警声迫使大家都停了下来,“水淹了呼吸机的集水器”,一名护士敏锐的发现了问题,“可能是慌乱中有谁不小心碰了控速器,快拿注射器”,有人叫喊着,这时,又有一名党员医生二话没说,打开一个吸痰管用嘴一吸,利用“虹吸原理”将多余的水快速的放了出来,事后大家夸奖他时,他还笑言“这是缺油时两辆车之间转油的方法,今天只是急中生智,要是为了表扬,我就不会去干了,电视上不还播放了溺水后陌生人嘴对嘴人工呼吸的情景吗?我是个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而且又没有嘴对嘴,哈哈……”

耳闻目睹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虽然我还只是一名预备共产党员,但是,我相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一定会成为那闪亮星星的一颗。  

内科住院医师党支部   王颖轶

 

第3版  2007年10月12日医院文化

 

8、肿瘤化疗科全体工作者精神压力调解会议感悟

——致心理医学科、社会工作部、工会

 

肿瘤化疗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都市人群特别是处于职场氛围的人群感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压力来源表现出多样化,与时代特性、职业类型、年龄阶段、人格特征等关系密切。“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人们受到的压力是有时代特点的。”

    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表现在社会环境、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压力等方面。社会环境压力主要是由于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公德的忧虑、社会保障的担忧、社会稳定的担心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的影响。

    医务工作者是百姓健康的维护者,人们之所以用“白衣天使”、“医者,父母心”来赞美他们,正是基于其所担负的治病救人、驱除疾患的神圣责任。在所赋予的责任背后却蕴藏着除医务工作者以外其他人鲜为人知的东西——我们所肩负责任的巨大压力!

    为患者提供高水平、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务人员的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愿望和要求。人是有感情的生物,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情绪波动,作为医务工作者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人命关天,不容忽视!!

    但是,在当前整体医疗环境中,医务工作者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同和肯定,同样使我们感到对自己工作的质疑。

    在工作压力中,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特殊工作环境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工作责任和竞争,人力匮乏等内容的压力感受较为明显。在社会转型期,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的改革,我们对竞争压力的感受也越来越大。此外,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和不情愿的工作应酬等问题也带来一定的压力。

    在个人成就这个因素中,感受强烈的比率和压力评价分数较高的依次是:工资分配、工作成绩和个人发展等项内容。此外,文化知识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高等压力已经成为一种逐渐增长的压力,这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尤为明显。

    因为职业压力巨大,许多人拼命工作,以致积劳成疾,有些人将巨大的压力内化、积压。久而久之,必然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心理训练,正确的心理调适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由医院社会工作部及工会为我们组织的这次交流活动,就是为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创立了一个可以诉求的平台!作为肿瘤化疗科的医护人员,我们的处境极其特殊。相对已经被认知的其他重点科室,我们处于弱势。这是院内现有条件及其他局限因素决定的。我们深感理解。

    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下,医院代表全体医护人员的利益的前提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利益能够充分表达,特别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能够被充分地反映,这其中包含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应该如何表达,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该如何实现利益均衡的问题。因此,一个和谐的医院管理体制必然需要某种机制使不同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更为充分,进而达到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

    和谐离不开沟通,沟通促进和谐。医院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心里有了无比温暖的感觉!建立一个多方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使我们的诉求、意见、要求和建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医院上层,这既是医院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化解利益矛盾冲突,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9、润物细无声——写在工作一年之际

 

  又值一年的夏去秋来,望着窗外绵绵细雨,我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沉淀。去年这个时候,我荣幸地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一员,踏进神经外科的门槛。一年了,我们在协和文化的滋润下,一天天成长。协和的文化气息收敛含蓄,却像细雨一样,沁人心脾,感化着人的灵魂。

    拓展训练

    为了使全科工作人员更加互相了解,加强信任,增进沟通及加强团队凝聚力,科主任王任直教授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到青龙湖人众人拓展训练学校接受训练任务。我们39人分成3队,每队自己定队名,队训、队歌。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背摔、断桥、电网及求生四个任务。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一个完美的团队都会以团结为核心思想。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关心、激励、包容会使团队更加强大。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们必须有责任心。拓展训练的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观念之中。全体医护人员精诚团结,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交给团队,就能创造1+1>2的成绩。

    我爱这个集体

    神经外科的工作强度很大,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之际,主任和护士长都会想方设法让大家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新年,回报一年的辛勤付出。护士长精心策划联欢会的每一个细节,全科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各显其能。大家利用下班时间认真排练。虽然我们的表演不及专业演员细致到位,但是看到那一张张熟悉认真投入的面孔,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觉得如此精彩。舞蹈、小品、游戏、歌曲,还有那真情感动的岁月回首,一段段小影片,全是我们边学边做。那天晚上,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整个联欢会的准备不过两周,有时候从一个火花的爆发到节目成型不过一天的时间。是什么让大家的行动如此高效而投入?是大家对集体的热爱,是对这个大家庭团结精神的感动。我爱这个集体,我的付出心甘情愿,只要团结,有信念,有限的资源也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和挖掘,团结起来的爱无坚不摧。

    细致到每个角落

    神外的护士有着追求完美的传统和个性,工作时风风火火,安静下来,又费尽心思给自己的工作加点灵性和色彩。在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倡议下,大家想尽办法让病房温馨一点,漂亮一点,舒服一点,安全一点。我们把会议桌牌进行了改造,一面是“留24h尿”“轴线翻身”等护理工作的提示,一面是“积极锻炼,早日康复!”的贴心话语,放在病人过床桌上,这样使交班做到了无缝衔接,又鼓励安慰了患者,同时还美化了病室环境。病房狭小,医生查房加班,站在门口不能一眼看到患者,很不方便。护士工作也容易出差错,走弯路。意识到这些问题,大家马上发挥聪明才智,由代表证改造的门卡便诞生了,一一对应,一目了然。为了加强健康宣教的效果,全科护士一起为各种疾病都制作了一套宣传材料,包括疾病介绍,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宣教等。科里的板报也定时更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期期有新意,每每看到患者及家属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注重沟通交流

    神经外科的医疗护理工作虽然很繁重,但是所有工作人员都能真心倾听家属和患者的倾诉,并耐心答疑。护士长不管有多忙,下班之前一定要巡视病房,在每个重病人床前都要谈一谈、问一问,尽量满足每个患者的需求,解释患者的每一个疑惑。医生们则隔周邀请患者和家属们参加休养员会议,介绍规章制度、各种常见疾病、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答疑。听完讲解,患者及家属都若有所思地点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年来,类似的事情和片段如沙滩上的贝壳一样,数也数不清。外面的细雨依然在下,细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              神经外科 文/谢文雅 图/王楠

 

10、团委举办罗露西女士新诗集 《浪迹天涯》签名赠书仪式

 

  9月18日中午,老楼10楼223教室里聚集了许多诗歌的爱好者。由团委主办的罗露西女士新诗集《浪迹天涯》签名赠书仪式在这里举行。党委副书记杨玉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诗刊》编委朱先树先生、《新京报》文化副刊部主编萧散郎先生等应邀出席了罗露西女士的签名赠书仪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作家罗露西(Lucy Luo)早年在协和大院里长大,曾为我院超声科技术员,如今是多产的旅美作家,是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英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罗切斯特诗人协会会员。她所著的诗集《浪迹天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品收录其从1998~2007之间完成的近百首诗作,记录了她游历英国、法国、瑞士、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感触,亲情、友情和爱情成为《浪迹天涯》这部抒情诗集的主题。

  这次活动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小小的教室里竟无法全部容纳与会者,许多人站在教室的过道里参加了议程。

  两年前,我们曾在10楼223教室为罗露西(Lucy Luo)成功举办过她的散文集《下午茶》的签名赠书活动。                         团委

 

11、光 荣 榜 

    郎景和同志被评为北京市医德楷模

    赵玉沛、高志强、张抒杨、王迁四位同志被评为北京市医德标兵

  工会获北京市医德建设活动先进集体

    李梦涛、严学敏同志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黄晓明同志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李梦涛同志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演示奖

 

第4版  2007年10月12日        综合消息

 

12、中秋佳节送问候,乳癌患者暖心间

--乳癌热线志愿者一行来我院慰问乳癌患者纪实

 

  本报讯(记者 曹卫华)中秋佳节,我们接到了“乳癌患者援助热线”的张家敏教授的电话,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和感激。教授是一名乳癌康复患者,年近古稀,术后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在乳癌患者援助热线做志愿者工作。电话中她们表示希望能和患有乳癌的病友们共同欢度佳节,跟病友们一起分享病痛和担忧,让她们感受到乳癌病友团队的支持和鼓励。

  下午3:00乳癌患者热线志愿者张家敏教授等五人、社工部三名工作人员、西院基外四病房近十名乳腺癌患者还有病房的护士长及护士等围坐在西院门诊楼六层会议室的圆桌边。

  张家敏教授以一个乳癌康复者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战胜病魔的过程和各种经历,乳癌患者热线的其他四位志愿者也用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从得病到配合治疗到康复,而后又复发入院继续治疗直至现在维持健康生活的过程。

  大家听了各位乳癌康复者的亲身经历,都深受感动,被她们的勇敢和执着而震撼着。几名即将手术的病友讲述了自己的紧张心情和对治疗效果的最坏的预期。张家敏教授等非常认真地向她们解释术前的紧张情绪对手术效果的不利影响,教病友如何缓解紧张情绪,如何给自己正性激励和心理暗示,如何避免紧张情绪的蔓延和不良心理暗示对身心的影响。几位病友听完她们的解释和鼓励,纷纷表示原来像打鼓一样的心顿时轻松了许多,大家都绽开了笑脸。

  还有两位正在化疗的乳癌病友,她们正在被化疗给身体造成的变化和对心理的折磨和痛苦深深的忧虑。张家敏教授和她的团队用自己总结的一套经验向她们传授了化疗过程中如何控制饮食,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配合大夫的化疗方案,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来缓解或者减轻病痛和化疗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她们还毫不保留的把化疗中积累的小禁忌告诉大家,让大家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两位病友深受鼓舞,对原本恐惧和紧张的下一阶段化疗计划顿时充满了信心。

  教授和她的姐妹们还指出精神疗法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好办法,她们介绍了自己在得病之初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因为人类不能选择疾病,只能正确积极的对待疾病,避免它们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她们介绍自己在得了乳腺癌之后,积极参加各种病友组成的团体活动,像癌症病友康复会、乳癌病友康复会等等,在这些团队中,大家都积极的面对生命的挫折,相互传授经验、享受生活的欢乐。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与疾病勇敢抗击的精神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意志得到锻炼和考验,癌症患者手术的生存率也逐年延长。

     病友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姐妹深情所感动,座谈结束之时纷纷和张教授及其他志愿者们握手道别,表示感谢。我们感到乳癌患者从张教授等志愿者身上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和心理的支持。

     张教授一行结束来访之时还嘱托我们一定要把她们的一份心意——中秋月饼送到病房,让那些因为各种检查和治疗没有到场参加座谈的病友姐妹们一起感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

 

13、工会活动展示

 

     8月25日我院第十一届游泳比赛在东单游泳馆举行,100余人参加了比赛。

     9月8日我院羽毛球比赛在东单体育中心举行,十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最后获得团体总分前四名的是:五官、外科、营养、政工工会。

     9月13日院工会组队参加了医科院羽毛球比赛,并再次蝉联团体冠军,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9月22日我工会举办第十九届职工田径运动会, 700多名同志分别观看和参加各个组别的项目比赛。外科以327分的总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一,医技、五官、内科、药剂、行政分别获二至六名团体奖。                工会

 

14、感  谢  信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

  2007年9月18-19日,院校圆满完成了迎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工作。在为期两天的检查过程中,市委教育工委检查组通过审阅相关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院校的有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学院、护理学院、药植所等单位进行考察,与院校领导沟通交流后,对我院校三年来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好的评价。

  在本次迎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工作中,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以及师生员工积极支持和配合,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力争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达标检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为此,院校迎接《基本标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你单位及参与此项工作的教职员工给予表扬!

  希望你单位以此次评建工作为契机,继续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发扬“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精神,“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为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院校迎接《基本标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4、喜迎中秋国庆

团委举办新老团员联谊晚会

  本报讯 9月24日晚,由团委主办的新老团员联谊晚会在北配楼多功能厅举行,广大青年团员欢聚在一起喜迎中秋佳节和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从多功能厅传出的阵阵欢声笑语与室外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衬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举办这项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欢送本年度离团团员和欢迎新团员加入到协和共青团组织。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让青年团员有如家的亲切和温暖,各团总支书记们早在一周前就开始忙碌,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和游戏。饮食中心还给大家提供了丰盛的水果和月饼。党委副书记杨玉雯同志代表院领导参加了联谊晚会并讲话。                                    团委

 

15、护理部召开“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总结暨表彰会

  本报讯 9月20日下午,护理部在北配楼525教室召开“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刘谦院长、赵玉沛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并为获奖选手颁奖,全院总护士长、护士长及参赛护士代表参加了表彰会。

  护理部吴欣娟主任首先汇报了我院护理人员在此次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中积极准备及应战情况。此次竞赛准备时间短、考试内容广、参赛人员多,但全院护理人员在接到竞赛通知后没有任何怨言,在总护士长及护士长的组织带领下,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竞赛。不论是年近退休的老护士,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同志,全都行动起来了,大家积极参与,加紧时间刻苦练习,有的护士加班加点训练至深夜,有的护士带病坚持演练。我院代表队在参赛的北京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优异,荣获全能第一名。她们以规范的操作程序、娴熟的操作技巧、落落大方的应试风格,向考核专家们展现了她们在日常工作中练就的扎实技能,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为医院赢得了荣誉。

  刘谦院长、赵玉沛副院长向参赛护士代表颁发了奖牌及鲜花。刘院长向护理人员在此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称赞全院护士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突出,体现了协和护士的综合素质,并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刘院长还表示今后将对护理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关注,以促进协和护理的进一步发展。

护理部代表全院护士感谢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全院护士的积极参与,同时勉励大家要以此次竞赛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医院管理年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文/段丽丽 李莉

 

第5版  2007年10月12日        资讯·技术·新知

 

16、“协和”品牌 + 开拓创新 = 巨大的号召力

——记2007国际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学习班

基本外科  林国乐

 
  2007年9月23日早晨,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联合举办的“2007国际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学习班”在北配楼三层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了。基本外科肖毅副教授担当主持,向参会代表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应邀嘉宾。邱辉忠主任致开幕词,向代表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愿。赵玉沛副院长也作了热情洋溢的即兴发言,并向应邀的德国和香港专家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和讲学感谢状。会议现场座无虚席,连同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代表在内共有100余人参加。仅仅一个小小的专题,竟能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让人不禁感慨:“协和”品牌结合开拓创新就会有巨大的号召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医学日新月异,普通外科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涌现了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本着“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弘扬“协和”品牌,推进普外发展,在赵玉沛副院长、邱辉忠主任的领导下,经过全科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精心打造了“协和普外专题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形式。自2004年首度推出以来,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

  本届论坛充分吸取了前三届的成功经验,摈弃“概而全”,提倡“新且专”,着眼于普通外科领域的热点—结直肠微创外科,将专题定为“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这一治疗直肠肿瘤新的微创外科技术。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TEM的创始人—德国的Gerhard Buess教授,香港TEM第一人—蒙家兴教授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微创外科培训中心课程主任—Lilo Mailander女士。讲座内容精彩纷呈:Buess教授首先回顾了TEM的历史以及德国经验,蒙家兴教授介绍了TEM的新进展以及香港经验,邱辉忠主任阐述了TEM的现状以及协和经验,超声诊断科姜玉新主任和仲光熙医生报告了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在TEM术前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会议形式新颖多样:不仅有TEM手术的现场转播,而且与会代表还可进行“手把手”的TEM动物模拟操作训练。

  本次会议于2007年9月24日下午在代表们的一片鼓掌声中成功闭幕。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国内能参加如此高水平的专题学习班实属难得,连德国的Gerhard Buess教授也不禁感叹本次会议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手术室护士的配合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我们深信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基本外科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协和普外专题论坛”一定会越办越好,必将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背景资料

TEM由德国的Gerhard Buess教授研究发明,于2001年详尽描述了设计思路和临床应用结果,影响日盛。TEM不同于传统的经肛门切除术和一般的内镜下肿瘤电切术,经内镜即能完成切除、止血、缝合等系列操作。其设计巧妙,集内镜、腹腔镜和显微手术三种技术特点于一身,无需皮肤切口、显露良好、切除精确,能获取高质量的肿瘤标本,适用于切除距肛门4~20cm的直肠良性肿瘤和早期直肠癌。2004年香港的蒙家兴医生首次报道了中国的TEM资料。我们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领先一步,于2005年5月派遣林国乐医生赴香港师从蒙家兴医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TEM专业培训,并与香港广华医院签署了一份相关的合作备忘录。学成归来后,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成功购置了一套德国Richard Wolf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TEM设备,并于2006年4月由邱辉忠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该项新技术。至今,我们总共为40例早期直肠肿瘤患者成功施行了TEM,近期疗效满意。我院在国内成功开展TEM技术的消息先后首先由我院宣传处林夕夕在《健康报》报道后,又相继被、《健康时报》、《中国医药报》、《中华医药信息导报》、《生命时报》等各大医药报纸登转载,受到全国直肠肿瘤患者的极大关注。

 

17、关爱牙齿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记口腔科“9.20”爱牙日宣传周活动

 

  开展“爱牙日”健康宣教活动,是口腔科的一个好传统。在新的形式下,我院口腔科在今年的“爱牙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健康咨询活动。9月19日,30余名口腔科医护人员,分别在东西两院门诊设置了咨询台,现场咨询,解答口腔健康问题,前来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有的患者专程从郊区赶来;9月21——22日我们举办了口腔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常见口腔疾病预防进行科普教育,积极推行“健康奥运健康北京”理念,努力实践着奥林匹克精神,把真情和关爱奉献患者,奉献给社会,得到了患者称赞。在健康咨询、讲座活动中我们感到,患者的求知热情非常高;口腔保健知识相对很贫乏。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今年是口腔科赖钦声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多年来,赖钦声教授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口腔科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他仍忙碌在临床一线,为他钟爱的医学事业奋力拼搏,为医院全面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持。 9月22日口腔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中,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主编,我国著名颌面外科专家王兴教授亲自到场祝贺赖钦声教授行医五十周年,我院方文钧副书记也代表院领导对我科“爱牙日”宣传周活动表示支持,对赖钦声教授五十周年为协和口腔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18、2007年第三季度群众来信情况

 

  2007年三季度我院共收到群众来信99封;锦旗(牌匾)69面。具体分布如下:

  感谢信:基本外科11封;妇科、眼科各10封;急诊科、特需医疗部各6封;中医科、风湿免疫科各5封;心内科、普通内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各3封;核医学科、胸外科、CCU、内分泌科、肿瘤化疗科、神经内科各2封;变态反应科、骨科、乳腺外科、儿科、感染科、泌尿外科、体检中心、口腔科、消化内科、营养科、肝外科、检验科、康复医疗科、神经外科、ICU、血管外科、皮肤科、门诊部、保卫处各

1封。

  锦旗(牌匾):儿科9面;肾内科8面;风湿免疫科7面;基本外科、肝外科、眼科、内分泌科各4面;胸外科、呼吸内科各3面 ;肿瘤化疗科、皮肤科、口腔科各2面;放射科、变态反应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心内科、心外科、普通内科、手术室、麻醉科、泌尿外科、妇科、骨科、胰腺外科、中医科、CCU及全院各1面。

  感谢信和锦旗总数前三名的科室为:基本外科15,眼科14,风湿免疫科12。宣传处

 

第6版  2007年10月12日  医生论坛

 

19、腿痛莫轻视  警惕血管病

吴巍巍   刘昌伟

 

  杨老今年70岁,身体还不错,就是查出有糖尿病10年多了,平常爱和老伴儿一块去晨练,溜溜弯儿,可最近1年,老人家发现走道不如从前,走个两三百米,小腿就酸的不行,得停住站会儿。今年冬天,这腿的毛病重了,最多只能走个百来步,也没法遛弯儿了,有时待在家里也会觉得小腿发凉,又酸又痛,老伴儿总说杨老是“老寒腿”,穿厚点就好了。前两天实在熬不住,去医院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吓一跳,两条腿的血管都堵了。

  每年秋冬来临,很多老年人也像杨老这样,开始出现活动后腿部酸疼,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受凉了,“老寒腿”发作了。可是这“老寒腿” 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呢?它就是每年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外科的专家提醒,这种疾病需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患者,估计每年还会继续增加约60万人。本病在欧美国家更为多见,据文献报告,70岁以下人群为3-10%,70岁以上人群为15-20%。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三、什么原因容易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够健康,嗜好甜食,偏好高饱和脂肪食物如红肉,过多摄入食盐,缺少运动,体重超标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疾病。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四大杀手。糖尿病可以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3-5倍,而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往往比其它患者要严重的多。吸烟是公认的人类健康杀手,同样吸烟也可以造成动脉收缩,促使动脉狭窄,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加重肢体缺血,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血管损伤,容易形成斑块造成狭窄。高血脂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容易发生血管狭窄,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环境也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寒冷、潮湿的环境容易发病,所以北方的发病率较高,天气变冷,血管收缩,也会导致原有病变的加重,因此,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经常在冬天出现症状恶化。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因此要提醒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应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跛行症状。医生把这种疾病引起的跛行称为“间歇性跛行”,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病变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进入晚期后,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五、腿疼都是得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跛行、腿痛患者都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疾病可以导致腿痛、跛行。腰椎疾病的疼痛为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的放射痛,通常坐下或者蹲下休息可缓解症状。另外,骨质疏松、关节炎都可以表现为下肢疼痛。所以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肢体疼痛时要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以免误诊。

  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静脉曲张、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诸多血管外科疾病统称为“脉管炎”的现象,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脉管炎”是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有吸烟史的青壮年男性。“脉管炎”在症状上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并非同一疾病,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需在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危险吗?

  许多老百姓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老寒腿”,挺常见的,穿暖和点,或者在小诊所抓点药,开点止痛片,贴个膏药,熬过这个冬天就没事了。但是,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发展可以看出,这个疾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这种疾病的危险性:所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年的死亡率为10-15%,“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死亡率为30%,而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其5年死亡率高达70%,重症患者1年的截肢率达30%。

    七、怎样知道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此危险,一定要尽早就医。然而,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不够典型,患者一定不要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这样一方面会延误病情,另外滥用药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病人应该到有血管外科专科的正规医院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比如动脉压力测定、下肢动脉彩超、CTA、核磁共振(MRI)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肢体动脉狭窄与闭塞。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行动脉造影检查,向血管内注入在放射线下显影的造影剂,利用X线准确的显示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戒烟可以明显延缓病情的继续加重;合理安排膳食,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进行适当的步行锻炼,坚持每日数次散步60 min,可增加患肢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对行走困难的患者介绍一种运动方法,即患肢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20-30min;注意足部护理,保暖,避免肢体受伤。一般治疗还包括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疾病。

  除了按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血脂药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对于跛行症状较重的患者,血管外科医师还会给患者开一些扩张动脉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的药物,必要时开一些止痛药,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一部分重病患者,如严重跛行影响生活质量,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溃疡坏疽的患者需要采取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

  腔内治疗也被称为介入手术,是指选择人体相对表浅没有病变的血管,如大腿根部的动脉、肘部的动脉等,用特殊的穿刺针穿一个小眼,从这个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X线的监视下,到达病变血管,用特殊的球囊扩张狭窄动脉,然后用特制的金属支架支撑狭窄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腔内治疗不是开刀,治疗后只在人体上留下一个穿刺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都不造成伤害,患者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

  但腔内治疗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有些病变更加严重的患者仍然需要开刀手术,疏通狭窄的部位,有时需使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搭桥”,将血液通过新建的“桥”重新输送到病变远端的血管。

  无论是腔内治疗还是开刀手术,手术后,依然需要药物治疗,药物起到巩固术后疗效、延缓疾病复发的作用。

  下面通过几个病例了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病例一:女性患者, 66岁,右足发凉伴麻木1年,间歇性跛行6月, 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发展至行走约50米即出现跛行,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就诊我院血管外科,检查发现右侧股浅动脉中下段近乎闭塞。住院后行“右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点评:该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症状典型,检查显示患者病变动脉近乎闭塞,但病变长度尚短,适于腔内治疗,结果病变动脉扩张成功,置入记忆合金支架2枚,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病例二:男性患者,54岁,双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4年,伴行走后腰部、臀部酸痛不适,无静息痛,自认为腰椎病,予理疗但效果不理想,近半年加重,行走约30米即出现跛行,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就诊我院血管外科,检查发现腹主动脉、双髂动脉完全闭塞。住院后行“腹主-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患者跛行症状消失,行走自如。

  点评:该患者出现下肢症状4年,但一直误认为腰椎病未就医,症状加重后就诊发现血管完全闭塞,已不适于行腔内治疗,行血管搭桥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病例三:女性患者,87岁,双下肢发凉9个月,左下肢间歇性跛行半年,行走100米距离后出现酸痛,休息后缓解,症状进行性加重,两周前患者出现左足趾蹼间破溃,疼痛明显,破溃面逐渐增大,无法愈合,既往糖尿病史30年。就诊我院血管外科,检查发现左股动脉中下段闭塞。住院后行“左股-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术后2周患者破溃伤口愈合,左下肢跛行症状消失。

  点评: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小心避免外伤,对缺血的肢体,即使微小的创伤也可能无法愈合,甚至发生感染最终导致肢体坏死,该患者在发生外伤后及时就诊,搭桥术后创面愈合,肢体得到救治。

  病例四:男性患者,52岁,双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右下肢加重半月,行走距离减少至50米,右足趾间形成溃疡,静息痛明显,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史20年,吸烟30年。就诊我院血管外科,检查发现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右小腿三支动脉节段闭塞。住院后行右侧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右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右足疼痛明显好转,右足趾间溃疡愈合。

  点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症病变往往更加严重,且小腿动脉多易受累,一旦发生溃疡,截肢率很高,过去对小腿动脉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近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对小腿动脉进行扩张,极大的提高了肢体救治率。

  病例五:男性患者,66岁,右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症状逐渐加重,1月前出现右足趾发黑,步行约3-5米后疼痛即明显加重,静息痛明显,仍未予诊治,发黑范围扩大,发展至右足坏疽,患者病情危重,近2周无法入睡,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0年,吸烟30年。就诊我院血管外科,检查发现双下肢动脉硬化,右髂总动脉、右股浅动脉、动脉及胫前、胫后动脉闭塞。住院后行左股-右股深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架桥,右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患者疼痛缓解,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截肢伤口愈合顺利。

  点评:由于治疗不及时,该患者病情已发展至终末期,肢体出现坏疽,截肢不可避免,由于这些患者的肢体缺血严重,手术伤口的愈合存在极大困难,因此,仍需采取必要的腔内或搭桥手术促进截肢伤口的愈合。该患者经过及时救治,挽救了生命,截肢伤口也顺利愈合。

    九、怎样才能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预防为本,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极大的降低发病的危险性:(1)戒烟;(2)低盐、低脂肪、低糖的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3)适当的健身锻炼可以控制体重,等于经常让血管做体操,可以增强弹性,防止老化;(4)善于调整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压抑;(5)注意保暖,但不可用暖水袋暖脚或热水泡脚,部分患者可能因皮肤感觉减退、对热不敏感而发生烫伤。

  定期到医院行正规全面的身体检查,能够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诱发因素。当发现自己患有这些疾病时,就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或降血脂的药物,避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易患因素。

最后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下肢不适,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乱投医,尽快到有血管外科的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否则,本来通过保守治疗或是简单的手术方案就能改善症状、稳定病情的早期下肢动脉硬化,就会发展为严重的“静息痛”甚至溃疡坏疽,此时再治疗不仅增加了治疗花费,而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第7版  2007年10月12日奥运专版

 

20、本期主题:志愿者服务与突发事件处理小常识

 

    * 志愿者服务在中国

    1、全国性和地方性志愿者组织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以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为宗旨,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良好风气建立,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协会主要开展了“一助一”、扶贫、“三下乡”、保护母亲河等活动。

    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  成立于1993年12月5日,先后开展了“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到公益机构去”、“青春微笑行动”、“北京市民讲外语”等活动。

    2、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

  2005年6月5日下午3时,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推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为仪式揭幕。

    3、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服务岗位主要有: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观众指引;物品分发;沟通联络;医疗卫生;竞赛组织支持;场馆运行支持;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组织支持等领域。

    4、志愿者服务的要求:诚心奉献、守时守纪、热情服务、坚守岗位、团结互助、不求私利。

    5、志愿者服务要遵守的规范:通行证使用规范、工作规范、服务规范、团队合作规范等。

    6、北京奥运会需要哪些志愿者?“迎奥运”志愿者,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奥组委前期志愿者。

    * 志愿者应知应会——出现突发事件七个怎么办

     奥运会举办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聚集北京。由于奥运会赛期正值北京夏季,天气炎热,奥运会赛事集中,观众聚集量大,流动频繁,有可能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奥运会中的突发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关注性等特点而成为奥运会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突发事件,奥运会志愿者应该怎么办?

     一、 中暑怎么办?

     北京夏季天气炎热,运动员、裁判、观众和志愿者可能会出现中暑症状。如果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口渴、乏力、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昏倒不省人事,应采取如下措施:

     * 立即将患者转至阴凉通风处,平躺,松解衣扣。

     * 患者可饮用清凉降温饮料,如茶水、绿豆汤、冷盐开水等。症状严重者,切忌狂饮,采用少量多饮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

     * 尽快进行物理降温,用凉水加少量酒精擦洗全身,头部可放置冰袋或温毛巾,也可用电风扇向其吹风以加速散热。

     * 经过上述处理,如症状仍无改善时,须立即请医生或送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二、 遇到休克者怎么办?

     遇到休克者,在医生尚未赶到或未送入医院之前,可按如下方法进行抢救:

     * 尽可能避免搬运或扰动患者,让患者平卧,松解衣领、内衣、腰带,注意保温。如果患者有哮喘、呼吸困难,可略将患者头部抬高。

     * 因大量失血引起休克,应立即止血,将患者双下肢抬高,下面垫以被子,使下肢血液回流心脏。

     *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意识丧失,应将患者下颌抬起,以防舌根后坠而堵塞气道。

     * 如果患者清醒,可给予少量淡盐水或糖水,但不要让患者进食,以免阻塞气道及影响送到医院后的麻醉。

     * 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三、 身处拥挤场所怎么办?

     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每场赛事观众的入场和退场,容易发生人群拥挤扎堆。奥运会志愿者此时应该特别注意对人流的及时疏散,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 熟悉自己工作场所的安全出口,一旦发生危险,可以有目标地引导观众脱险。

     * 发现拥挤踩踏现象,应及时拨打110、119、120等寻求援助。

     * 如果发现慌乱的人群朝自己的方向拥过来,应快速躲避到一旁,或者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 当身不由己陷入混乱的人群中时,要远离店铺或柜台的玻璃,以免被人踩倒摔在玻璃上而受伤。

     * 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双肘撑开,平放于胸前,要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拥挤时造成窒息晕倒。同时护好双脚,以免脚趾被踩伤。

     * 如果自己被人推倒在地上,一定不要惊慌,就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把身子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虽然手臂、背部和双腿可能会受伤,却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和器官。

    四、突然停电怎么办?

     * 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可拨打95598向北京供电客户服务中心查询停电原因、范围及持续时间。

     * 拔掉电源插销,并把电线收好,防止在黑暗中把人绊倒。

     * 如果建筑物内有自备电源,应当迅速启动。公共场所要保证安全通道畅通,启动应急照明,保证疏散人员时的安全。

    五、电梯遇险怎么办?

     * 电梯中途停下后,一定要保持镇定,不要恐慌。拨打电梯内电话求救,或者按下标盘上的警铃报警。

     * 拍门叫喊,发信号求救。如无人回应,需沉着冷静,观察动静,保持体力,等待营救。

     * 乘客不能强行扒门,也不能擅自扒撬电梯轿厢上的安全窗。

    六、遇到火灾怎么办?

     * 预先熟悉逃生路线,掌握逃生方法。应尽量熟悉所在建筑物结构及逃生路径以及消防设施的位置。

     * 保持清醒头脑,扑灭初期火灾。用灭火器、自来水等在第一时间去扑救,同时呼喊周围人员参与灭火和报警,并进行分工,防止、减缓火势蔓延。

     * 针对不同火情,寻求逃生良策。开门逃生前应先触摸门锁,若门锁温度很高,切不可打开房门。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向外报警。

     * 若门锁温度正常或没有浓烟进来,可开门观察外面通道的情况。开门时应用脚抵住门下框,防止热气浪将门冲开。在确信大火并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应尽快逃出火场。

     * 遇有浓烟用湿毛巾捂鼻,弯腰低头迅速撤离。通过浓烟区时,尽量避免大声呼喊,并用湿衣物或毛巾捂住口腔和鼻孔,低姿行走或匍匐爬行。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避。逃生勿入电梯。

     * 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

    七、 地铁遇险怎么办?

     1. 地铁突然停电怎么办?

     * 列车在隧道中遇到停电,乘客千万不要擅自扒门,请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 地铁列车车门上方的“紧急开门手柄”不能擅动。

     * 停电疏散时,乘客应该按照救援人员的指挥顺次下到隧道中并按照指定的方向疏散。

     * 地铁站台和通道内设有疏散指示标志,避免拥挤,沉着应对,就能安全有序地疏散到地面。

     2. 地铁着火怎么办?

     * 及时报警,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拨打119,也可以按地铁列车车厢内的紧急报警按钮。

      * 利用车厢内的干粉灭火器进行扑火自救。

     * 列车行驶至车站时,要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统一指挥,用携带的衣物、毛巾等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安全有序地往外疏散。

     3. 地铁遇到毒气袭击怎么办?

     * 确认地铁里发生了毒气袭击时,应当利用随身携带的手帕、餐巾纸、衣物等用品堵住口鼻、遮住裸露皮肤,如果手头有水或饮料,请将手帕、餐巾纸、衣物等用品浸湿。

     * 判断毒源,然后迅速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逃跑,尽快到空气流通处或者到毒源的上风口处躲避。

     * 到达安全地点后,请用流动水清洗身体的裸露部分。

 

第8版  2007年10月12日  教育专版

 

21、2007年哈佛医学院见习心得

北京协和医学院2000级学生  戴毓欣

 

我们应凭借本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养成有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必根据本国的现实,审察世界的潮流,所养成人才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竺可桢

  俗语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2007年2月底,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我们一行4人踏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飞向了心目中的医学圣地-哈佛医学院。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增长知识,博大胸怀,未读万卷书,胜似已读万卷书。其实在出发前,我们也从各种材料,从往届去过的师兄师姐那里了解了很多,但是真正去亲身体验的时候,除了震撼还是震撼。那么在这震撼之余,我们心里都产生了许多比较和设想。身在一个不同的医疗体系和环境中,我们深深感受的是协和作为国内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的优势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借鉴改进的地方。这里我愿意把在那里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医学生的“领航员”

         ——The Patient-Doctor Sequence

  自20余年前以New Pathway教学改革在医学教育界一石惊起千层浪以来,哈佛医学院一直致力于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与改进,并针对哈佛医学生制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医学教育项目,The Patient-Doctor Sequence就是其中备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在哈佛轮转期间,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Dr. William Taylor,让我们对该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临床行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这最终影响着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综合评判。为了帮助哈佛医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良好的医患关系在维护病人健康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哈佛医学院从1985年起陆续实施了The Patient-Doctor Sequence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Patient-Doctor Ⅰ:主要针对哈佛医学院和口腔医院一年级的医学生,此时的他们刚刚进入医学院,学习的仍然是基础医学课程,在临床技能方面尤其是问诊查体方面可谓一无所知。随着当年New Pathway掀起的改革浪潮,有的教员建议需要从最开始就让学生们接触病人,懂得去理解病人的疾苦,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而不是仅仅在全部学完了病理生理之后,淡薄了病人做为一个整体概念,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疾病症状上。当然这样的提议在当年的确引起了相当多的质疑,尤其是医院里的一部分医生们认为这样的学习缺少积累知识的目的性。但是学校在征求了多方意见,并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多次的调查后,认为当代医学应当回归为人文关怀,就象“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也许学会治愈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会关注病人疾苦却可以从现在做起,而且这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没有了病理生理机制思路的束缚,学生们更愿意倾听病人们的真实感受,理解疾病对于病人生活的影响。在与病人的互动时,学生不仅仅锻炼了询问病情时的各种交流技巧,也常常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这更激发了他们课后深入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应用,学生们的感受和变化毋庸置疑的证明了这项课程的成功。

  Patient-Doctor Ⅱ:主要针对哈佛医学院二年级下学期的医学生。和其他多数医学院一样,在学生们进入临床之前,教授临床诊断学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是医学生的基本功,也是他们投入最多师资力量的地方,各大附属医院专门有一个代教教师队伍负责医学生的诊断学教学,这一点和我们学习诊断学时分小组跟随代教老师学习很相似。更令我赞叹的是,参与到教学中的不仅仅是常年在临床一线中工作的医生,越来越多的四年级学生也参与到辅导师弟师妹的工作中来。很多时候工作多年的大夫对于一些查体的细节印象已经不深,这种情况下四年级的学生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他们刚刚经历这一学习过程,很多经验和体会都可以更生动形象地直接传递给师弟师妹,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促进了四年级学生扎实了基本功。我在美国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很深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生,他们在重视丰富自身的同时,尽可能也将知识和技巧传给更多的人,十分乐意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收获,这就是他们常放在嘴边的,"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Patient-Doctor Ⅲ:进入临床轮转的医学生们,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生活,很多人、情、事对于刚刚踏入医疗行业的学生们都有着思想上不小的冲击。如何帮助学生以更扎实的知识和更健康的心理面对今后从医道路上的成功或是失败,如何引导学生们从医学伦理、医疗体制的更深层面行使医生的天职,如何培养出医德兼备的医生……这就是The Patient-Doctor Sequence III设立的宗旨。每周会有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们走出医院,回归到校园,有老师、同学在一起,说说医院里发生的事,赞同的、感到疑惑的、觉得不满的……而无论是困惑、疑虑甚至是不满、抱怨,都会有一些人来倾听,有一些人交流彼此的感受。在这里你也可以探讨如何与癌症晚期病人交流,如何向死亡患者的家属交待“噩耗”。很多事情无法评判绝对的对与错,但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中往往可以排忧解惑,坚持着应当坚持的做人行医的准则。

  “Do whatever we could to make medicine better”,这是Dr. William Taylor最后由衷的愿望,同样也是我们期望!

    学生科研的“催化剂”

  4月19日,一年一度的“Soma Weiss Student Research Day”在哈佛医学院Tosteson医学教育中心的大厅里又迎来了无数师生的关注和期待,因为这是所有哈佛医学院在做科研的学生的节日。一排排展板展示的是每个学生过去一段时间科研成果的精华缩影,而此时此刻站在自己成果前的研究者们,正与志趣相同者热烈地讨论着让他们乐此不疲的共同话题。展览期间更有其中优秀者做大会报告,严谨的科学阐述中让人感叹这一步步的辛劳和最后成功的喜悦……,这就是我在哈佛医学院第67届“Soma Weiss Student Research Day”中的亲身体验。置身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涨的科研热情,尤其是我身边的一些哈佛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医学生则更是倍受师兄师姐们的鼓舞,都跃跃欲试地表示着要积极参与的愿望……

  众所周知,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那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他们科研能力上。与我们协和八年制课程设置的不同,哈佛医学院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或是一篇科研论文,然而秉承着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并且在哈佛医学院积极倡导下,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会主动的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休课整整一年参与到某项专题的研究当中,完善对自我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果说“Soma Weiss Student Research Day”是学生们这种科研热情的最直接且集中的体现,那么哈佛医学院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参与科研的便利条件无疑成为了推动助燃这种热情的最好催化剂。哈佛的The Office of Enrichment Programs经常与相关研究机构联系,给学生提供各类可参与的科研实践机会,套用他们学生科研项目主页的第一句话“Extensiv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medical and dental students are available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M.I.T.”,在这里,不怕你有想法,只要你有感兴趣的项目,哪怕还是极不成形的想法,你都有充分的机会去检验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不断的摸索和共同探讨中,完成提出计划、综述文献、设计方案、预测结果、系统论证的一整套正规训练。同时学校及各个实验室还专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基金,帮助学生们更顺利的投身科研,当然得到资助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提出正式的申请计划。你看,哈佛的学生现在就已经开始申请研究基金的演习了,也无怪乎今后成名成家的根基必不可少的就是充足的科研经费。

  在哈佛第二个月里,我选修的是哈佛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肿瘤免疫实验课程。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实验室里上至科研项目带头人下至前来学习的医学生们坦诚而积极的讨论热情,更感叹于他们为追求科学真理的兢兢业业。

  由于我仅是短期的实验室见习,他们的课程安排1/2的时间是参与实验室不定期的seminar,各个研究员的阶段性汇报,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的各种商讨研究相关问题的所谓“小茶话会”;1/4的时间阅读文献;剩下1/4的时间则是和另外一个在实验室的医学生一起学习并实践具体的实验技术。相比书籍和文献,我则是在与大家一起讨论的情况下学习和感受到了更多,交流成了我最好的老师。好几次,实验室里的人碰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实验进行的磕磕绊绊,就干脆乖乖到外面买来多纳圈和咖啡“孝敬”大家。“Come on, let's have a coffee break!”,于是乎,大家也都尽量暂停手头的工作,坐下来一起心平气和的追寻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往往是,寻求帮助的人在恍然大悟间拨开迷雾,参与讨论的人在言语间找到灵感的火花。仔细想想,现在的科研早已不再提倡自己埋头苦干、闭门造车了,有效的交流、互通有无才能让彼此双赢。

  实验室项目负责人Dr. Sam Mok用电脑做来给我讲解现在实验室课题项目的示意图,当时我好奇的询问到底是什么软件做出这么清晰简洁如教科书上的示例图。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Powerpoint。看到我惊讶的表情,Dr.Sam Mok还揶谕我道“Do you really know how to use powerpoint?”。后来参加各种Seminar、听别人的Presentation多了,突然领悟到为什么曾经有人开玩笑和我说 “我做实验,可以不会PCR,可以不会SPSS,我只要会Powerpoint就行了”。再好的工作最终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一项成功的科研,过硬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分析思考能力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高层次的能力其实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一张图,一个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用Dr. Sam Mok自我调侃的话就是: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我在实验课程导师Dr.Sam Mok,香港人,在美国已经二十余年,现在已经是美国多家肿瘤癌症杂志的资深编委。比起实验室其他人朝九晚五的作息,他居然每天七点即到,晚上就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而他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上上网,翻翻桌子上堆积如山的各种paper,就是和大家经常一起“小茶话会”,很奇怪为何他会如此执著的“废寝忘食”。后来和他交谈多了起来,这二十多天里最大的惊喜便随着我们谈话的深入慢慢揭晓,好奇不在,只余崇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