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并不罕见,可见于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人群。帕金森病分为震颤为主型和强直少动型。前者突出症状是肢体静止性震颤,后者则以肢体僵硬、动作迟缓为特征。因此无论出现肢体抖动,还是表现为肢体不灵活、僵硬,动作变慢,均需及时就诊排查帕金森病。提升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国内外权威治疗指南的核心原则。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医患携手合作,也离不开家庭、社会给予的支持,从而让患者长期维持较高的生活品质。
为此,建立正确的疾病治疗和管理观念十分重要。然而,患者和家属常陷入一些误区。今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专家就通过剖析几个常见误区,为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给予相关建议。
“蜜月期”后,治疗没招了?
在门诊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患病多年的帕金森病患者,即便症状十分明显,他们也因担心度过药物“蜜月期”后无药可用,迟迟不肯用药,想着“好钢用在刀刃上”,打算等病情进一步加重后再进行治疗。但实际上,这么做不仅不会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疾病控制时间,而且往往让患者白白牺牲了本来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
当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涵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以及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单就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的药物而言,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应用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以帮助疾病进展期的患者控制运动症状,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当帕金森病逐步发展到进展期时,部分患者还可考虑选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这种手术治疗方式。
因此,从对症状治疗的层面看,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特点,有多种治疗手段可供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帕金森病属于可治性疾病,只要患者接受及时、恰当的治疗,很多患者能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药效失效时,才考虑DBS?
在门诊,有些进展期的患者调药空间极小,应该考虑手术的时候,患者和家属却坚持“大夫,您再调调药,我不想手术”,或者“等药效实在顶不住的时候再做”的想法。正如坚持不用药并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一样,在该做手术的时候不去选择手术,也会贻误治疗良机,错过通过手术改善症状的机会。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并非适用于每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和其他手术一样,这项手术也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实施的时间窗同样需要审慎考量。目前的基本共识是,DBS手术开展过早或过晚,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开展过早,疾病诊断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过晚实施,患者病情严重或出现手术禁忌症,会导致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失衡,从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
因此,可取的办法是,患者在开始药物治疗后定期规律随诊,医生适时对其手术适应症进行筛查评估,以便及时作出手术决策。
手术能根治帕金森病?
很多人听说得了帕金森病可以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做完之后会有“奇迹”发生。
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帕金森病手术方案是DBS。它属于微创手术,相比既往的损毁手术,安全性大幅提升。其电极能够精准植入脑部相应的核团区域,医生可通过调节外部参数,改善患者的肢体症状,是进展期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DBS并非针对帕金森病病因的根治性疗法,和药物治疗一样,它也是对症治疗的办法。
接受DBS手术后,患者仍需长期服药,但服药剂量会显著降低。这不仅能有效减少因长期大量服药引发的“运动并发症”,同时还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直立性低血压、冲动控制障碍等,是提升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手术并非万能的,对于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需要由医生详细评估是否具备手术的指征。
近年来,干细胞、基因疗法、人工智能均已开始进军帕金森病治疗领域,一时间各种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在拥抱新技术、期待新成果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客观、理智和冷静的心态。首先,科技是需要实践检验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其次,在观望的同时,要妥善使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管理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毕竟,科学研究是数字构成的,也是不断发展的,而每个人当下的生活质量才是切实有温度的,而这正是帕金森病治疗的终极目标。
文字/神经科 王含
来源/科普时报
编辑/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