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韵,想让风车转得快一点吗?”医务社工小胡半蹲在患儿面前,将彩纸风车轻轻放在女孩掌心。四岁的韵韵(化名)眨了眨眼睛,略显苍白的小脸泛起红晕,她抿着嘴,指尖悄悄用力——风车倏然旋转,在阳光中投下斑斓的光影。这一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病房的监护仪仿佛也放轻了声响,唯余纸叶转动的沙沙细响,如同春天破冰的溪流。
这是“童趣1+1”艺术疗愈项目的活动剪影,该项目自2024年10月启动,以医务社工为纽带,在儿科病房组织手工、绘画、绘本阅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疗愈活动,推进艺术疗愈手段融入整体治疗进程,帮助住院患儿打败“情绪小怪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医学与艺术的融合,打造多元支持的人文病房。
破 茧
风车转动的悄悄话
4岁的韵韵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时,给人的印象是极度内向。她拒绝与医护人员交流,在表达自身感受时,都只敢小声告诉妈妈,由妈妈转述给医护团队。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很难准确了解韵韵的需要,而韵韵的沉默又让她的忧虑与恐惧难以被察觉。
当医务社工将彩纸和竹签递到韵韵手中时,那双原本躲闪的眼睛突然闪出一丝丝欣喜。随着风车在指尖转动,这个沉默的小天使用独特的“风车语言”开启了心扉——转动风叶代表“是”,静止则代表“否”。这个充满童稚智慧的互动设计,让旋转的彩纸风车成为了医患对话的特殊媒介。
当韵韵用自己制作的风车回应问题时,跃动的光影不仅传递着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更在无声中架起一座跨越沟通壁垒的心桥——那些曾被病痛禁锢的童真与渴望,终于通过转动的风叶找到了宣发的出口。
萌 芽
风车病房里的春日派对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紧闭的心门逐渐被打开。他们开始倾诉内心的想法,纯真的天性得以释放。
“我叫‘橙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甜甜的快乐!”活动中,大家摒弃了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传统的严肃称呼,取而代之的是亲切俏皮的昵称,身份界限也悄然模糊。“我是‘酸菜鱼’,是不是感觉我很有个性?”“我叫‘彤彤’,愿我们每天都过得红红火火、开开心心!”一声声可爱的昵称,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为艺术陪伴课堂营造了欢乐温馨的氛围。
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的恐惧与抗拒被好奇和期待所取代。他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讲述着心中的奇妙故事。
记 录
色彩中的童声倾诉
艺术陪伴活动结束后的“自由表达”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出口。
除“风车语言”反馈表外,孩子们还可以使用黏土、彩笔、折纸等课堂上提供的材料,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具象化。他们用这些物料表达出对活动的热爱和期待。
“希望下次能时间长一些。”“我很开心!”“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期待下一次的惊喜。”这些真实的感受进一步证实了艺术活动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童趣1+1”项目已举办16期,它的魔法正蔓延成春天的藤蔓。那些旋转的风车、彩绘的石膏、叮咚作响的音乐盒,都在轻声吟唱:每个孩子都是银河派来的魔法师,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他铺开洒满星光的草稿纸。
暮色渐沉,韵韵正专注地给风车系上铃铛。她说,这是送给明天新入院小伙伴的“勇气礼物”。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听见春天在说:你看,希望从来都不是奇迹,而是用心编织的日常。
文字 / 邢学铖
审核 / 李春厚
图片 / 社会工作部提供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