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我们看了多少个病例,查了多少次房,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以点带面地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回顾一年的援藏经历,袁晶表示,希望在她和一批批援藏队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当地百姓就地解决健康问题。
在协和“组团式”援藏的大力帮扶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现了全方位发展。袁晶深知,要想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必须探索新技术。经过充分调研,袁晶在持续深入推进亚专业建设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认知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能力上。她不仅制定了神经科认知障碍性疾病专业发展规划,还成功开展了系统化认知功能评价新项目,填补了西藏自治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诊断依据。
▲袁晶在病房查房(左)及门诊看诊(右)中
作为自治区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心,科室收治了大量疑难危重病例,如西藏自治区首例“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得以确诊的“多发性硬化”、少见的神经变性病“额颞叶痴呆”“多系统萎缩”等。
最让袁晶印象深刻的,是在她入藏不久后诊治的一例重症颅内感染患者,那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儿。虽然诊断并不难,但患者的颅内感染非常严重,在化脓性脑膜脑炎的基础上,感染同时累及了颈内动脉,造成大面积动脉性脑梗死,还累及了颅内深静脉形成深静脉血栓,导致丘脑等脑深部结构的静脉性脑梗死。雪上加霜的是患者还叠加了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内科系统病变,可谓命悬一线。经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感染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会诊及密切协作,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在袁晶看来,这次抢救成功正是得益于“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模式,各科的医疗水平有效提升,大家有了诊治疑难危重疾病的底气与实力。
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当地医生。袁晶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夯实当地医生理论基础与业务技能;坚持每周三教学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培养当地医生临床思维;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知晓度调查和多次科普讲座,提升当地群众疾病认知水平;增设“记忆障碍专科门诊”,提高疾病诊治水平。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从初步评估到鉴别诊断,系统地为科室培养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专业骨干,指导徒弟建立临床数据库,现已开始采集队列数据;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青年学组联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设了线上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课程,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积极组织科室参与医院医疗成果奖申报,获得三等奖。
▲袁晶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开展教学查房、开展培训课程等多种方式为当地培养专科人才
今年以来,神经内科的病床数从17张增至40张,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如果说援藏是一颗种子,那么北京协和医院的一批批援藏队员就在为这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不懈努力。
文字/王敬霞
审核/朱以诚
图片/叶晓林 靳峰
编辑/王敬霞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