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计划”是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设立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资助中青年骨干赴国际顶尖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交流学习、开阔视野,为医院储备国际化人才。2023年,为更好地服务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升级百人计划项目。肾内科陈罡副主任受“百人计划”项目资助,于2024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进行了为期50天的访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共同学习他在京都的见闻。
2024年夏日,我有幸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百人计划”的一员,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进行为期50天的访学。这段旅程,如一次从医道到人文的求索,不仅让我在肾脏病学的专业领域有了新收获,也让我在医学之外,感悟到文化与生命交织的独特智慧。
初识京都:人文荟萃,医道独行
京都,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处处透着一股融合而又温婉的气韵。清晨漫步在古刹与茶园间,耳边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学者的低语。在这样一个重视传承又勇于创新的地方,医学自然而然也融入了人文的血脉。
走进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我立刻被它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这所大学不仅以严谨的学术传统著称,更因其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闪耀。这里曾走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他因发现PD-1蛋白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得了全球赞誉。有机会在这样的学术高地学习,我深感荣幸。
▲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内本庶佑的介绍碑
学术探索:从指南到临床的哲思
在访学期间,我参与了日本和国际肾脏病指南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日本指南(Minds)与国际KDIGO指南的差异。我的导师中山健夫教授,从医学情报学到循证医学,每一项研究都精确严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份对学术探究的赤诚之心。他常说:“学问虽重于细节,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回答患者的期待。”研究中,我发现日本指南强调实用性与地域适应性,而国际指南则更多反映了多学科融合的宏观视角。以IgA肾病为例,日本指南注重基于日本研究的具体治疗建议,而KDIGO则提供了基于不同证据水平的多选方案。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不同的医疗文化背景塑造了指南的特色,也启发我在未来诊疗中更灵活地结合全球经验与本地需求。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情报科中山健夫教授(左)与陈罡(右)合影
在京都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我见证了“无缝隙接诊”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门诊到病房,医生、护士、药剂师通力协作,患者的每一个细微需求都被悉心关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我反思,一线医生是患者诊疗过程中的细微环节,只有在细处都做好,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温暖且高效的就医体验。
教学体会:从学问到人心的回归
教学理念,是访学中让我反思最深的部分。在京都,我参加了临床流行病学的课程,学习了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的完整逻辑链条。课程不仅注重理论框架,还特别强调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山健夫教授常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让你的学生比你走得更远。”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决心积极参与协和医学院的教学改革课题,让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理论,更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实践。
此外,我还与中山健夫教授合作,完成了一项中日医学教育模式对比的问卷调查。在分析中,我们发现,日本的医学教育注重基础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而国内则强调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两者各有所长,而如何结合这两种模式的精华,是我未来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文关怀:医学之上还有天地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医学文化中对细节与人文关怀的执着。在京都大学医院的病房里,我观察到医生们不仅关注病理,也关切患者的生活。记得一位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在谈及自己的病情时,分享了他对茶道的热爱。肾内科主任柳田素子教授解释病情时,特意引用了茶道中的理念:“每一滴水都是生命的开始,慢慢流入杯中,才会满盈。”她用这样充满诗意的比喻鼓励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这让我反思,我们能否在国内的医疗实践中,注入更多的文化意蕴与人文关怀?
▲柳田素子教授(右)与陈罡(左)合影
回归协和:访学后的新航程
50天的访学虽短,但我深知,这段经历带来的启发将影响我的职业生涯。我计划通过专题研讨会与内部培训,将日本肾脏病指南与国际指南的对比成果分享给同事,并努力从自己做起,做好接诊患者的细节。此外,我还将投入精力参与协和医学院的教育项目,吸纳京都大学注重本土证据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帮助医学生更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山健夫教授建立的学术联系,也让我对未来的中日医学合作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将两国医学教育与研究中的宝贵经验融入国内实践。
行医之道,如琢如磨
回首京都之行,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充电,更是一次人文上的启发。我深刻认识到,医学不仅是技艺之学,更是心灵之学,需要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文化的尊重。正如孔子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未来,我将继续以仁心面对患者,以智慧应对挑战,用访学所得的经验,为国内医学实践与教育贡献力量。
陈 罡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博士后,东京大学医学部和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访问学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先进个人。主持多项科研和教学基金,美国NIH基金ISCHEMIA-CKD项目中国主要研究医生和研究顾问之一。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30余篇,IF>150分。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3项专利授权。主编《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小说《大医院里的小医生》《因为是医生》,以及6本科普书籍,主编图书获国家级奖项。
文字/陈罡
审核/贺晶
图片/陈罡提供
编辑/李苑菁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