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团队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在线发表论著,阐述了MRKH综合征患者接受腹膜法人工阴道成形术后新阴道菌群的形成过程,为改善该类患者阴道菌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女性阴道中栖息着的大量微生物,被称为阴道菌群。阴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菌群之一,而乳杆菌则被认为是健康育龄女性阴道菌群中的关键成员,对维持阴道健康、抵御病原体入侵至关重要,与女性及子代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MRK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女性子宫阴道发育不全疾病。人工阴道成形术是MRKH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医生通过在患者的尿道和膀胱与直肠之间分离造穴,使用腹膜、肠道或生物补片等材料进行铺衬,创建人工阴道。人工阴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型,让研究者有机会从全新视角解析成年女性的阴道菌群从无到有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阴道菌群的建立机制。
▲MRKH综合征患者术前、术后多时间阴道菌群变化趋势及与健康女性的比较
结果显示,人工阴道在初建时几乎处于一个空白的生态位,邻近区域如阴道浅凹和肛门区域的微生物成为了人工阴道的“种子库”。手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阴道内环境发生了动态变化,阴道浅凹作为新阴道的开口部位,其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向上扩展,逐步覆盖最初的腹膜组织,形成与正常女性阴道相同的结构组织。人工阴道的营养条件也经历了从“极度贫瘠”到类似于绝经期的“较贫瘠”再到育龄期女性的“充足”的状态转变。
在“种子库”的影响和环境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阴道菌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术后14天的人工阴道菌群表现出更多的随机特征,个体差异较大,一些耐药菌明显增殖。术后3个月,微生物群开始逐步向正常阴道菌群结构发展,类似于健康绝经期女性的状态,乳杆菌较少、多种厌氧菌共存。随着营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工阴道开始接近健康育龄女性的状态,乳杆菌含量逐步增加,并在术后2-4年演变为类似于术前阴道浅凹菌群的稳态结构。
研究还发现,健康女性中最重要的益生菌之一——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在人工阴道中的定植主要是源于术前阴道浅凹部位。这提示,术前或术后早期引入卷曲乳杆菌,可能有助于促进该益生菌的定植,并有利于术后尽快形成健康稳定的阴道菌群。
共同第一作者:陈娜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英文杂志上发表多篇论著,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共同通讯作者:朱兰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会长。42届国际ICS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临床成果被写入7项国际指南,参编国际指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MJ、JAMA及其子刊、Nature Comm等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第九),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奖。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十大医学进展和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文字/陈娜 傅谭娉
图片/妇产科提供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