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纪念曾宪九教授诞辰110周年 | 徐强:薪火相传 创新致远
时间:2024.09.04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编者按

2024年9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外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危重症医学开创者、肠外肠内营养学先驱曾宪九教授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从1956年起,曾宪九教授长期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为医院外科乃至中国现代外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品格风范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协和人。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在北京协和医院纪念曾宪九教授诞辰110周年大会上,老中青医师代表分别发言,共同缅怀大师风范,思考当代协和人如何弘扬优良传统、勇立创新潮头,书写百年协和新的辉煌。

from clipboard


非常荣幸作为青年医师代表发言。作为协和“后浪”中的一员,虽与曾宪九教授年隔70余岁,但对前辈竟是无比的熟悉和亲切,因为这里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

1940年,26岁的曾宪九博士毕业,他看到胰头周围肿瘤患者难以医治、很快病亡的苦痛,主动选择开展胰腺病研究。他广泛查阅资料、反复构思尝试,11年后,他以超人的胆识和底气完成了中国第一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当时国内几乎只能“等死”的胰头癌患者提供了仅有的延长生命的治疗办法。此后,为挽救外科危重病人,曾教授牵头开展了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工作;为提高胰腺病诊疗水平,成立了“胰腺疾病协作组”,医者大爱让曾老围绕着一个个临床难题,一次次地开创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今天我们缅怀曾老,站在这位伟大又和蔼可亲的前辈面前,我也在不停地思考:作为新一代的协和青年,我们在面对无数慕名而来的“急危重、疑难罕”患者时,有没有26岁时的曾宪九那般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我辈青年该如何为之?

我想,心存感恩、胸怀大爱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协和医魂》一书中写道,“曾主任家里的门都不上锁,夜里手术一遇到难题,就到他家去叫他。曾主任总是二话不说,披上衣服就来医院,手术下来常常天已破晓……”不上锁就能争分夺秒地去帮助同事救治患者,不上锁才能回家时不吵到家人,曾老就是这样一生践行着对患者、对同事、对家人的爱。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感恩协和,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感谢病人,他们把健康和性命托付到我们手上。我们要像曾老那样,虽然见惯生死仍把病人的苦痛放在心上,为他们点亮希望的灯。

同时,协和人应当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敢于向最难的问题发起挑战。20世纪50年代,曾宪九教授开创了我国胰腺外科的先河;80年代,朱预教授针对微创手术这一外科难点,率先开展了腹腔镜外科研究;进入21世纪,赵玉沛院士针对胰腺癌这一难疾,提出“高危人群”概念,搭建“诊治绿色通道”,规范普及“MDT模式”,开启了胰腺手术的微创时代;当下,我们也正在攻关胰岛移植、动脉吻合、小肠移植等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只有迎难而上,协和才能勇立时代潮头。

我们还要认识到,应时而动、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围绕临床难题开展科学研究,最终让病人获益”是曾宪九教授一以贯之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于疾病的认知已经从个体经验的积累向宏观方向汇集成大数据研究,微观方向解析到细胞和分子层面。我们要像曾宪九教授一样,掌握临床技能的同时,还要以科研为武器,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边界,立足国际视野,探索科学前沿,广泛寻求宏观和微观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攻克疾病难题,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进而造福更多患者。

如今的协和,仍然是患者“以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一切为了患者”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协和精神的传承,更是跨越百年的承诺。我们将循着曾宪九教授等老一辈协和人的足迹,披荆斩棘、坚定前行!

图片/宣传处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