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内,多了几面彩色的主题墙。一面墙上是由患者感谢信组成的爱心,另一面则是写满患者真情留言的“表白墙”,一句句质朴真诚的感谢,诉说着患者的心声,“医生辛苦了,谢谢您!”
协和没有转院通知单,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患者。一位患者自幼毛发稀疏、全身皮肤呈现花斑纹,血尿、蛋白尿伴下肢水肿,经多学科会诊确诊为稀毛症-淋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HLTS)。这是我国首例,也是全球第16例HLTS患者。“当我被确诊为罕见病时,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迷茫、恐惧充斥我的内心,不知道未来怎么办。面对罕见病诊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不确定性,医生们却从不退缩,带着我无数次重燃希望。他们帮我制定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我的病情得到控制,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切,都源于医生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无私奉献,我会加倍珍惜。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罕见病患者战胜病魔、迎来健康和光明。”
医疗技术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医生与患者的双向奔赴。一位患者因天生髋关节发育不良和缺损,从22岁至今的45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3代骨科医生5次手术。最近一次手术中,骨科副主任冯宾为她植入全球领先的3D打印髋关节。她希望到90岁仍能健步如飞,让这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医生们都能看见:他们倾力救助过的患者,可以活得这样潇洒坚韧。
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仍无法判断是手术、消融或介入治疗更适合。最后,他找到了肝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顺达。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杜大夫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各种方案的风险和获益,推荐了转化治疗。生病后,我在协和的病床上第一次睡了个好觉。转化治疗7个月后,杜大夫主刀为我彻底切除肝癌。当时肿瘤已经从3期变成了1期,从大手术变成了小手术,真是神乎其技!”
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总有医生的温暖陪伴。一位卵巢癌患者先在外院做了肠梗阻及造口手术,后来又在协和妇科接受了卵巢癌恶性肿瘤细胞灭活手术。但患者造口溢液形成窦道,影响伤口愈合。“我永远不会忘记,只为让我早日康复,潘凌亚这样全国知名的大教授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这天亲自上台,为我做了两个小时的造口创面缝合。这根本都不是她的事儿。潘大夫能这么设身处地对待一位素不相识、饱经病痛的患者,让我禁不住多次潸然泪下。”
一位下咽癌患者挂了放射治疗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胡克的号,从此开启了协和多学科密切协作的诊疗之旅。“我根本没来过协和,也不知道该找哪位专家。胡克大夫帮我约了专家会诊;会诊中认识了肿瘤内科白春梅主任医师和耳鼻喉科祝小莉副主任医师,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化疗时又认识了肿瘤内科王晨宇住院医师;再通过祝小莉医师与耳鼻喉科副主任陈兴明建立了新的生命通道……一棒接一棒,一任传一任,各负其责,严谨周密,这正是协和制度严明、高效管理的体现。”
有些生命尚未出生,就已经被默默守护。一位怀胎6月的准妈妈在检查时被告知,胎儿骶尾部长了肿瘤。她感觉天都要塌了,在痛哭多日后,狠下心决定引产。妇产科吕嬿副主任医师得知情况后,不断地宽慰她,并分享了多例骶尾部肿瘤胎儿成功救治的经验。几天后,这位准妈妈又接到了吕嬿大夫电话,告知最新产检结果和“肿瘤大概率是良性”的这一乐观判断。“电话那头,吕大夫声音嘶哑虚弱,原来她生病在家,但一直惦记着我和宝宝,远程查看了我的孕检结果。”这位准妈妈在感谢信中感慨,“吕医生做了许多本职之外的工作。她温暖的关怀和详细的科普也给我们全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一致决定,听大夫的,把孩子生下来。”后来,妈妈如期分娩,宝宝第一时间接受了骶尾部手术。现在,宝宝已经9个月了,发育很好,活泼聪颖,人见人爱。“每次看到宝宝身上的疤痕,我都后怕,差点就失去了他。是吕大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对我们全家而言,吕大夫就像是发光的天使。”
生病是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医生就是黑暗中的提灯人。一位患者陪父亲看病,却不幸双双确诊癌症。父亲被诊断为胃癌,他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巨大阴霾笼罩着全家,无助又窒息。“我们在绝望中挂上了基本外科丛林主任医师的号。丛大夫的鼓励与支持,为我们解除顾虑,我们决定积极治疗。丛大夫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我们解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更用真情关爱与无私付出给我们全家希望与勇气。对我们家来讲,丛大夫是最后的支柱。”
一位行医40多年的乡村医生因连续低烧辗转治疗6个月仍未见好转,身体虚弱,食不下咽,无力行走,体重下降近30斤。他找到了风湿免疫科吴庆军主任医师,“吴医生虽然是全国知名专家,但对我这个农村来的老头语气和蔼,耐心细致,丝毫没有架子。我注意到,他的处方里单双日、上下午的服药剂量都不同。这是我见过最负责的医生,真让我心服口服。在吴医生治疗下,我一天好过一天,复查时都能自己坐高铁了。是吴医生把我从生死之线上救了回来……”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一位山西患者因为双眼白内障,几乎失明,挂了眼科王尔茜主治医师的号。王大夫特别忙,轮到她看诊时已经是下班时间。王大夫仍反复嘱咐,请她拿到检查单后一定回诊室。原来,患者年纪大、视力不便,王大夫放心不下,想要当面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门诊楼找到各个检查地点。随后,王大夫又把要点逐项写在检查单背面的空白处。患者的女儿在感谢信中写道,“在眼科就诊、住院、手术的全过程中,母亲受到了许多次这样‘待病人如亲人’的照顾。得益于这些‘特殊照顾’,弱视患者也可以明明白白看病,顺顺利利重见光明。”
一位久咳不愈的患者来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茹萱主治医师门诊复查。他拿着片子还没开口,陈茹萱就主动说:“我已经提前看过你的片子和报告了,恢复挺好的。”不仅如此,陈茹萱还清晰记得一个月前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数值变化,给出综合研判,并就未来预防咳嗽复发给出了专业性指导和合理化建议。“这次就医不仅治愈了我的疾病,还刷新了我对医生的认知,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重视,体会到了医者仁心。”
一位84岁的老先生突发心梗,住进了心内科监护病房。经过赖晋智副主任医师团队的精心诊治,平安康复。他在感谢信中提到,“有一次,我心电监护仪上的血压突然出现异常,从114降到80多。宋大夫看到了,马上从值班室奔过来,被病房里的凳子绊了一下,差点摔一跤。我说,‘您慢点儿,可不能摔跤,病人就靠你们了。’宋大夫说,‘我没事儿,救病人要紧!’另一天深夜,护士来查房,看到我坐在床上,就问我情况。我说,‘胸口有些不舒服,怕麻烦你们就没说,现在好多了。’护士马上告诉值班大夫,值班大夫又马上推着机器给我做了心电图,并叮嘱说,‘胸口不舒服要马上呼叫,否则过了时间,心电图可能反映不出来,就耽误治疗了。’这些细节让我每次想起来,心里都特别踏实、特别温暖。”
医生的好,患者记在心里。“查房时,基本外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王维斌亲切地问:‘老太太,想家了吧?’‘不想家!’我妈响亮回答。‘妈,咱明天就出院了!’妈妈没有说话,眼睛里却涌上了泪水。我知道,此刻她在心里诉说着对医护人员的不舍,眼前浮现的是这些日子里温暖的点点滴滴。”
“我三次化疗,两次住的都是肿瘤内科33床。它是个五人间,病友来自全国各地,大家聚在一起没有恐惧、没有绝望,谈论最多的是对协和医院的信任,交流最多的是把生命托付给协和医生的安心。”
医生的辛苦,患者看在眼里。“我住院时间比较长,亲眼目睹了贵院医生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负荷。从早到晚,一个个患者不停地推往手术室、推回病房。夜里都熄灯了,才能看见身穿手术服的医生们一身疲惫,陆续回到办公室。很多花白头发的老教授也一样,早上5点多就到病房了,晚上八九点还来查房。他们是多么崇高、敬业的一群人,也是千百万患者生命延续的希望。希望医院也多爱护他们,多为他们做好事、实事,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工作饱和的时候,我看到北京协和医院依然顶着压力开了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就是为了让更多人随时可以看上病。我在享受这个福利的时候,也真的心疼医生们,上完白班还要再上夜班。感谢你们为我们解除病痛,我们也会用更健康的身体在其他的行业做好工作,让整个社会因白衣天使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他们同患者并肩作战,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健康。今天,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医生说一声:“节日快乐!”
文字/干玎竹
图片/孙良 严晓博 李倩玉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