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碧瓦丹心 | 五十六个小本本和疑难病例小卡片
时间:2024.08.16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首流金岁月,无论是烽火硝烟中的侠肝义胆、风雨如晦中的为民坚守,还是改革开放中的拼搏奋斗、新时代进程中的高质量探索,协和人始终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始终与共和国同心同行。在此特推出系列报道“碧瓦丹心”,希望这些讲述带您走进协和不变的初心。

医学泰斗张孝骞的精神财富

在六十多年的医学实践中,张孝骞教授很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询问病史,亲自动手临床查体,认真仔细。他更重视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每次门诊或查房随身必带上小本本。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姓名、病情要点记录在他的小本本上,经年累月,乐此不疲。随声携带的小笔记本,是他一生为医的典型道具,几乎成了这位“一生唯一喜爱就是诊治病人”的内科专家形象的一部分。

from clipboard

▲张孝骞教授在查阅资料


张孝骞(1897-1987),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老主任,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他终生没有留下一本鸿篇巨制,人们却说,他为中国医学写下了一部“无形的巨著”。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发生在张老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说起。

20世纪60年代初,来了一位女患者,症状很奇怪:一感冒就休克。其他医院诊断是肝炎,但张孝骞没有轻易下结论,他记得自己看过这名患者,时间是30年前。前后对比,他准确地作出诊断:患者得的是希恩综合征。随行医生惊讶不已,30年前看过的患者,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原来,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每看一个患者,就记下姓名、病历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遇到疑难病例,他随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的某患者与此类似,似乎他从未离开患者身边。

诊断疑难病症是一种艰苦思索的过程。为搜集资料,张孝骞强调治学的方法论。为做好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联想力和批判性思维。搜集资料,要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从医六十多年,他用上百个小本子记录了患者的点点滴滴。对于他曾经治疗过的病人,再次治疗时,他一定要先查询这个病人的情况,结合病史进行诊疗。这些小本见证了一个医学大家是如何积累学识、丰富经验和锻炼自己身为医生敏锐的洞察力。

一些曾与他共事的大夫始终记得当年的情景:张孝骞总是歪着头,眼睛凑近小本子,仔细地记录。晚年的张孝骞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每天要靠扩瞳药物维持视力,但仍坚持做笔记。有时尽管他小心吃力地记着,字还是不知不觉写串了行……宁静的灯光照着他的白大衣,照着他衰老的背影,照出的不像一位被尊为“医圣”的权威医生,反倒像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

from clipboard

▲张孝骞教授的“小本本”


张孝骞的学生鲁重美在整理张孝骞遗物时,又见到了这56个小本和4盒卡片,她在回忆中描述:“那是张老亲手记下的一些复杂、疑难病例,多附有随访结果及有关文献的出处。密密麻麻的字迹,凝聚着张老的心血和汗水……身边的桌子上堆放着4个大小不等、质地不同的盒子,一个旧铁盒,一个长木盒,两个厚纸板做成的鞋盒,里面装满了张老长年积累的文献摘录卡片,英文的、中文的,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只有科学的天平才能平衡——一头是不起眼的小本本和几盒外表破旧不堪的文献卡片,一头是协和泰斗、医学巨匠。”

如今,张老的56个“小本本”陈列在院史馆中。“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张孝骞为后人所敬仰的医德和一生严谨从医的高度概括。

参考文献:

[1] 赵玉沛,姜玉新,张抒扬,吴沛新主编.中国现代医院史话:北京协和医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文字/宣传处 党委办公室

图片/宣传处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