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更精准更安全,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探索恶性肺结节的融合治疗
时间:2024.08.01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肺结节的治疗方式日益增多。近日,借助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复合手术室的技术条件,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消融术治疗恶性肺结节的基础上,融合术中二维透视(DSA)技术,不仅提高了消融的精准度,还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这一临床研究的应用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

from clipboard

▲胸外科、麻醉科团队共同查看患者的3D影像重建图


2023年,刘女士在体检中查出肺部多发结节。今年7月,她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复查。结果显示,不仅结节增大了,实性成分也增加了。最大的两个结节位于右肺上叶、下叶深部,直径分别为8.5毫米和12毫米,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大。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消融、放疗等方式治疗肺部恶性结节。“一般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部结节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性质,对影像学表现高度疑似癌症的肺结节,建议切除。”徐源主治医师指出,刘女士的肺结节位置较深,如采用手术治疗,会同时损伤两个肺叶,影响呼吸功能,还可能会降低生活质量。在医生的建议下,刘女士充分了解了情况,选择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术。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更小,老年患者和肺功能不全者均可耐受、术后恢复也更快;与经皮穿刺消融相比,这一技术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更低,而且可以直达肺部深处的病灶。但这一技术也存在精度不高的“短板”。人体的呼吸运动会导致肺结节的位置不停变化,据文献报道,仅电磁导航引导时,消融术的准确率只有约60%。术中联合CT可以将准确率提升至90%—95%,但术中频繁扫描增加了手术时长和辐射剂量。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复合手术室的投入使用为解决上述难题带来曙光。利用复合手术室,胸外科创新性地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与术中DSA技术联合,实现更低辐射剂量下的精准引导。

针对新术式的开展,手术室王一亦教学老师、张彤主管护师等多次演练,探索出安全专业的护理流程。麻醉科朱波副主任医师、吴林格尔主治医师等制定出个体化的通气策略,最大程度减少呼吸运动对结节位置的影响。徐源主治医师按照术前计划的路线,在电磁导航引导下,将支气管镜探头精准推送至结节附近。临研所诊疗新技术研发平台刘群影像技师操作锥形束CT对肺部进行360°旋转扫描,获取麻醉后的三维影像数据,并利用DSA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清晰地将重建肺结节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投射到DSA上。在DSA和电磁导航系统的融合指引下,徐源再次微调支气管镜探头的位置,精准到达病灶后,取出导丝、置入消融针、实施消融治疗,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支气管镜下未见出血、气胸等并发症。不到3小时,手术圆满完成。术后2小时,刘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一天便顺利出院了。

from clipboard

▲胸外科徐源(右)、麻醉科汤博(左)在手术中

from clipboard

▲两个肺结节的消融前后对比图:左侧均为恶性肺结节CT影像;右侧均为消融术后第一天的CT影像,消融范围覆盖病灶


胸外科李单青主任表示,新术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麻醉科手术室、临床研究病房、临研所综合办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一临床研究可以较好地实现肿瘤局部控制,尤其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无法解决所有病灶的患者。

from clipboard

文字/干玎竹

图片/孙良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