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6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炎炎夏日也正式拉开帷幕。小暑过,一日热三分,风卷热浪,雨量增多,空气渐渐变得潮湿闷热。中医认为,暑热非“火热”,暑伤气阴、暑多夹湿,人们体感倦怠的同时还易心烦上火。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医生建议,养生宜食“新”养心、少动多静,为您送上专“暑”的健康提示。
食“新”养心
古有“小暑食新”的习俗。新,指新收的麦子、大米等谷物。中医认为,麦养心,小麦有固表止汗、养心安神的功效。小暑时节,吃面食有助于缓解心烦、失眠、多汗等症。如居家制备烙饼、麦芽饼,搭配凉拌绿豆芽、清炒藕丁等应季蔬菜,可降火清凉、开胃健脾。更年期女性暑天会白天自汗、晚间盗汗,双重“潮热”难耐,可饮服大麦茶、浮小麦茶养心敛汗、清虚热、除心烦。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小暑时节,暑热扰心,人们难免出现心烦气躁。若心肝火旺,“气则上冲”,特别是患高血压病者,防止情绪激动引发血压上升。“暑”宜静心安神,避免着急发怒。暑热当令,可制备荷叶莲心茶(荷叶5克、莲子心3克,煎煮后代茶饮),辅助静心降压、清肝泻火。
部分上班族熬夜加班后,日间会困意频频。当下流行提着“吨吨桶”多饮水,白天不妨“吨”一份薄荷柠檬提神茶(薄荷叶4~5片洗净、柠檬切片放入饮用水,泡服即可),有助清热解暑、凝神静气,还可适当于中午小憩半小时左右以消除疲劳。晚间心烦失眠时,可尝试深呼吸、自我暗示、练习正念冥想等,有助于稳定情绪、安然入眠。
暑宜“少”动
小暑炎热,阳气盛,人心火旺,使心阴受损;或因高温多汗,导致血黏度增高,出现心悸、失眠、胸痛等不适,有心血管基础病者,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中医认为暑热耗伤气阴,解暑纳凉宜“少动多静”,尤其是体质虚弱者,建议减少户外剧烈运动,日间可在阴凉处下棋、钓鱼等,既可减少体力消耗,还能起到静心的作用。同时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可选择较为和缓的方式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八段锦等。
锻炼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防止阳气外泄太过、损伤人体正气和阴津。运动后注意及时补水,避免过度饮冷,谨防伤及脾胃阳气,可选温凉的白开水,还可饮用常温椰子水、西瓜汁,既补水解渴又补充能量。低血压、瘦弱、有糖尿病者,可饮服西洋参泡水益气养阴、补益正气。
专“暑”提醒
小暑时节,正值学子暑假。不少小伙伴宅在家中“躺平”,有的从晚上10时至11时睡至次日下午1时至2时;还有一部分“夜猫子”彻夜用手机刷剧、玩游戏,导致白天精神倦怠、头昏头沉、食欲不振、眼部干涩等。所以,特别建议,无论居家还是外出,都建议应季调整作息、规律饮食,避免出现暑天体虚、消化不良。在纠正不规律作息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耳穴压丸,有助提升阳气、疏通经络,缓解疲倦、视力下降、头昏失眠等不适。
放假期间,部分家长带着孩子外出进行“特种兵”旅游。骄阳似火,火热旺盛体质或超重肥胖者,因过食烧烤、油炸食物,易发生鼻衄、咽喉炎、口腔溃疡,甚至呼吸道感染。所以,此时均需关注补水和防晒,旅行途中可自备西红柿、黄瓜作为零食,生津止渴,缓解口干身热、消化不良等症状。返家后选择有解暑生津、养胃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银耳、莲藕、苦瓜、生菜等。
西瓜是消暑补水首选水果,西瓜皮(别名西瓜翠衣)也有大用途。西瓜皮能解暑清热、开胃生津,其含糖不高,适于各类人群食用。居家可将西瓜皮去绿色硬皮,切丝焯水,或凉拌、清炒,或煎汤食用。短途旅行时,可自制薄荷菊花翠衣茶(薄荷2克,菊花2克,西瓜皮100克,煎煮后代茶饮);易流鼻血的孩子,可用菊花5-6g、白茅根10-15g、西瓜翠衣适量煮水饮服;无禁忌证者,可加少许冰糖,甘甜微苦,清热解暑、凉血清利头目。
夏日长长,我们悠悠慢慢,不燥不烦。
审核/董振华
图片/孙良 自网络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