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大新闻
碧瓦丹心 | 张奉春:我眼中的协和精神
时间:2024.07.08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from clipboard

讲述者:张奉春

我对协和最初的印象来自于我的中学老师。当时老师总给我们介绍协和人对于学术的痴迷,以及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的淘汰机制,这些都使我们对协和萌生了很深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了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学校通知我和班里十几名同学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当时我特别兴奋,骑着自行车从草岚子胡同直奔协和,绕着医院围墙骑了好几圈,停在西门前,恰好碰到一位老专家出来,我喊了一声“老师”。老专家立刻点头回礼,又跟我郑重地握了握手。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专家就是罗慰慈教授。

都说协和人是“熏”出来的,从身边这些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工作的老专家身上,我学到太多太多。

from clipboard

▲内科大查房,左起:金兰、张孝骞、方圻


以前我跟着80多岁的张孝骞教授去查房,发现他的听诊器管子比通常的听诊器短半截,他总得弯着腰听。我把自己的听诊器递给张老,却被拒绝了,他说:“我耳朵不好了,短点才能听得清楚些。”为了听诊的准确性,他宁愿自己不方便。

张安教授曾任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内科学系副主任,他在弥留之际叮嘱我们,遗体告别时,要给他换上一生钟爱的白大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爱这事业。

from clipboard

▲张安(左)与李德高(右)在实验室


2018年,方圻教授生病住院,我去病房探望,当时我任医院内科学系主任。98岁高龄的方老依然特别关心内科发展,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传承协和优良传统,把基础工作做好,不要追求表面浮华,让我深受感动。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就蕴涵于这些点滴之中,静水流深。

在协和医院工作43年,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若没有国家的强盛,医院的发展无从谈起。刚迈入协和时,医院只有老楼、护士楼、门诊楼等几栋建筑,如今,“一院多区全网络”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是党和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鼎力支持。

在协和文化的陶养下,多年来我也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不管去哪儿,永远带着听诊器;二是即便退休了,还是选择像往常一样来医院,该做什么做什么,切换到工作状态,人就很有精神。

在协和医院工作,我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这里为大家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每一代人也应该为医院作出贡献。所以我想跟年轻人讲,选择从医这条路,首先你得热爱,第二要有奉献精神,第三得不怕吃苦,第四得勇于挑战,第五,得做好准备,也许要面对重大考验,甚至流血牺牲。

如果我们像前辈们一样,将协和精神、协和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相信医院会不断前进。

本文内容根据张奉春主任医师于2024年6月13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同心筑梦 强国有我”新老同志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

from clipboard

整理/严晓博

图片/宣传处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