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品读《医之心》丨华桂茹:为了病人的医治,为了病人的康复
时间:2024.01.17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from clipboard

我知道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书写医学人文故事的102位作者,只是协和专家的部分代表,他们的故事只是成千上万个协和案例的缩影,但其中呈现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是一代代协和人秉持优良传统的写照。正是这种精神传承,积淀形成了“立院为国、立医为民、立学为真”的协和品格,锻造着病案、专家、图书馆的协和“三宝”。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朝着临床、学科、平台的更高层次创新跨越。

一部协和发展史,也是一部医学人文实践史。如果说,非要给医学人文或人文医学定义,我愿意用“走心医学”来表述。因为,医者的用心、尽心之上,一定是走心。走心,是以专业的医学服务,把人文的光芒、人性的温暖,带给患者,也带给医者,带给公众健康。不走心,无医学。走心医学,是有使命担当的医者每天的实践。

——张抒扬院长


文章精读

为了病人的医治,为了病人的康复

用理疗与康复为病人解除苦痛、恢复功能是我57年行医的基本工作,病人满意的笑容,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一位下肢静脉曲张、营养不良性小腿溃疡反复发作多年的老年患者,在药物及外科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来到我科。当时,呈现在我眼前的病变的小腿,黑乎乎的一片,在干瘪的、疤痕累累的小腿胫前及内踝处,有两块大的溃烂伤口,腐臭的烂肉和脓液令患者痛苦不堪。这样的溃烂是相当难治的,如果病情加重,这条腿就难保了,因此,我必须知难而上,竭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经过仔细的换药处理后,我决定用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促进坏死组织脱落、清洁伤口。我告诉病人不要着急,相信我们会治好他的,但需要些时日。病人得到了宽慰,每天按时来治疗。我为其换药,仔细检查伤口状况。虽然伤口上的辅料渗透出脓血,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他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但我一点儿都没觉得别扭。

当他的伤口已无脓血、辅料干净时,我及时将紫外光照射剂量减小,并增加白热灯、激光照射,以促进肉芽增生、上皮生长及伤口愈合。

经过精心治疗,两处溃疡先后治愈。病人特别高兴,让我们去他那儿吃羊肉馅儿饼。我们更开心,因为病人的疾苦没了,我们就安心了。在他临走前,我详细叮嘱怎样避免溃疡的再发,即使出现小的破皮,也要及时就诊。

这样的病人会经常遇到,或重或轻,或急或缓,但我们都保持着爱心、信心和耐心。

对病人有爱心,就是关心他们的疾苦,关护他们的病情,关注他们的要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要有信心,就是要将他们的病治好;同样地,让病人也有信心战胜疾病,很好地配合治疗。

要有耐心,就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面对病情的反复、恢复的快慢,我们都要不惧难、不灰心,始终耐心地去治疗。

在治病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情,更要关心病人的心态,消减病人的疑虑,让病人建立治好病的信心,和我们一道战胜伤痛。

这就是57年来我在协和行医的体会。协和给了我们这种精神,我们又用这种精神去为病人服务。

医疗的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得到的。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焦急万分地抱着小婴儿来到诊室。她哭诉着:由于给孩子戴了自己缝制的纱布手套,孩子哭闹不止,在解开手套的瞬间,她吓坏了,因为婴儿的手已经变样了。外科有人说恐怕手指保不住了,建议尽早截指。不知是谁说先到理疗科看看。我理解这位妈妈心急火燎的心情,一边安慰她,让她相信会有办法,一边仔细检查孩子的手,发现稚嫩的小手的右中指严重红肿,末端已经变黑坏死,必须抢救治疗,否则截指不可避免,手的功能必然受损。

我们立即给孩子做了无热量短时间的超短波治疗,每天一次,并且密切观察手指的变化,随时更改治疗剂量。几天后,奇迹出现了,孩子手指的红肿完全消退,坏死的末端自然脱落了,未留下任何伤痕。小婴儿又开始手舞足蹈了,妈妈破涕为笑。我们更高兴,因为孩子得救了,不会因截指造成日后的功能障碍。我们从中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之后又治愈了不少类似的病人。

物理医学康复科是个平台科室,我们对各个学科、各种疾病都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对其诊断、治疗都应该比较通晓,这样才能够处理好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且我们不仅要治病,还要恢复其功能。

在很多患者心目中,协和医院可能是医治疾病的最后一站。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病人高度负责,要有精湛的医术,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牢记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院训,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健康中国、人人健康做贡献!

from clipboard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