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聚焦疑难罕 | 协和人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治发展中的探索
时间:2023.04.2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属于极罕见的“罕见病”。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最早报道PNH病例的单位,70多年来,一代代协和人以严谨开放的治学态度、攻坚克难的坚韧毅力,在PNH诊断与治疗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一枚枚坚实的脚印。走近这段历程,亦可望见协和一切为民、护佑健康的鲜明底色。

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大内科尚未分设亚专科,但已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关报道。1932年,全国第一个血液学实验室在协和成立,次年毕业留院的邓家栋师从Dr. Forkner 开始从事血液学研究工作。1938年,邓家栋赴美国哈佛医学院深造,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Minot教授的实验室进行溶血相关研究,回国后开展了血液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成为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的开创者,为此后协和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这一代表性疾病诊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罕见的溶血性疾病,目前统计的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5/百万。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最早报道PNH病例的单位。1951年,刘士豪在Blood杂志上首次报道了2例PNH患者,分别于1938年4月20日和1940年11月2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

from clipboard

▲刘士豪在Blood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1952年,协和医院张乃峥等在国内杂志上首次报道了PNH病例,邓家栋和张安均参与了撰写。文章详细记录了1947~1949年因反复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慢性贫血在协和住院的3例患者的资料,病史从2个月到10余年不等,患者入睡后,血和尿中游离血红蛋白同步增加。当时尚无有效药物,只能靠输血治疗。

from clipboard

▲1952年,张乃峥等在国内杂志上首次报道PNH病例


1957年,邓家栋离开北京协和医院,奉命赴天津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即今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该研究所从建所至1963年12月共收治PNH患者94例,是早期国内报道病例数最多的单位。

from clipboard

▲邓家栋(右一)在查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张之南带领的协和血液内科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在PNH检测方法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全面推进。团队在国内首次建立蛇毒因子(CoF)溶血试验,改进了PNH检测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1979年创刊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首卷首期上。之后CoF试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验证,并获得199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

随着对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表面CD55和CD59表达成为诊断PNH的新方法。20世纪90年代,协和首先在国内建立了流式细胞术对PNH的诊断意义及阈值。2004年,韩冰等首先在国内建立了更为敏感的Flaer诊断方法,目前已成为诊断PNH的常规检测。张之南编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成为PNH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国内统一标准。多年来,协和团队对PNH的发病机制潜心探索,不断积累,2014年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PNH患者常表现为溶血和贫血,也可以出现骨髓衰竭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症状。从首次报道PNH开始,协和团队持续随访患者,经过几代人努力,目前韩冰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单中心PNH患者队列,样本量逾700例。在中国PNH登记组中,这些病例资料在临床经验分享、临床试验入组、临床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2004年,国际权威杂志上首次报道补体C5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用于PNH患者,能够迅速稳定补体,控制溶血,患者全部脱离输血。此后3期临床研究均显示该药物可使溶血相关症状和并发症都得到满意控制,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成为一个世纪以来PNH治疗上的重大突破。近年来,补体抑制剂Eculizumab在中国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1年6月14日,一位在协和随访14年的PNH患者,在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协和医院、国家药监局及药企的多方联动、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我国首例罕见病新型B因子抑制剂同情用药,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中,医者使命与患者生命紧紧相连,协和也终未辜负“患者性命相托最后一站”的期望。

from clipboard

▲我国首例罕见病同情用药在北京协和医院落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北京协和医院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PNH病例至今,一直潜心研究该病的检验方法、发病机制和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回顾一代代协和血液人勇于探索、坚定前行的动人历程,也必将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文字/庄俊玲  陈苗  严晓博

图片/宣传处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