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书记讲党史|内科党总支郑威扬:协同攻坚 敢为人先
时间:2022.12.23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饮食结构的西方化,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但在100年前的中国,IBD其实属于一种罕见病。正是北京协和医院开启了远东地区对IBD的认识,我国诊断的第一例IBD患者是一位俄罗斯女性,由叶恭绍门诊首诊,谢志光完善钡灌肠检查后临床确诊。

from clipboard

▲我国诊断的首例IBD患者


当时的叶恭绍是住院医生,她后来成为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主任委员。谢志光作为协和放射科的首任中国籍主任,后来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的奠基人。

from clipboard

▲首例中国籍IBD患者病案。左:周寿恺门诊诊断;右:汪绍训钡灌肠检查确诊


1935年,协和诊断了首例中国籍IBD患者。周寿恺、汪绍训、汪凯熙、秦光煜参与了相关诊治。帮助患者确诊的周寿恺和秦光煜后均前往中山大学医学院,奠定了该院内分泌科和病理科的基础。完善钡灌肠检查的汪绍训后来曾担任协和放射科主任。完善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汪凯熙是1934届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第一名、文海奖获得者,后来参加了抗日医疗队,成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先驱。

当时治疗IBD的方法主要靠外科进行结肠造口。从病案中可以看到,范乐成和张纪正也参加了诊治。范乐成当时还是一名实习大夫,后来成为武汉大学医学院院长。为患者完成乙状结肠造口的张纪正,1941年完成了中国乃至亚洲首例单肺切除手术,被誉为“亚洲第一刀”。随访患者的医生包括王大同、司徒亮和赵以成。1937年,王大同完成中国首例肺叶切除术。同为实习大夫的司徒亮后来成为著名的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的创始人之一。赵以成后来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

这些年轻的医生,既有实习大夫,也有初出茅庐的住院医生,他们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以扎实的医学基本功,认真诊治患者,详实记录病情,为当时的罕见病诊治积累了最原始的资料。这些年轻医生的每一小步,都坚实地走在了医学创新的最前沿。

1956年,一位右半结肠狭窄患者到内科就诊,因为没有从直肠倒灌样的发展,不像溃疡性结肠炎;因为缺乏肠道跳跃性的病变,也不像克罗恩病;因为发热和右半结肠狭窄,还需要鉴别肠结核。因此,内科主任张孝骞邀请了外科主任曾宪九、内科胃肠组负责人文士域和放射科主任胡懋华进行多学科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由曾宪九进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一个月后,一位上腹痛、发热的青年男性来就诊,文士域熟门熟路地再次召集多学科讨论,并进行了胃大部切除的手术,但这次的手术病理非常疑难,病理系主任胡正详亲自阅片,认为不符合淋巴瘤。英国胃肠病学家Gown当时刚好在协和,共同参与了讨论。最后诊断了中国首例累及上消化道的克罗恩病。

from clipboard

▲文士域发表的远东地区第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总结


在这些临床工作的基础上,1956年,文士域在《中华内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溃疡性结肠炎23例的分析与探讨》,这是远东地区第一篇关于IBD的研究文献。同年,文士域报告了国内首例累计上消化道的克罗恩病病例。此外,1956年协和探索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始于1956年的协和多学科协作诊治IBD的MDT模式都是载入史册的贡献,以至于《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综述,把1956年誉为“远东IBD研究的里程碑年”。

from clipboard

▲英国Morson教授到协和访问


20世纪80年代,英国Morson教授发现,印度学者报告的300例克罗恩病病例研究,居然全部是肠结核误诊,Morson遂提出远东地区的克罗恩病全是肠结核误诊的判断。针对这一论断,内科胃肠组潘国宗与病理科刘彤华通力合作,把协和所有的克罗恩病手术病理进行了复核,以详实的临床资料与精准的病理诊断,让到访协和的Morson心服口服。潘国宗与刘彤华后来一共发表了3篇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文献,现今依然在临床应用。

from clipboard

▲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


70多年来,协和多学科协作诊治疑难肠病的传统绵延不辍。2012年9月,协和疑难病会诊中心肠病专业组正式成立,会诊的病例也不再局限于炎症性肠病,同时也包括大量疑难罕见的肠道疾病。

from clipboard

▲钱家鸣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治疗IBD的病例

20世纪90年代,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做住院医师时,应用激素、免疫制剂、以及灌肠等手段治疗IBD。30年来,肠道超声、MRI、小肠CT重建等丰富了IBD的诊断手段;生物制剂、手术、吸附治疗等丰富了IBD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1981年,一位23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腹痛、发热辗转多家医院。来到协和医院后,张孝骞在仔细的问病史、查体、梳理资料后,拟诊为“克罗恩病”,患者也由此开启了自己与协和长达40年的“缘分”。患者病情疑难复杂,且伴随多种并发症,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团队在各个时期都为其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诊疗技术,堪称中国克罗恩病治疗的“活化石”。一代代协和消化内科专家为他随诊治疗,患者在40多年里几乎经历了克罗恩病所有的并发症,多次消化道出血、休克,反复进入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但每一次都在多学科合力抢救后转危为安。

from clipboard

▲一位已在协和随诊治疗41年的患者,他的病案接近半米高


患者目前仍在消化内科继续治疗,协和已经有超过26个科室、超过300位医生曾经参与过这位患者的诊治。

回顾近90年的历史,协和炎症性肠病团队从无到有,建立起多学科协作的IBD系统诊治体系,体现了一代代协和人的科学家精神,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医师创造更大的奇迹和辉煌!

讲述/郑威扬

编辑/陈恔 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