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 | 勇立搏“艾”潮头的协和团队
时间:2022.12.05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自1981年全球首次发现艾滋病(AIDS)病例至今,人类已与艾滋病抗争了41年。2003年,中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同年正式开始对患者给予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我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付出相对较小的代价,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90%以上的艾滋病治疗有效率。随着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推广,艾滋病也由最初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个可防、可治的内科慢性传染病。提高诊治水平、创新诊疗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在“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的道路上,协和人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开办指南巡讲,助力诊疗规范化

1985年,著名感染病学家、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发现了中国大陆首例艾滋病患者,写下了协和抗“艾”的第一笔。2005年,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担任组长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成立后,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随着艾滋病相关研究和治疗药物等的不断进步,指南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再版更新。

from clipboard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2022年线上巡讲掠影


最近两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发布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学组自2019年开始,以每月一场的频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50多场线上线下系列学术巡讲,围绕指南中的重要内容,以经典病例分享、专家点评、专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展开培训,吸引受众逾20万人次,有力促进了艾滋病诊疗的规范化和均质化。

李太生强调,编写指南只是第一步,让全国各地的医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指南才是最终目标,要真正做到把指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推进多学科诊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尽管近年来艾滋病治疗的覆盖面逐年扩大,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各种机会性感染和多脏器并发症日益凸显,非AIDS相关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病变、骨病、糖尿病、肝病等及其他非AIDS相关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艾滋病患者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我们希望艾滋病患者不是为了活而活着,而是有尊严地生活,那么就必须给他们解决除艾滋病之外正常人也会得的一些疾病。”李太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通力协作,为艾滋病患者开展了股骨头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腹腔手术、血管手术等,由此也总结形成了艾滋病治疗的“协和模式”,写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向全国推广。

from clipboard

▲北京协和医院HIV感染疑难病会诊(MDT)现场


针对HIV感染者在全病程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学科就诊的需求和困难,202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HIV感染疑难病会诊(MDT)正式上线,以感染内科为核心,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科、放射科、骨科、临床营养科、药剂科、急诊科、检验科、眼科、皮肤科等相关专科建立的会诊组,努力为HIV感染者提供个性化、多维度、全病程管理的“一站式”诊疗服务,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需求,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from clipboard

▲HIV面面观-协和MDT模式在线查房交流会


与此同时,协和HIV感染疑难病会诊(MDT)团队在感染内科吕玮主任医师的精心组织下,牵头搭建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HIV面面观-协和MDT模式在线查房交流会”,邀请全国知名医院艾滋病防治领域专家进行案例分享及讨论,至今已开展11期,在线参与逾10万人次,切实增进了全国艾滋病防治相关领域医务工作者对HIV合并症管理策略的了解,拓展了诊疗思路,优化了诊疗流程,提高了诊治能力。


坚持科研创新,探索抗艾“中国方案”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人们熟知的SARS、新冠或流感病毒不同,HIV感染后不会立刻发病,而是可潜伏在人体内数年,感染、破坏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CD4细胞。因此在不予干预的情况下,被感染者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最终可致感染者死亡。

1997年,李太生和法国导师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提出鸡尾酒疗法可以逐步重建艾滋病患者损伤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在艾滋病的治疗研究中打开了希望之门。1999年初,李太生从法国回到北京协和医院。从建立国内第一个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到与国内临床专家一起深入艾滋病高流行区进行调研,从开展中国第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的艾滋病临床试验,到不断优化中国艾滋病治疗方案……李太生带领的协和团队一直坚持创新发展,勇立搏“艾”潮头。

“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不能满足于跟跑,要学习它、赶上它、超过它,在医学领域赛道上争做领跑者。”秉持着这种信念,李太生团队针对我国之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雷公藤片里面的有效成分(羟基化的雷公藤甲素),开展了严格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试验,以用于艾滋病免疫重建障碍的治疗。今年7月份,试验结盲,初步结果十分鼓舞人心,意味着在科研创新抗击艾滋的路上他们又跨进了一步。

面向未来,协和团队有着更高远的目标。“我们将针对艾滋病领域的世界难题,比如功能性治愈、慢性炎症导致的并发症以及免疫重建障碍的方向去努力。我们也期待着,能够在人类征服艾滋病的征程中,贡献我们的中国智慧,提出我们的中国方案。”李太生表示。


文字/严晓博

图片/感染内科

编辑/严晓博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