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致敬最可爱的人”……近日,电影《长津湖》持续引发观影热潮,打破多项中国影史记录。透过银幕,长津湖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雪与火的残酷鏖战中,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而银幕外,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最前线还是支援抗战的大后方,都有各方大力支持,其中也不乏协和人的身影。本文节选自《碧瓦丹心百年间——百年协和红色传承》第五章,回顾自1951年5月21日起,北京协和医院救治祖国“最可爱的人”。此间,曾参与长津湖战役的第27军毕参谋于第五次战役中受伤,在北京协和医院得到救治,先后有50 余位协和医生参加了救治工作。协和医院于1951年5月21日接收了首批118名志愿军伤员。协和人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忘我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伤员救治、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美援朝时期,为了解决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的医疗问题,1950年11 月8 日,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向北平协和医院借了250 张病床,成立了北京第二医院。22 日,咨询委员会讨论决定,北京第二医院改称“中国医院”,与协和医院合作救治伤病员,其总原则是:中国医院负责伤病员的组织工作,协和医院负责医疗工作,行政管理和财政各自独立,具体事宜由双方派有关人员组成行政、医疗、经济三个小组,分别进行工作。1951 年1 月2 日双方开始合作。1 月20 日,私立北平协和医院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协和医院”。2 月24 日,中国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合并,定名为“中国协和医院”。
1951 年5 月21 日,协和医院接收首批118 名志愿军伤病员,开始执行治疗任务。为了迎接这一光荣任务,从3 月起,全院党政工团一起行动起来,迎接祖国“最可爱的人”。
当病床不够时,他们把自己的钢丝床和床垫让出来;当血液不够用时,他们自愿把自己的鲜血献出来。工会出面组织了400 余人的担架队、330 余人的输血团,年迈的张鋆教授、胡正详教授等也带头参加献血。“一切为了伤病员,为了保家卫国,做好医疗工作的主要条件是真诚热爱伤病员。”时任外科学系主任的吴英恺教授这句肺腑之言表达了全体协和人的心声。
首批志愿军伤病员于5 月21 日下午3 点到达医院时,全体医护人员在协和医院西门热情列队欢迎。他们对伤病员照顾备至,每个伤病员都由护校同学护送进入病房。中央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分会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的各级领导都亲自到病房慰问。
志愿军伤员中有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 军的毕参谋,因“左小腿炸伤、开放性左胫骨粉碎骨折、左胫骨骨髓炎”由东卫第一陆军医院转入北京协和医院。
东卫第一陆军医院的病案详细记录了毕参谋从战场到医院的过程。“于4 月23 日(正是第五次战役的时期)在前线被弹片炸伤,左小腿胫骨外侧伤,当时流血很多,感到头昏,逐渐失掉知觉。醒后被卫生员包扎后,每日简单换药。曾服过4 包磺胺,注射破伤风血清。5 月16 日归国到通化,无何处置。于5 月18 日转来本院,见到左小腿胫骨前外侧有6cm×6cm 大的创面,肉芽良好,胫骨部另有约4cm×4cm 的缺损,创内有脓汁流出,有碎骨片存在。”
▲ 毕参谋在东卫第一陆军医院的病案记录单
北京协和医院的出院记录记述了毕参谋的诊疗过程:1951 年5 月30 日作死骨切除术及骨牵引,6 月11 日作植皮术,7 月6 日作交腿植皮术,7 月27 日作交腿植皮割开术,9 月25 日作植骨术,1952 年1 月24 日作切开排脓,2 月13 日作创口二期缝合。经积极治疗后,毕参谋的骨折、创口均愈合,于1952 年2 月29 日下午出院。
毕参谋在协和医院住院284天,经历7 次手术,先后有50 余位医生参加了救治工作。其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会诊记录等各类病案文件中留下签名的医生有:孟继懋、王桂生、宋献文、邵令方、朱洪荫、谷铣之、刘洪基、吴蔚然、陈光昭、胡懋华、王福权、谢少文、解毓章、刘玉清、朱贵卿、曹松年、张学德、李洪迥、张庆松、曾宪九、丘耀元、朱预、劳远琇、梁铭、梁栋、陈坤生、田博智、田瑞明、王德修、赵溥泉等。
为了救治志愿军伤员,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值得的。毕参谋所在的第27军曾参与1950 年11 月27 日至12 月24 日的长津湖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端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整团的纪录,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为治愈志愿军伤员们身心遭受的战争创伤,协和特派总护士长冯祥如、来自湖南军区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李纯等到志愿军病房,精心照护并陪伴开导伤员,送上协和护理的人文关怀。李纯当时是一名开朗健谈、深受伤病员喜爱的小护士。她记得有几位病人脸伤得特别厉害,有的人失去了一只耳朵,有的人嘴巴歪了,情绪波动都很大。尤其是一位满脸伤疤的志愿军伤员,每次吴蔚然大夫参加大查房后,他就会闹情绪。李纯经过多次与他谈心才得知,原来是因为看到吴大夫英俊的脸庞,联想到自己的容貌,就忍不住伤心难过。所以病房护士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常去病房做思想工作,安抚他们的情绪。李象棠护士长带领护士对他们进行“话疗”,有时候一沟通就是一个多小时。
▲ 李纯(右一)、志愿军病房护士长李象棠(左一)与志愿军患者合影
冯祥如总护士长回忆,那个时候下班后常与同事们一起自发去探望接受治疗的志愿军战士们,还会用轮椅推着他们到三楼广场看电影。有一位轰炸机飞行员在出院很久后,还经常给冯祥如打电话。他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协和护士的帮助。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为进一步加强国防,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号召,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广大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协和教职工也纷纷响应总会发出的号召,为国家捐献物资。园艺组工人率先捐献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发电厂、机务处、病理科……全院各部门均积极参与。时任协和抗美援朝分会负责人、公共卫生系教授何观清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增加星期日门诊,把收入献给国家。医技辅助科室把利用业余时间加班服务的收入捐献出来;科研人员把自己业余编译的稿费捐献出来,有的教职工还把自己的存款以及心爱的饰物、纪念品捐献出来,如1941 届协和毕业生、著名放射学专家胡懋华教授把她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因名列前茅所得的金钥匙也捐献了。
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对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高礼赞。这些以身挡在死神和伤病员之间、为新中国的英雄们迎来生命曙光的协和战士们,所弘扬的敬佑生命、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同样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院庆办 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