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百年丰碑 印记协和 | 恰同学少年——从热血少年到共产主义者的两个传奇人物
时间:2021.08.20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实践经验

坚定信念 凝聚力量

可为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

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今年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一百周年

百年丰碑 印记协和

用优秀文艺作品的深刻内涵

启迪智慧 砥砺品格

可为医院高质量发展

凝聚不竭动力

       医院微信公号将陆续刊登“百年丰碑 印记协和”大赛征集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第六期分享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赖雅敏的文章《恰同学少年——从热血少年到共产主义者的两个传奇人物》。

求学之路:短衣男孩和校长

       1910年的一天,天色微明,草木还带着珍珠般的露水,一双布鞋踏破了林间的静谧,一个额头宽阔、浓眉大眼的男孩独自穿行在重重绿色的丘陵之间。他身材瘦高,穿着短布衫,他肩挑着一个南方农民最常用的扁担,扁担上一头是一个包裹,一头是一个篮子,装着几本翻得卷页的小说,包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越过了一座座山丘,经过了一片片村庄,男孩终于来到一座高大的庙宇般的学校门前。迈过黑漆的大门,跨过白色的石桥,他却被守门人厉声喝住了,“登记入学的时间早就过了”。一群身穿长衣褂的地主少爷们围拢过来,嘲笑着这个人高马大的“土包子”,居然痴心妄想在这个洋学堂上学。男孩有些发懵,惊讶片刻,他坚定地向势利的守门人表达自己的目的,直到被允许面见校长。

       “先生,请问您能让我在这里上学吗?”男孩冷静而热切地请求着,他逐一回复校长的问题,并不曾退缩。这个孩子早已立下了泼天的志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什么能挡住他求知探索的脚步。

       最终,男孩获得了5个月的试读机会。尽管他的口音、穿着和周围的同学们格格不入,他却凭借自己过人的努力很快成为了这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年多之后,他启程来到了湖南当时的文化中心——长沙。几经波折后,正值当地第一所师范学院成立,那男孩以第一名的入学成绩成为了一名师范生。

       1912年的一个清晨,天光未明,在长沙街头的窄巷中,一个面容俊秀、嘴唇紧闭的男孩形色匆匆地穿行着。他一身旧衣褂,虽干净朴素,却也掩饰不住不合身的尴尬。男孩今日格外忐忑不安,因为昨天是学校收校服费用的最后期限了,别的同学都穿了新校服,只他一人未交。而他不问也知道,家里父亲薪资微薄,早已不愿给他交学费,妹妹长期生病刚刚抓完药,家里老小十余口,下月的米钱还不知从何而来。一向学习优异、信心满满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向校长回答这个浅显的问题。“校服事关学校的体面,听同学说校长都生气了,难道真就要因此退学了吗?”想到这里,他紧张极了。

       这天校长果然找他谈话了,一贯治学严谨、不苟言笑的校长今日对他却和蔼可亲:“昨日,我去过你家里了……校服可以不买,望汝做学问以求实用,有益于国计民生。”这几句话牢牢地铭刻在了年轻的心灵里。他愈发发奋学习,自幼身材瘦小的他在起早贪黑的跑学中不知不觉地强壮起来。

       到邻近毕业时,这个家贫如洗的男孩早已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当年免除了他校服的中学校长,此时又给了他人生新的机遇。1914年,湖南省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学会决定合办一所医学院,中学校长正是该校董事长。在他的动员下,男孩报考了该医学院,并且不负众望,以第一名的入学成绩,成为了第一批医学生。

       这两名家贫志坚的男孩在各自的学校求知若渴,像海绵一样吸收和消化着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在新知识的熏陶下,新世界的大门逐渐向他们打开。

长沙1919:恰同学少年

       一个医学生,一个师范生,交集在1919年的长沙,缘起一份报纸。

       1919年,聪明勤奋的医学生不仅学业进步很快,而且思想也渐趋成熟。他参加了五四运动的讲演和集会,爱国热情高涨的他和同学们发现普罗大众并不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决心用练习柳叶刀的手执笔畅言,针砭时弊。于是他和在校的另18名学生开始编印《学生救国报》,由师生从伙食费里挤出钱来,自费出版。报纸的第一期就发表了他对外媒的翻译和评论。当时的外界媒体对学生罢课而唤起中国人民的觉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价值不可限量,也提醒学生应警惕由此带来的学业荒废。他撰写评论道:“外人虽欲伸公论,然而爱莫能助也。故欲救中国之亡,中国宜自努力。”从此以后,他的事业以此为动力所在,每逢人生重大关头,都以爱国为第一选择。而这份医学生办的报纸也很快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发行量不断攀升。

▲1919年《学生救国报》第一号

       这份报纸正是《新湖南》的前身。为了提高报纸的影响力,《新湖南》第七期起邀请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新主编——曾创办《湘江评论》,此刊被当时最有名的教授李大钊称赞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然而不久就被军阀查封。这位新主编,正是师范生。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勤学不辍。他的视野,从扁担上的几本旧时小说,逐渐延展到省图书馆,到北京大学的藏书;他的老师,也从私塾的先生变成了学富五车的归国教授。他的同伴从同乡发小变成了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和同志们。接过《新湖南》,师范生锐意革新、亲自撰文,他的文章内容充实、自出机杼、议论纵横、气势磅礴,大大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很快成为湖南声援五四运动、传播五四精神的一面旗帜。不出当年,师范生就组织群众成功驱逐了当年查封他报纸的反动军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从此,星星之火,势将燎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师范生赫然在列。

       同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举行盛大开幕典礼,一所与当时欧美顶尖医院相媲美的高水平现代医院在北京诞生。医学生在这一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勇夺论文成绩和平均成绩双第一。不久后,他就来到了协和。

       师范生和医学生各自的人生赛道开启了新篇章。

北京相逢:还是那个少年

       从那次接力之后,医学生从寒门学子到医学大师,四度赴美,历经战乱,纵横南北,度尽波折亦不改其志。

       在常人看来,他是个“逆行者”:留美学习时,他的研究引起美国学术界轰动,导师挽留他任教,他没有接受,毅然归国;日军侵华时,他主动辞去北京协和医院教职,离京归湘,不做亡国奴;湖南沦陷前夕,他临危受命,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迁校贵阳,神奇般存续湘雅香火于乱世;湘雅复校成功,他立刻请辞院长,深藏功名,志在开拓医学事业。解放前夕,他拒绝入台,冒着炮火北上回协和,招纳贤士,组建协和内科,为发展祖国现代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他的选择都心系祖国,人民为先,从不考虑一己私利。

       他不仅有最妙的手,还有最仁的心,是百姓的苍生大医。他名满天下,却很谦虚“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他自称只喜欢看病,却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院管理方面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他的头衔数不胜数,却还有个许久的心愿未了。

       师范生更为传奇,他从报界转身投入到了中国革命的广阔天地,从农家子弟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是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认为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63年,全国医学科学工作会议上,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在众人的瞩目中,“师范生”健步走到了“医学生”的面前,伸出温暖的大手握住这个老乡的手,贴近他,笑呵呵地说了句话。“医学生”笑着闪出了泪花。

       终于见面了,自当年在学生社团听说这个心怀天下、才华横溢的“师范生”,“医学生”就一直关注着他的传奇事迹。请辞湘雅时,他就秘密计划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但辞职迟迟未获批准。直到1948终获批准,解放形势已势如破竹。此时去延安,不如北归协和,在自己最擅长的医学领域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准备。今日“追星”成功,他怎能不激动,那个心愿更为强烈了。

▲1963年3月10日,毛主席接见全国医学科学工作会议代表时与张孝骞亲切交谈

       直到20多年后,一生的夙愿终于有望实现,他再次激动落泪。从1956年起,他写了不知多少封入党申请书。作为科学救国路线的践行者,他早已参透,只有清明的政治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制度才是科学事业发展进步的土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时光荏苒,等这一刻已经太久。

1985年12月28日,正值“医学生”88岁生日,在“师范生”一直高举的旗帜下庄严宣誓,他终于实现了从一名热血青年到爱国主义者再到共产党员的飞跃。耳旁,“师范生”那熟悉的乡音仿佛再次响起,“我们到这里开同乡会了”,那一刻老“医学生”的眼睛湿润了。他仿佛还是那个少年,从那个清晨,和他的同乡少年一样,从阡陌窄巷之中,从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走向光明,初心从未有一丝丝的改变。那个少年“医学生”的名字叫做张孝骞。而另一个少年“师范生”,正是毛泽东。

       “我此生为国人治病,你此生为国家治病”。

       “殊途同归,都是为人民服务”。

       世有良医,天下之福。

参考文献

       1.《火种》 刘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罗斯·特里尔 (Ross Terrill)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 《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 人民文学出版社。

       4.“【最美奋斗者】张孝骞:世有良医,天下之福”《光明日报》发表于2019年9月19日

       5.《张孝骞画传》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6.“时代召唤下党建引领协和事业发展”北京协和医院官网发表于2021年4月14日


作者介绍

赖 雅 敏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博士。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了《消化疾病》《协和疑难病例剖析111例》《消化道早癌蓝激光成像技术诊断图谱》等多本消化专著的编写。翻译国外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文献书籍数万字。长期担任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的特约书评作者、协和内科临床杂志编辑、UPTODATE网站特约作者等职务。

文字/赖雅敏

图片/赖雅敏提供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