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医院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专栏,百年红色传承,与全体协和人一起,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迈上新的征程。第十三期让我们一同回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协和人支援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值此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之际,专栏也将推出系列援藏文章,敬请期待。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从此之后这片雪域高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51年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协和人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在支援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谱写了“缺氧不缺协和精神,低压不低协和标准”的动人诗篇。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徐乐天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藏的医师。1951年9月8日,他作为由张经武将军带领的14人进藏团队中的唯一一名医生,抵达拉萨后,立即与医疗小组一起为当地人免费看病。
1952年9月8日,从北京、西南、西北来的医疗队、科学院的科工队人员和解放军的医务人员共同组建了拉萨市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前身),这是青藏高原的第一所现代化的西医医院。
徐乐天迈出了医疗援藏的第一步,许许多多协和人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1970年,任洪智与徐苓从协和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身为共产党员,带头去艰苦地区责无旁贷,他们在进藏路上作出了结婚的决定。到了那曲,在等待往县里分配的时候,二人就在地区招待所花了35元钱买了烟和糖,穿着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办起了临时婚礼,他们印着汉藏双语的结婚证永久地记录了这一时刻。
在海拔4800米的那曲申扎县,他们一干就是8年。初到申扎县医院,只有两间土房,外面是诊室,里面打针。一年后,他们和当地人一起打土坯、盖房子,把医院扩大成有四排房子的规模,有了简易的手术室、门诊室、化验室、药房和病房,极大程度改善了就医环境。8年中,他们为那曲人民带来安康的同时,也得到当地人民的真诚相待,他们说,“那里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像这样毕业后扎根西藏、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协和人还有很多。
仅在20世纪70年代,协和就先后派出了7批医疗队共47人抵达阿里地区,深入村社、高原牧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农民看病治病,培训“赤脚医生”。阿里是西藏最大的无人区,医疗队员骑马走一天,也只能巡诊几个帐篷。强烈的高原反应、贫瘠的生活条件、缺医少药的现实状况,始终难不倒医疗队员。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一批批协和医生们秉承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边动手治病,一边提笔写诗,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近年来,协和人在援藏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篇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会派出协和医疗队赴西藏工作,医护人员誓言要在西藏留下“不走的协和医疗队”。2015年8月,为了让西藏自治区尽早实现“2020年大病不出藏”的愿景,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号角吹响,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进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制订详细规划精准援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学科水平和辐射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看望慰问援藏医护人员时,高度赞扬“组团式”援藏模式。
“天路”在协和人的脚下不断延伸。春夏更迭,寒来暑往,无论是踏遍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10支西北医疗队,还是冲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一线的医疗小分队;无论是新时期援疆、援藏、援蒙的国家医疗队,还是对口支援的基层医疗队,协和人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以奋勇当先的精神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70多年来,协和对基层医疗事业不间断的帮扶带来了广泛的社会赞誉。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北京协和医院巡回医疗队荣获“最美医生团队”称号。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再获“最美医生团队”称号。2017年8月,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交到年轻人手上,国家健康扶贫事业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在呼唤新的血液。相信在一代代医疗队员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下,基层医疗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人民的生命健康一定会更有保障,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一定会早日实现。
图片/徐乐天 任洪智 郎景和 张继春 医疗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