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驰援武汉协和专家杜斌|不负生命的重托
时间:2020.03.0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琳 宣磊 祝金晶

       杜斌教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多年的培养下,他成长为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以过硬的业务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医者仁心,挽救了无数危重病患者的生命。近日,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多地医务人员支援湖北,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而杜斌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第一人。

为国效力  使命担当

       在出发武汉的前一天,他如常的早上5点就来到病房,翻看每一个病人的病历,走到每一张病床前查看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没有人察觉这位勇士即将出征。直到同事们偶然发现一张拍摄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照片,才发现已经好几天没在医院里见过他了。1月19日,杜斌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加入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指导调研武汉疫情防控工作。高级别专家组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李兰娟院士、袁国勇院士等,杜斌是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


▲ 1月23日,杜斌教授(左三)与全国其他专家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合影



       之后,杜斌教授一头扎进了武汉重症治疗第一线,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巡视指导重症抢救。当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疗队增援武汉后,他被任命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ICU的临时科主任。2月4日夜间,病房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第一位转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杜斌在没有配齐三级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实施气管插管,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他为了给每个病人确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常常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近10个小时在病房观察病人情况。在他的推动下,病人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组负责制,使每一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思维的贯彻和治疗方案的落实,也提高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他把科学、规范的协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带到当地,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共同奋战的一线战士们提供了“协和经验”。

       这个春节,杜斌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丰盛的年夜饭.......陪伴他的是重症患者、吃的是泡面、脱下防护服是一身湿透的衣衫。他并未烦躁、并未有任何抱怨,问及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现在顾不得”。



▲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组成员杜斌教授带领医疗组进行讨论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杜斌从不会缺席,几乎所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03年春天,SARS肆虐全国,在这场“战役”中,杜斌教授被北京市借调做全市调度指挥,由于工作需要,常常在深夜被叫到医院参与具体的诊疗工作。看到年轻的医生手足无措,他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我带领大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从SARS、猪链球菌感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到禽流感、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山西临汾山体滑坡……每次接到任务,他从不犹豫,即刻启程,主动深入一线,来到危重伤员和病患的床旁,积极参与救治,多次作为医疗专家组组长指导制定治疗方案,高水平完成降低事故病死率的艰巨任务。

       在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杜斌教授也总是承担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他表现出一名医生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他先后荣获“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国务院、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嘉奖。

情牵重症  初心不改

       杜斌教授对重症医学的热爱是一种情怀,像一种透明的爱,这份爱透彻地帖敷在他的心房,无光无形,却随着他的热血奔涌到他全身。

       2005年,杜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内科ICU,至今已有15个年头。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总结临床工作经验,结合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以“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平台,在参加多项国际协作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独立的临床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60分。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并多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的医疗成果奖评选中获奖。

       杜斌教授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在国际学术期刊撰文介绍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极大提高了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由他主持创建的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协作组(CCCCTG)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唯一符合国际临床试验规范的协作组织,并代表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临床研究协作组织。杜斌教授还致力推广重症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他所主持的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与支持治疗(BASIC)培训课程,是国内非盈利性的重症医学教育平台,至今已经培训学员一千多人。杜斌教授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他已经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代表。

心系病患  赤子之心

       杜斌教授常说:“我们要从崇尚技术的热潮中脱离,转而去探索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要从技术至上转变到怎样以病人为中心,使ICU从一个充满冰冷机器和设备的场所,变成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地方。”

       ICU可以说是病情最凶险危重的科室,这个病房的准入证可能就是死亡之门的通行证,很多病情危重和中晚期患者在这里饱受疾病折磨。当遇到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时,如果还存有最后一线生的希望,杜斌教授会果断决定为患者再做胸部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协和内科ICU建科之初,病房没有转运呼吸机这类设备,呼吸困难的患者外出检查时,必须依靠医生用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才能维持生命,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捏皮球”。这本来已是“高难度操作”,但进入CT室拍片时,手动通气支持也不能暂停。进入CT室,就意味着会接受射线的辐射,每当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一定是杜斌教授。年轻大夫都知道,科里有一个原则:需要进入接触射线的房间时,只要有医生在,绝不让家属进;而在场的医生中,一定是年资最高的进。这条不成文的规定里,饱含着医生对患者爱,也暗藏着老师对学生的爱。杜斌教授的“规矩”,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话:患者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 身穿防护服的杜斌教授(右一)



       他的同事形容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数十年如一日,杜斌每天早上5点到病房巡视病人,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监测数据等第一手资料,进而掌握病情的全貌。只要与病人相关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亲自为患者吸痰,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相关的抢救操作亲自上手,调整呼吸机参数,扎深静脉,协助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以上种种,是因为他心里明白,MICU的患者病如猛虎、体薄如纸,每个护理和治疗的细节都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


▲ 杜斌教授(右二)与三位专家为武汉加油



       杜斌用三十年的从医生涯诠释了一句话:“一切为了患者”。每次出差刚回京,他就拎着行李箱直奔病房。哪怕是“零交集”,他也可以应家属需求,深夜赴顺义会诊危重病人。2019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舍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病人,目的是为了改变病人的生活。”这句朴素的表达,背后是一位重症专家的无边大爱。那是医者的天职,是照进患者生命裂隙里的阳光!



杜斌,男,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擅长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