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疗 > 成果
2016年度医疗成果奖一等奖——精准医学时代的矮小症治疗
时间:2018.05.23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璐 傅谭娉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联合儿科、检验科及妇产科等多学科,在前辈建立的矮小症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建成协和千余例矮小症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库和基因样本库,探索了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方法在矮小症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创建了矮小症的“精准”临床诊疗流程。摸索“对‘人’下药”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让治疗副作用预测和管理、其他相关疾病风险防范和优生优育成为可能。日前,该研究荣获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度医疗成果奖一等奖。

矮小症是对体征的描述,凡是身高低于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第三百分位,即比其他百分之九十七的同族孩童要矮的儿童,都可诊断为矮小症儿童。各系统慢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以及各种遗传缺陷疾病均会导致矮小。二十世纪70年代,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在史轶蘩院士的率领下在中国建立了人血清生长激素检测方法和正常值范围,使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GHD)有了诊断方法。二十世纪80年代末,史轶蘩等在国内率先开展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临床注册研究,验证了生长激素治疗GHD矮小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对矮小症诊治的开创性贡献,该院先后获得了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注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可促进生长激素缺乏等矮小患者身高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上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注射生长激素并不是万能的。导致矮小的原因多样,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建立的传统生化诊断方法只找出近一半的矮小症患者病因。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缺生长激素也会矮小(被称为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缺乏的发病机制是怎样?如何预测生长激素治疗对于矮小症的效果?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患者与高危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仍然一直困扰着国内外临床医生。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等依托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和文献信息整合能力,建立起了矮小症的临床诊疗数据库和基因样本库。该院自2005年起关注基因缺陷相关的矮小症,较早开始利用高通量二代捕获测序技术对矮小症进行基因检测。结果为38.8%的特发性矮小患者找到了致病基因,为17.9%的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找到了致病基因。

基因诊断明确了矮小症的病因后,可实现对治疗副作用的预测和管理、优生优育和对其他相关疾病的防控。例如对不缺乏生长激素的特发性矮小患者进行rhGH注射治疗,可能会引发肿瘤等严重副作用。一旦筛查出rhGH治疗的高危患者,就能将注射rhGH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扼杀在摇篮中,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2016年初,妈妈带着4岁的小华来就诊。小华骨龄只有两岁,外院测生长激素水平正常,按照特发性矮小治疗注射rhGH。协和医生在细致的查体和问诊中发现,小华皮肤上有多发的牛奶咖啡斑,小华的妈妈和姥姥也自幼携带这种“胎记”,同时皮下有广泛分布的结节,因此怀疑小华患有“神经纤维瘤病”。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经过和家长沟通,为避免神经纤维瘤病的发展恶化,停用了生长激素。

引发矮小症的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会同时引发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问题疾病,找到基因缺陷,医生才可能更具针对性地帮病人筛查出隐匿的致病风险。矮小症的基因诊断还可指导生育过矮小儿童的夫妻和矮小症患者提前诊断胎儿基因,实现优生优育。

在此研究基础上,协和内分泌科建立了矮小症的“精准”临床诊疗流程,为传统生化手段无法明确病因的矮小患者进一步行病因的基因诊断。项目所应用的基因芯片、全外显子乃至全基因组检测的手段为矮小症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