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开创性地将血管两次缝合重建、磨骨移动面神经等方式用于解决颈动脉体瘤(CBT)手术难点,目前已成功完成逾300例手术,围术期死亡率为零,同时取得神经损伤并发症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国外的良好效果。日前,该项目获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度医疗成果奖三等奖。
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三的颈动脉体瘤是外科疑难杂症,目前手术是唯一解决方法。因瘤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侵袭性生长,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发生脑缺血、偏瘫、面瘫、大出血、颈内动脉损伤和颅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北京协和作为全国疑难重症治疗指导中心,目前平均每年进行40~50例CBT手术,是国际单中心报道的最大宗病例。
CBT术中需用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替代被切除的颈动脉,血管两端缝合需约20分钟,在此期间大脑处于缺血状态,是造成术后脑梗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脑保护的最大难点,该院血管外科郑月宏团队改变了传统的先切除肿瘤再缝合血管的手术路径,而是采取血管一端搭桥、切除肿瘤、再搭另一端的办法,巧妙地把一次缺血拆分成两次缺血,每次缺血控制在8分钟以内,大大降低了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
对于术中神经保护,以前国外多采取下颌骨脱位法,俗称“动骨头”。该院血管外科和耳鼻喉科探索发现,与下颌骨脱位法相比,神经移位能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面神经移位后出现的嘴歪症状在术后3个月可自然恢复。团队将三维血管造影的DynaCT多容积重建技术应用于CBT术前评估,更好地显示了CBT的内部结构和血管回路,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手术操作,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为了改进手术体位,团队还发明了新型颈部手术头颈垫,更好地适应生理曲线、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术后神经损伤是CBT手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外关于CBT手术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率的报道是20%,国内是43%,而该院仅为14.9%。此外,协和CBT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值为686 ml,而国外报道为1003 ml。
郑月宏教授表示,这一成果为依托协和多学科协作优势,总结三代协和人33年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取得。根据国际单中心最大样本量,团队正在进行CBT协和分型的研究,以弥补传统Shamblin分型无法体现复杂肿瘤手术难度的缺陷,丰富国际上对于恶性CBT的认识,进一步推广协和CBT手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