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培训课程在协和医院开展
时间:2017.01.1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国际医疗部 刘薇

本报讯 2016年11月28日,英国St Christopher’s教育中心主任Liz Bryan、缓和医疗在读博士谭瑰贤(St Christopher’s全职护士)和我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副教授组织的“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课程”开课。肠内肠外营养科陈伟副主任、心理医学科洪霞副教授、物理康复科张路医生,国际医疗部秦瑛总护士长、戴晓艳医生、刘薇护士长和王磊护士长7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三天理论学习加两天实践体验,培训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为每位学员带来了感动和震撼。课程伊始,大家写下了本次的学习目的和希望达到的培训效果。老师们强调,培训的重点不是听课做笔记,而是去表达、去实践、去体验。
在理论课程中,学员们了解了生命末期照护的理念、缓和医疗的意义、症状的评估与管理等。在特定情景假设下,大家展开关于生死问题的讨论。比如“如果我明天要死了,会做什么”。借助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说出了一直没有机会表达的感情,对生命的不舍、对家人的珍爱和对自我死亡的感悟。经过情景假设培训,大家体验了将要死亡的心理压力和感受,这将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在现实医疗实践中告知坏消息、评估患者的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缓和医疗实践。
三天理论学习结束后,带着对缓和医疗的全新认识,学员们走进了宁晓红副教授的缓和医疗门诊、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海淀医院缓和医疗病房和椿萱茂老年公寓。学员们把Namaste护理理念带到松堂关怀医院,与失智老人做了一次“亲密接触”。学员们精心准备了能唤醒触觉、嗅觉和味觉的物品。虽然有的失智老人已经不能交流,甚至不会睁眼,但大家通过抚触、说话、帮助老人擦唇膏等Namaste护理手段,带给失智老人不一样的感受。一位久未睁眼的老人,在接受了“特殊交流”后,流下眼泪;一位平时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通过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和沟通,开始聊天。在和病人、家属、缓和医疗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学员们深刻体会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不断进步,病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治愈疾病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患者希望有质量、有尊严地活着。
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学员们回顾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并评价了学习效果,而后又给自己制定了缓和医疗的未来学习和实践计划并与大家分享。有的学员说,我希望自己能勇敢地走出第一步,不再用善意的谎言帮助患者,而是尝试着告知坏消息,陪伴家属和病人走过艰难的时刻。有的学员希望能进一步学习缓和医疗的症状管理、死亡家属的哀伤管理,参加相关心理课程。大家的共同愿望是能够在医院内宣传和实践缓和医疗理念。
最后,在宁晓红副教授的带领下,大家信心满满地制定了缓和医疗团队的工作目标,包括缓和营养的支持路径、缓和医疗中的康复、建立缓和医疗MDT、招募志愿者、在实践中发现科研方向以推动缓和医疗学科进步,最终打造属于协和的缓和医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