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战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时间:2014.08.12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嘉

    前两天,刘奶奶在晨起锻炼时摔倒,“胯骨轴”疼痛,不能活动,送到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老奶奶疼痛厉害,不能翻身活动,卧床几天下来,眼看着情况越来越差,痰多却咳不出来,大小便困难,背后的皮肤也快压破了,家里人可就犯了难了:不手术吧,眼看很难闯过卧床这一关;手术吧,这老人“胯骨轴”骨折了,还能动手术接上吗?

    刘奶奶摔伤的“胯骨轴”在医学上称为髋部,是人体从骨盆向股骨过渡的区域,包括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部。这里是重要的负重部位,从骨盆传递来的重力在这里拐弯;而这里的骨质以松质骨为主,在骨质疏松时强度下降很大,因此容易发生骨折。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在根据瑞典的资料,男性一生中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高达11.2%,女性更高达23%。髋部骨折是对老年人影响最大的一类骨质疏松骨折。不像那些发生在腕部或肩部的骨折,髋部骨折带来的疼痛和下肢活动障碍会迫使病人卧床,难以活动;而保守治疗需要卧床三个月左右,而卧床带来的四大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哪一个发生了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一旦发生髋部骨折,即使保守治疗也会危险重重,手术又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髋部骨折在过去就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意思是一旦发生则性命堪忧的骨折。

    因此,与手术风险相比,需要卧床三月的保守治疗的风险一点也不少,甚至会更大。针对这种情况,髋部骨折的治疗原则可归结为:“尽可能手术治疗”。这与大多数骨折治疗的“尽可能保守治疗”是不一样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发生髋部骨折的病人大多是老人,都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很多都有手术史,对手术治疗常有较大的疑虑;手术风险确实又不小,医生也常有顾虑。这时候做手术就象闯关,需要骨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内科等多科医生和病人以及家属通力合作,才能渡过难关。但是比较而言,保守治疗是更长、更大的一关,通过率甚至不如手术这一关。所以,这时需要医患双方充分沟通,下定决心,方能有把握闯过围手术期的难关;而一旦手术成功,病人康复的机会就大得多了,才有可能迎来最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骨折的部位,髋部骨折分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其手术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股骨颈骨折是关节囊内骨折,尤其是头下型骨折,伤后容易伤及血运,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者股骨头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则是囊外骨折,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较低,但畸形愈合率很高。针对这种不同的特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重点落在是否能保留股骨头上:如果错位很少或者已有嵌插,尤其在比较年轻的病人,可以选择保留股骨头,用三枚空心螺钉固定骨折;但如果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错位,则最好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不论是螺钉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其手术技术都早已成熟,手术时间一般在一个多小时之内,出血量也不大。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则很少进行关节置换,治疗重点是骨折的稳定固定。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在股骨内打入髓内钉进行内固定,这也是比较微创的办法,不用直接切开骨折部位,创伤小,手术时间一般也是在一个多小时之内。

    即使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人,髋部骨折的手术也大都可以耐受;术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很快能够下地,从而避免了诸多卧床并发症,相比保守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上文提到的刘奶奶就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3天就下地行走了,很快地恢复了生活质量。

    髋部骨折发生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可以说是人体最“老”的骨折;所以目前的治疗方法也都是相应地针对老年人的,强调的是减少卧床,早期活动。是不是做手术,必须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总的原则是手术往往比保守的效果更好,不必畏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