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虽然是下班时间,但北配楼315教室却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办协和院友座谈会--“协和人在海外的科研-求学之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慢性疼痛内科关中辉教授、辛辛那提医学院麻醉科张俊明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系关云教授等三位旅美院友作为受邀嘉宾,分享了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和科研感悟,抒发了心中的协和情怀,与到场听众积极互动。活动由院友会主办,得到教育处、麻醉科及基础所解剖与组胚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教育处潘慧处长、基础所解剖及组胚学系马超主任出席座谈会。近六十位医生及医大学生参会。
三位院友儒雅的谈吐、谦逊的态度、诚挚的建议让现场听众倍感亲切。三位院友感谢院友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了解了新一代协和人的思想状态,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助有志于海外学习的协和人。这是两代协和人的直接对话,更是海内外协和人的心灵碰撞。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批优秀的协和人,协和精神才能代代传承,播扬天下。
关中辉教授:认清自身优势,牢记协和情怀
1994年,关中辉教授从协和医大毕业后曾短暂就职于协和麻醉科,而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科研工作,并于麻省总医院完成了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目前就职于UCSF慢性疼痛内科。
谈及自己的治学与从医之路,关教授认为有两件事情最值得年轻一代的协和人借鉴。
一、认清自身优势。他在申请加入麻省总医院住院医师培训时,已疏离临床工作近十年,薄弱的临床功底成为了他的短板。但他认识到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巨大优势。最终,他凭借这一优势成功入选,走上了在美国的行医之路。二、牢记协和情怀。在协和,他从老教授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从业、治学与科研的严谨,还有永远争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在海外求学奋斗。
张俊明教授:以兴趣为导向,综合素质为基石
张俊明教授是辛辛那提医学院麻醉科实验室负责人,担任Anesthesiology、Nature、Pain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在NIH的资助下进行数项疼痛方面的临床前期研究。
谈到自己的科研之路,张教授认为以兴趣为导向非常重要。很多亚裔学生赴美攻读Ph.D往往跟风选择生理学等热门基础研究项目,而不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造成主观能动性较低,毕业遥遥无期。他建议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后再制定方向。谈及自己在协和最大的收获,张教授坦言是“综合素质的锻炼”。协和的培养模式不急于让学生和年轻医师过早定型,而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医学人文素养。正是在协和学习、生活的经历使他在美国获得了很多机遇。
关云教授:良好的融入、清晰的逻辑能帮你走上正轨
1988年,关云教授完成了协和学业后,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主要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2005年起,关教授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系,目前是该系实验室科研工作的负责人。
关云教授回首自己十多年的海外科研、求学之路也有很多感慨。他认为自己这些年来提升最大的并非科研功底,而是逻辑思维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刚到美国时,他最大的痛苦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困难。在美国做研究是非常自由和独立的,但正是这份自由让初来乍到的他感到了孤单,“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当时的写照。通过不断的尝试融入大学的各种社团,他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美国实验室里做不完的presentation帮助他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有志于出国学习的协和人,关云博士建议不妨从这两方面准备自己,才好度过那段“初到贵境”的阵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