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实际、深入调研、查摆问题、寻找对策
医院党委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12月23日下午,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北配楼315会议室举行。根据院校和医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全体院领导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体会、查找医院存在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宜的地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医院党委书记、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鲁重美同志主持了专题民主生活会,院校党委书记、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立明同志、卫生部人事司干部处张建兵副调研员等一行六人出席了此次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医院顾问朱预教授、院长助理、部分科主任、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总支支部书记也列席了会议。
全体院领导在发言中一致表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对医院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始终,将工作改进、工作成效作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位院领导就自己分管题目的调研情况向与会者作了介绍,内容涉及医院发展中长远规划、干部执行力、学科建设规划、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医院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方便病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等八个方面。
赵玉沛院长发言指出,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理清思路、协调关系、改善作风、取得实效。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及医疗教学科研如何平衡发展的关系。在谈到医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赵院长总结为“六重六轻”,即重当前轻长远、重外延轻内涵、重业务轻管理、重医疗轻教研、重技术轻服务、重发现轻改善。
鲁重美书记的发言结合医院党委中心工作,重点强调了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手段,增强协和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立明书记在听取各位院领导的发言后发表了简短而重要的讲话。李书记首先充分肯定了协和医院现任领导班子不仅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班子,而且是干大事、干难事、干老百姓最希望解决的事情的班子。其次,他希望协和借助此次科学发展观的讨论,群策群力,找好医院的发展定位,尽早制订出长远规划;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实现文化传承;巩固协和在医务界引领和示范的地位。第三,希望各所院与院校一道,依托协和强大的专家团队为后盾,完善管理机制,找准适合院校的科学发展之路。
2、“大宗样本 多年随访 多科协作 疑难重症诊治”点亮2008
我院评出2008年度医疗成果奖
本报讯 2008年12月3日下午1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度医疗成果奖评审会在住院楼多功能小厅隆重召开,评审会主席由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悌教授担任。评审会历时近5个半小时,于晚上18:30分顺利结束。此次医疗成果奖评审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共计23项。
此次医疗成果奖共得到全院30个科室的积极响应,申报终评项目81项,其中临床、医技科室申报77项,护理部统一申报护理项目3项,医务处申报1项。
主管医疗的王以朋副院长介绍道,“今年医疗成果奖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特等奖,即奥运期间成功救治美国刀刺伤患者。成功救治美国游客事件为医院带来了荣誉,也为国家挽回了影响,得到外交部、卫生部、奥组委、北京市各级政府及领导的高度评价。经评委会讨论一致同意,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奥运期间成功救治刀扎伤患者1例’荣获特等奖,为2008年医疗成果奖最大亮点。”
“另一个亮点是今年的申报项目突出了大宗样本、长期随访、多年经验汇总的特点,一些成果已经具备申报国家奖项的实力。”王以朋副院长介绍道,“比如‘嗜铬细胞瘤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诊治’,总结了内分泌科50年来对嗜铬细胞瘤的研究。妇产科绒癌组向阳副主任的‘滋养细胞肿瘤传统治愈标准的修正’,总结了我院妇产科近40年绒癌治疗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完全有实力冲击国家奖项的课题。”
在此次评审中,多学科合作、新学科发展、疑难病症的成功救治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妇产科朱兰教授的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属新兴亚学科,但协和已经做了近10年的研究,在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倡导下,已作为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给予重点扶持。骨科申报的关于毁损性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的外科治疗,是借助协和的综合平台,得到了血液科和药剂科的支持。血管外科的‘急症手术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疗效:3年经验总结’则是把目光锁定在血流动力学的医学前沿。
据了解,我院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每年评审医疗成果奖的医院,这项举措得到了来自院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希望能从协和吸取成功经验,在其它医院和地区予以推广。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将会得到更多重视,临床、教学和科研将会更趋均衡发展。
医务处 宣传处
3、光 荣榜
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医师奖颁奖仪式上,我院赵玉沛教授、郎景和教授和黄宇光教授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医师奖”。该奖项是2003年经卫生部批准设立的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此次全国共有98名医师获奖。
在12月份召开的CCTV《健康之路》2008年总结表彰暨2009年选题会议上,我院心理医学科魏镜教授被CCTV社教中心授予“2008年十大最具魅力嘉宾奖”。
我院营养部于康副教授近日荣获中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卫生局、“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办公室”颁发的优秀工作者奖。
4、卫生部机构新增和变更机构
本报讯 卫生部新增设“医疗服务监管司”和“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原卫生监督局更名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自2008年12月3日起,上述3司局启用新印章,原卫生监督局印章废止。
院办提供
5、亲历改革开放30周年——让中国骨科走向世界
骨科 余可谊 赵宇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改革开放30年,让我经历了命运的转折,能够亲眼看到中国走上日益繁荣的复兴之路,并亲历了中国骨科快速发展、逐步走向世界的精彩过程。”近日,邱贵兴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由衷感叹。
教育改革和研究生经历
邱贵兴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当时正赶上“文革”的高潮,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邱贵兴和近60名学生全部被分配到了大西北,在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这一去,十年光阴荏苒。
回想那段时光,邱院士感慨的说:“虽然延安十年颇为不易,但是为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有失必有得。”
1978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中国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邱贵兴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于1979年考上协和研究生,师从著名骨科专家王桂生教授。那时候学习和科研的条件很差,但陕北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邱贵兴在没有助手,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动物实验。白天上课,临床上班,到了晚上,他便去实验室做实验,经常做实验到半夜。那个时候,为了实验的精确性,他不顾后果,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他用放射科淘汰的X光机,在放射技师的帮助下自己抱着兔子照X像。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整整照了二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几年的艰苦研究生生活没有白费,他的毕业生论文获得了北京市优秀论文奖,并且奠定了他在学术上严谨求精的精神。
求学时期,邱贵兴便选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脊柱外科,并做到了数十年如一日,耕耘不缀。从最初到加拿大留学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Amstrong教授,引入Harringtom、Luqne等当时的新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到基础研究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揭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再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分型并启动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邱贵兴院士在脊柱外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感慨道,“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重新考回协和做研究生,那么就没有现在的我。可以说30年前的教育改革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有幸赶上了尊重知识和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
脊柱侧凸PUMC分型与自主创新之梦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邱贵兴教授参加了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他牵头的课题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也在这次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个课题获奖的很大部分原因正是在于首次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具有很好的自主创新性。众所周知,脊柱侧凸的分型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1983年,美国学者King首次对脊柱侧凸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但是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的基础上,且只有5种分型,依据此种分型指导手术,术后失败的病例较多。2001年,美国学者Lenke提出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但是针对脊柱的旋转畸形,却还没有涉及,且该分型共分42型,十分复杂,实用性不强。面对这些问题,邱贵兴想协和医院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的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创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新分型呢?
想到就要做到,邱贵兴领导的课题组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并在3000例病例中挑选1245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的实验,失败和成功的磨练和激励,课题组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来分型的思路不同,“协和分型”首创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型,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共分成三大型13亚型,既符合临床特点,又简单实用。按照这个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入路,而且还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极大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于国际舞台,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回想这十多年的研究经历,邱贵兴院士总结道,“我们的这个课题获得了成功,关键在于有自己的创新,在国际上以往分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病例总结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分型,从而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随着我们国力的上升,中国的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要更多的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那么我们必须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医学事业也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定信心、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
推动中国骨科走向国际舞台
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7295篇,其中英文论文259篇,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43个外宾在COA大会上发言,其中52位国际知名外国专家在早间教程、嘉宾发言和专题进行发言,大会为全国的骨科医生和来自美国、欧洲、澳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骨科医生欢聚一堂,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始办于2006年的国际COA大会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在经济、科学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显得日益重要。为了与国际接轨,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果断决策,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实现了与港澳台骨科学会完美整合,首次设立了国际会场,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让COA真正国际化,让国际的专家走向中国,让中国的骨科走向世界。”这是国际COA大会的宗旨,也是邱贵兴院士近些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邱贵兴院士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他感慨的说,改革开放30年,既是他人生的命运转折,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亲眼看到中国正一步步走上幸福之路。中国的骨科事业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协和骨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和机遇,今后要更加刻苦努力,结合我国实情,走自主的道路,科学发展,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骨科的舞台上。
6、编者按:
作为全国妇产科学界的当家人,郎景和教授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与全国妇产科学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妇产科学”如何“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相信这篇即将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的总编辑2009年新年寄语,对当下我院各科室如何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搞好协和学科建设长远规划将大有启发借鉴作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妇产科 郎景和教授
新年伊始,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正投入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也许大家会以为,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工作,当然是科学发展了。其实不然,慎我们的工作,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唯其是科学工作,就更应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对科学工作和科学工作者至关重要,这也便是我与同道学习讨论的初衷。
改革开放三十年,学科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妇产科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才与队伍成长壮大,呈现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围产保健体系基本建立,特别重视了产前检查,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等的防治。建立了产前诊断合作中心,进行筛查及唐氏综合征的预防,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规范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子宫颈癌的防治成绩显著,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及癌前病变的“三阶梯”诊断、处理程序。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和多元化正在广泛实施。妇科感染更注意人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微生物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对于以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为主要问题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引入了新观念、新技术,并进行了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又结合国情改良了术式和方法,使这一亚学科得以建立,挤入国际学术行列。腹腔镜和宫腔镜技术普及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二十一世纪妇产科医生的必备技能。生殖内分泌学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月经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相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诊治规范。对于近年WHI关于激素替代治疗的报告,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计划生育仍是我们的国策,工作堪称模范,避孕药具的研究和应用惠及于民生,亦同时重视解决不育问题,助孕技术已成热门技术。
国内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非常频繁,专题的学习班、研讨会擦肩抵足,让人接迎不暇。杂志、音像及媒体网络传达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中华妇产科杂志》容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屡获奖励,2007年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成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
妇产科学发展最终造福于广大妇女及儿童,妇产科学队伍亦在其中壮大。新近的调查,全国注册的妇产科医生达十一万之众,他们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奋向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认真学习实践,思考梳理问题,探索措施机制
早在100年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曾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存在,并愈演愈烈,困惑着我们的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和改革。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民族繁杂,各地经济、文化、卫生发展不平衡,妇女保健及妇产科学状况也有很大差别。我们其实缺乏对农村、边疆、基层及边远地区的深入了解,我们在制定规范政策时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地区单位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所谓“接轨”,应该首先与我国多数情况接轨,而首先不是与国际接轨!或者在一段时间里有个“双轨制”。
近年,妇产科学领域中制定出台了很多诊治规范,这无疑是进步和好事。但规范的推行和实施却并不理想,其缘由可能是多方面的,和医院条件、医生素质参差不齐有重要关系,也有为所谓经济效益所驱动。如对宫颈病变的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均不乏见,药物的应用亦较混乱,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的掌握不够确切,助孕技术的应用与指控问题,这都影响了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学与技术包括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方法及药物,其正确有效地引入,必将促进医学发展,提高防治水平。但盲目地、绝对地认定某种检查,疏离临床全面的考察、循证,乃是临床医学和临床医生的大忌。因为技术本身技能的不完善、其“识真”的不充分,对其认识和掌握的不适应,即使“先进”检查治疗技术也会存蕴缺陷,这在医学史上的悲剧时有发生。更何况还有对新技术的不适宜使用和滥用,以及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还有非医疗原则和非道德原则所造成的技术扭曲,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此外,医生的人文修养和哲学理念也是十分重要,却又未能十分重视的方面,这在医学模式发生变革,医患关系出现新情况的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也许我们不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术,或者我们太看重知识与技术,而职业洞察、职业智慧和职业精神则相形见绌或者空洞而苍白,表现在医患关系的模式和选择,医患交流的原则和技巧等。
在科学技术、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和改革的情势下,临床医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可能踟躇于公益和功能之间,拷问良知和技术孰重孰轻,是沉沦于物欲横流,还是救赎仁爱的诺亚方舟。
以人为本,建立队伍,规范诊治,发展学科
事业的兴旺,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作为临床医学,以人为本应包括两层含意:一是以医生的队伍及人才建设为本,一是以病人为本。医生的培养、成长应将提高科学技术与强化人文理念相交融结合,使我们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想品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谐的相互关系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已;我们要敬畏医学,这是一个未知数最多的瀚海,是我们几乎永远不敢说“全识”与“真知”的,又要倾其全力、毕其终生追求探索的领地。
我们要正视医疗活动中的理念与关系,包括它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满足病患需求,适宜社会状况。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正确理解、正确应用各种技术,始终把临床实践放在第一位,把对病人的关爱放在第一位。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林巧稚语)。“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而且,当我们面对充斥于世的胡烂宣传,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和招摇过市的疯狂推销时,始终保持平和与冷静,开具我们负责任的处方。
规范医疗行为亦有两层含意:一是医德医风,一是诊治规则,两者都很重要,又相辅相成。医德医风除了庄严的职业操守之外,行医过程中的态度(Attitude)、举止(Behaviour)、同情(Compassion)、与对话(Didlogue),就是ABCD原则,就是基本原则。而诊治规范是具有权威性,共同性,及有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的临床规则,应该遵守。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个体化的处理。也如前述的,在我国制定规范、推行规范时应该考虑其普遍性与可行性,以及不断完善与修订规范。
此外,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协调也很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组、协作组的作用,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合作研究。这对夯实整个学科基础,推进亚学科发展,以及对广大妇产科医师的普及和提高更为有利。应该有各亚学科的专家,更应该有面向大多数妇产科医师的学术拓展和深化。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们的妇产科事业和这一关乎妇女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如是,才是科学的;而妇产科学的人文性尤为突出,强调其人文性才是科学的。我们深刻体会到,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人类善良和友爱情感的表达,一种使命,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要保持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和心灵平衡,营建医学活动的理性境界,科学地发展我们钟爱的妇女保健事业。
7、高速和谐地实践科学发展观
记整形乳腺支部赴天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感动之旅
2008年12月13日,碧天晴日,刚刚合并的整形、乳腺外科支部在支部书记王晓军教授的带领下,赴天津开展了“乘坐和谐号城际特快,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日参观活动。
周六清晨,参加本次活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们就齐聚新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候车大厅内却春意盎然,大家也兴致勃勃。行走在与T3航站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新北京南站,大家不时被她气势恢弘的外表和内部快捷优质的服务所震撼。很快我们坐上北京——天津高速列车,向目的地疾驶而去。和谐号高速平稳,不看窗外树木不知其速度惊人,不看窗台上的水杯不知其行驶平稳,我们不禁感叹高科技的神奇,同时深刻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深刻道理。
不到半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海滨城市——天津。第一站是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地缅怀了这对用毕生心血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共和国繁荣富强而鞠躬尽瘁的革命伉俪。分段在通往下一处参观塘沽等发展新貌的途中,支部组织了座谈会,一些年轻的医生护士及研究生谈了他们参观周邓纪念馆的感想。大家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党性修养,职业道德是我们做人行事的根本。新的时代,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伟大风范。部分积极分子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王晓军书记点评说,毛主席曾经说过“支部建在连上”,我们的支部活动从来就是以科室全体成员为基础开展的,只要是来参加活动的,我们都视为是入党积极分子。乔群教授的发言生动而有深意,首先她讲到昨晚刚刚闭幕的整形外科2008北京地区年会,“协和整形作为今后几年北京市整形外科年会的主办单位,我们的年会要办得有声有色,争取第一年有人气,第二年求质量,第三年创品牌”。接着她又对乳腺外科、整形外科两个支部的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像“梅兰芳、孟小冬”这样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亲密合作定能使两科的学术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句精彩台词应该成为年轻人竞争心态的最佳定位。最后她深情地对大家说,要实现我们科室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党员是中坚力量。希望我们的党员通过这次活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希望我们的积极分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天津城市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新气象……
短短一天的参观活动结束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白天的一切像电影胶片一样在我们的脑海中生动地诠释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灌溉于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城际特快就是一部力作,不仅将北京和天津两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际特快更要铺设于我们的科室建设中,铺设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心中。城际特快的铺设提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科室建设中,医疗教学与科研就是我们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扎实,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城际特快的铺设促使我们更新观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应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理念;城际特快的铺设也要求我们重视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发展,我们在进行科室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搭载每个成员奔向梦想的彼岸;城际特快的铺设更像一个纽带,将整形外科与乳腺外科的朋友们结合在一起,共同谱写科室间友谊的新篇章!
其实,我们心中更愿意将高速行驶的“和谐号”称为“协和号”!
图/文 整形外科 李子榕
8、我院聘任兼职感控护士队伍院感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报讯 2008年12月8日上午11时,“北京协和医院兼职感控护士聘任暨培训启动仪式”在北配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主管我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郭燕红处长、我院王以朋副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黄人健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武迎宏主任等领导莅临会议。
医务处院感办马小军主任主持了会议。会上,郭燕红处长等领导、专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赞扬了我院率先在国内启动的以兼职感控护士为基石的正确感控模式。为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并在讲话中鼓励我们做出更大的成绩。会上,孟彦苓护士长代表兼职感控护士发言,表达了做好感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医院感染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在“零宽容”理念的引导下,我院将着力对参与感染控制的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花大力气对可控的医院感染进行控制,为病人保驾护航。
医务处/院感办 马小军 周炯
9、提倡绿色出行 把车位留给病人
随着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开工,我院东院区停车位将越来越紧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东院区现有地下车位73个,地上车位110个,“北区”二期拆迁空场车位230个,共计413个车位。明年年初二期工程开工后,院内车位只剩下183个。“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服务的宗旨,除了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外,医院也应当提供较好的泊车服务。为解决病人看病停车难的问题,开发公司将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在工程办的协助下紧急筹建五层立体车库,约220个车位;第二、公司加强停车管理,提高车位的利用率;第三、公司加强院区停车证的管理,所有停车证必须经院长办公会通过后方可办理,从明年1月1日起启用新的停车证;第四、当停车位停满时,公司将及时与交通台联系,通过电台告知开车来协和医院就诊的患者停靠周边停车场;第五、号召本院职工绿色出行,把有限的车位留给病人。 开发公司
10、我院接受平安医院复审
本报讯 2008年12月11日,东城区“平安医院”考核检查组一行9人对我院进行“平安医院”复审验收工作,并听取了医院关于建设“平安医院”工作汇报。检查人员有市卫生局安全生产科、东城分局内保处、区安监局、区综治办、区卫生监督所的相关人员,党委方文钧副书记参加了会议。
方书记代表医院对检查组来院督查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检查,查找不足,督促整改,促进医院向前发展。方书记指出,“目前我院全体党员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结合实际做好安全工作,保证医生有一个良好的诊疗环境,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因此要加强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防监控体系建设”。
2008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院紧紧围绕“平安医院、平安奥运”这一目标,继续把医院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对全院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在组织领导、医疗安全、治安防范及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检查组一致认为,我院在 “平安医院”及”首都平安示范医院”建设工作中措施得力,工作有效,尤其在平安奥运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再接再励,巩固已经取得的创建工作成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措施,确保医院平安,给北京市乃至全国医院做出更好的榜样。
保卫处 马宝珍
11、众人拾柴火焰高
本报讯(记者 季丽华)在不久前医院党委召开的一次总支书记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例会上,老干部处马宇生处长激动地宣读了一封外科党总支写给老干部处并送院党委的一份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外科总支11月份科务讨论决定,针对外科学系退休干部和职工生病或家中遭遇重大造成的看病、住院困难或生活困难,外科党总支、支部和各科室将尽力协助老干部处妥善解决。外科的做法受到了医院党委的高度肯定。
我院现有离退休职工1200多人,一些离退休老同志离开临床已经二、三十年了,对现在工作人员及医院布局都不是很熟悉,再加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给看病造成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有些老同志退休早,没有赶上工资改革,退休金相对比较低,生活不宽裕。遇上家中发生不幸,难免会出现生活困难。而我院本身患者多、床位紧,再加上老干部处人手有限,日常工作非常繁重,很难对所有的老同志都予以周全的照顾。考虑到老同志的这些具体情况,在11月初的外科科务会上,王任直书记、邱贵兴主任与各专科主任、书记达成一致共识:关心退休职工,不能光指靠医院,光指靠总支的力量也不行,要发动全科及各个支部的力量,共同帮助老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老干部处分担一些压力。同时也希望其他总支、支部都能尽己之所能,向我们的老同志伸出援助之手,多一声问候,多一份关怀,让老同志们在协和医院的发展变化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志们的关爱之情。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外科总支关心帮助老同志、解决其实际困难的举措正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核心要义的深刻理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2、工会举办干部培训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近日,2008年工会干部培训班在昌平西御园举行,工会干部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活动。党委书记鲁重美和副院长王以朋到会,鲁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语重心长地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使与会者深受鼓舞和鞭策。
在两天学习时间里,大家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分析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明确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强调面对新形势工会应如何应对的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还就明年工会应为职工办哪几件实事,当前职工最关心、最热点、最直接、最困惑等五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13、保安员勇擒窃贼
本报讯 08年12月9日晚5:30,在老楼东花园花房门前,一中年男子正在盗窃医院待修的电开水锅,花房临时工杨文凯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保卫处报警。巡逻的保安员韩笑和田文龙接警后果断出击将其擒住并送交派出所,从而避免了医院的财产损失。
保卫处 孙勇
14、图片新闻:
内科团总支组织全体团员到美丽的凤凰岭脚下进行拓展训练。团员青年们通过极具挑战性、趣味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深切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对个体生存的重要价值。大家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培养了协作精神。
15、落实国策不走样 生殖教育保安康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计划生育工作总结会于12月10日在医院523教室召开。全院计划生育干部参会,党委书记鲁重美同志到会并发言。会议总结了我院2008年计划生育工作。同时依据东城区计生协会生殖健康教育的要求,请感染科刘正印大夫作了题“扼制蔓延,履行承诺”为的讲课。
在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在全院我院按照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管理服务。加强优生宣教,圆满成立了2008处各项任务,受到了上级好评。 保健科 秦薇
16、生动的医患沟通培训课
本报讯 接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是院办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投诉接待工作做得好,可以重新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否则适得其反。为了进一步做好院办部门的投诉接待工作,提高医患沟通的有效性,最近院办邀请医务处医患办郭小建对办公室全体成员进行医患沟通培训。
郭大夫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患沟通中投诉者的特点、投诉接待步骤及接待者的自我调节方法,把接待投诉这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用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讲得深入浅出。培训侧重于倾听、感受、需要、请求等沟通关键四环节模式,提醒大家要克服沟通中存在的漠视和不尊重对方、歧视与傲慢、心胸狭窄、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等问题。
这次培训得到了院办工作人员的热烈回应。纠正了大家以往对沟通效果影响因素的偏差认识。通过培训,大家对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认识到:沟通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服务意识,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 院办 常青
17、谁是她六年之痛之痒的始作俑者?
协和报道世界首例铜过敏引起的掌跖脓疱病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一位中年妇女莫名其妙地出现双下肢严重的脓疱和皮肤瘙痒,究竟谁是她六年之痛之痒的始作俑者?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文利平、尹佳等经过科学试验,为这例长达六年之久的扑朔迷离的病例揭秘。原来,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金属铜过敏导致的掌跖脓疱病病例。日前,文利平等的论文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该杂志的SCI影响因子28.64,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这位被确诊为掌跖脓疱病的女性患者是在10年前起病的。1999年1月,患者的双脚掌开始出现脓疱和剧烈的皮肤瘙痒,且症状在月经期加重。随着疾病的发展,皮疹逐渐扩展到腿部和臀部,并伴有反复的40℃高热。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进行了多次的血常规、血沉、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免疫学检查,结果均正常。先后使用多种局部消炎药、全身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均无治疗效果。起病6年后,患者因左脚第四趾、第五趾出现骨髓炎而接受了截肢手术。因脓液培养呈阴性,无法解释骨髓炎原因,骨科医生的建议患者进行盆、腹腔和下肢磁共振检查。为避免金属对磁共振检查的影响,医院为患者取出了1997年放入体内的宫内节育环(IUD)。结果,奇迹发生了,患者的脓疱和皮肤瘙痒在取环后一个月内未经治疗逐渐好转并消失。
困扰患者六年之久的脓疱和皮肤瘙痒到底是什么病?它和IUD有什么关系?2005年,患者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文利平等初步诊断该妇女患的是一种系统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掌跖脓疱病,并初步认定是IUD中的金属成分引起的过敏。因铜和镍是IUD主要成分,文利平等为患者进行了硫酸铜(2.5%pet)和硫酸镍(5%)斑贴试验。 30小时后,患者铜斑贴试验局部皮肤剧烈瘙痒并变红,镍斑贴试验阴性,同时伴有发热(39℃)和全身皮肤瘙痒,患者脚部再次出现脓疱。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血清铜浓度,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铜浓度轻度升高。经给予口服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治疗后,一月后皮肤恢复正常,两年后随诊病情未再
反复。
该文通讯作者尹佳教授介绍说,由金属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既可表现为典型的皮肤湿疹,也可表现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如汗疱疹、脓疱疹或荨麻疹等。掌跖脓疱病是系统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可由金属植入物引起。《柳叶刀》曾先后报道牙科填充物引起掌跖脓疱病,《ALLERGY》等杂志曾先后报道过IUD中的铜引起全身荨麻疹、眼睑和阴唇水肿等症状,但铜导致掌跖脓疱病的报道尚属世界首例。
国内外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铜粉直接接触皮肤后,可引起微量透皮吸收,血铜、尿铜浓度增高。1972年国外科学家在《自然》报告了放射性铜标记的宫内节育器的动物研究:置于大鼠子宫中的铜可局部活化成离子状态并部分吸收入血。目前认为,血清和体液中的蛋白质和酶加快了金属的离子化,这可能是金属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的决定因素之一。文利平医师说,IUD植入体内后,金属铜置于体液环境中,与一般的皮肤接触相比,更易于发生金属的活化和吸收,从而导致其远隔部位的皮肤反应。
18、放射科成功举办分子影像学国际研讨会
多学科交叉成为本次会议最大看点
放射科 王志伟
本报讯 2008年11月8日,“第二届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讨会和第三届超高场磁共振国际研讨会”在我院举行,赵玉沛院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金征宇、秦明伟、冯逢和张立仁教授担任会议主持。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刘玉清、戴建平、马大庆教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精彩发言。
1999年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它指的是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而诞生的新兴学科其中磁共振功能成像及分子影像成像是它的一个亚学科。大会围绕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及其重大意义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和讲座。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Geoffrey Young教授(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及杜克大学的Srinivasan Mukundan, Jr.教授分别就脂质体用于分子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及磁共振对于卒中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与会者深受鼓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为大家回顾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历史,并阐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我科金征宇主任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最新的分子影像学进展,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分子影像学的理解。本次会议的重要特点是多学科交叉,除了上述著名放射学家的精彩演讲外,还特别邀请了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分子影像学基础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与会者收益非浅。同时我科的年轻医师(陆菁菁、薛华丹、有慧)也在大会上就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作了精彩发言,体现出我科在这一领域的水平。
分子影像技术是近年来影像学最大的进步,也代表了今后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了解了最新的磁共振分子影像学进展,探讨了其在我国发展方向,为今后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卒中教育日——协和一角
本报讯寒风凌厉,冬阳高照。北京协和医院迎来了全国第二个卒中教育日,虽然今年活动的全国主办地在上海,但是我院丝毫没有懈怠。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工作后,11月20日上午,卒中教育日义诊宣教活动在协和医院门诊楼前准时举行。
早上8点,神经科高山、彭斌教授,徐蔚海、倪俊、周立新和姚明主治医等人来到门诊楼前,对前来咨询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并发放脑卒中防治知识手册。诸位医师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的提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缺血性脑卒中早防早治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卒中的发病率及所带来的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医师们同时还对患者进行了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等的宣教,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宣教虽然会有直接效果,但终究涉及面有限。要让“早访早治”的脑卒中知识深入人心,还必须依靠和凭借更为广大的宣传载体。国家重视、媒体宣传、医生治病、患者自查,只有全社会都提高对脑卒中认识,才能真正做到早防早治,利国利民。
20、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北京地区年会成功召开
本报讯 2008年12月12日下午2点,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整形外科学术委员会2008年度年会在我院西院门诊六楼多功能厅成功召开。
年会由我院整形外科主办,北京整形外科分会新一届委员兼秘书王晓军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兼整形医院院长曹谊林教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杨宏越老师,学会24位新任委员和北京市整形美容专业相关人员等。有近150名北京地区从事整形外科的医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首先,中华医学会杨宏越老师宣布了新一届委员名单并由曹院长发放了委员聘书。接下来曹谊林院长致词,祝贺北京地区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北京分会主任委员乔群教授发表讲话,“愿意借助学会的力量,为青年医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大家在学术、临床等各方面更上一层楼;愿意借助学会的力量,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整形外科医生,组建一个会所,使北京市从事整形美容外科的医生在此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与会的各位委员就乳房、颅颌面整形及烧伤的治疗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临床经验及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
会议的顺利召开促进了北京地区整形外科专业的发展及交流,扩大了我院的学术影响,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编者按:在11月15至16日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第二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会上,变态反应科特别邀请了加强医疗科主任刘大为教授、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副教授、放射科副主任冯逢副教授围绕过敏性休克,从食物过敏的诊治、医源性过敏性休克,麻醉剂和造影剂过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体现了协和多科协作、学科交叉的特点,值得推荐。为此,院报将分期刊登各位教授在此次国际论坛上的精彩发言,好文共赏之。
中国一线临床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过敏性休克
变态反应科 尹 佳
过敏性疾病已成为新世纪的流行病,因药物、食物等过敏原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正日益增多。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对过敏性休克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其治疗的滞后性,部分患者因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为此,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呼吁各国政府医疗管理部门和医生应高度重视过敏性休克,加强过敏性休克急救知识的普及,教会每一位国民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的基本自救方法,减少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多系统速发过敏反应,一般通过I型变态反应机制诱发,部分通过其它免疫学机制诱发。在暴露于过敏原的环境下,可迅速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窒息、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意识丧失、休克甚至死亡。过敏性休克可在几分钟之内从最初轻微的皮肤症状迅速发展至死亡。
过敏性休克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不详,但近十年,西方国家大量文献报告其发病正迅速升高。美国2002-2003年对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敏性休克影响过1.21%美国人的生活,有 1100万人曾经经历过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反应。有研究显示成人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每年3-360次事件/10万人,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每年5-15次/10万人。英国对比1990年和2004年的住院病人,发现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增加了7倍,其中因食物过敏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增加了5倍,治疗过敏性休克药物的处方量增加了12倍。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机制是过敏原触发人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集中释放组织胺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血管中35%的液体可在10分钟之内迅速渗透到血管外组织,引起皮肤水肿、喉头水肿、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大量的液体渗透到血管外可使全身血容量骤降,引起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致死的原因主要是急性呼吸道阻塞(59%),其次是循环系统衰竭(15%)。
药物是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诱因。英国一项研究显示,50%死于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因药物诱发,平均死亡时间为用药后5分钟。美国医院每年有55万例严重药物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过敏药物是抗生素,磺胺类、非甾体抗炎类药物、肌松肉弛剂、放射造影剂及生物制剂。美国每年有600人死于抗生素过敏性休克、500人死于放射造影剂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我国目前无药物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数据,但近年中药注射制剂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明显增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近几年报告了较为严重的中药注射液事件,2003年鱼腥草注射液有272例不良反应,06年报告44人因鱼腥草注射液过敏性休克死亡。2006年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228例中药注射剂过敏性休克患者中44%在用药5分钟之内、63%在10分钟之内、90%在30分钟之内出现休克症状。
食物是过敏性休克的另一主要原因。食物过敏在西方国家儿童中的发病率2-8%,成人1-2%。花生和坚果是美国引起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主要过敏原。美国有300万人对花生过敏,每年因食物过敏诱发死亡150-200人。食物过敏性休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美国近5年5岁以下儿童花生过敏的发病增加了一倍,来自瑞典、丹麦和芬兰等国家的研究显示在1139食物过敏患者中,1/3对猕猴桃过敏,常见于对桦树花粉敏感的成人。因与食花生或猕猴桃的人接吻而诱发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均已有报道。我国目前尚无普通人群食物过敏的具体数据,但近年临床发现,食入某些含有与致敏花粉相关交叉抗原的水果而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事件明显增多,食入各种高蛋白食物或含有隐性过敏原食物而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病例也明显增多。因食物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者50%死于窒息,大多数在进食30分钟之内发作。
典型的过敏性休克具有前趋症状,表现用药或进食后迅速出现手心、足心、头皮瘙痒,全身皮肤潮红、风团样皮疹及口舌麻木感。症状出现越早预后越严重。任何因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症状都是相似的,90%患者症状在过敏原暴露数分钟或30分钟之内,10-20%在7-8小时甚至24小时之内发作;少数患者在早期症状消失后可再次休克,这种双相型过敏性休克多数在首次发作之后的8小时以内发生。
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关键是迅速缓解呼吸道阻塞和循环衰竭,应首选肌肉注射肾上腺素。目前即使在欧美国家,对过敏性休克病人及时使用肾上腺素仍是各国变态反应组织对社区及一线医生培训的重点。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90%因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患者未使用肾上腺素。对北美地区21个急诊室治疗食物过敏性休克的调查显示,72%首选抗组织胺药物,48%首选静脉输入皮质激素类药物,仅有16%首选肾上腺素。我国各地已发生的部分突发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事件,多数与未能及时正确使用肾上腺素有关。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难以预料,发作时大多远离医院,由于其发展迅速,可在数分钟之内致人死亡,因此给有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人群配备随身携带的肾上腺素药物及注射装置,教育患者在发生意外时用其自救已成为目前多数国家在第一时间抢救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方式。对加拿大Manitoba地区115万人群5年的随访调查发现,0.95%人群接受了肾上腺素笔的发放,对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我国目前没有供急救使用的预充式肾上腺素肌肉注射装置,在此呼吁国内医药管理部门和医药生产企业尽早生产肾上腺素笔,满足国内患者的需要。
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人群包括有严重过敏反应发作病史者、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哮喘合并食物过敏、严重哮喘、蜂毒过敏及正在接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哮喘患者。在社区,隐性食物过敏原是危及食物过敏者生命的首要危险因素,美国早年几起因餐馆提供患者已声明过敏的食物而导致死亡的巨额诉讼案即由隐性食物过敏原诱发。因此,携带肾上腺素笔、注意阅读食品标签、尽可能避免在医院外环境注射用药、注射药物以后在医院停留30分钟、尽可能食天然食物等措施是普通老百姓预防致死性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方法。
围手术期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常见药物(节选)
麻醉科 裴丽坚 黄宇光
围手术期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分别是:肌松药、天然乳胶和抗生素。
肌松药
肌松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占麻醉中过敏反应的50~70%。所有肌松药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其皮肤试验的敏感性高于95%,且可重复性强。皮肤试验结果证实肌松药之间交叉反应的关联性味65%。若某一肌松药PT试验和/或IDT试验阳性,应进一步行其它市售肌松药PT试验,随后进行IDT试验。若某一肌松药IDT试验阴性,则可考虑用其进行麻醉诱导。否则,无法保证绝对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肌松药皮肤试验的特异性仍值得商议。一些学者质疑皮肤试验能否诊断过敏反应。这些研究认为对照组患者出现的反应仅仅是肌松药引起组胺释放所致;对照组皮肤试验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相反,若对围手术期出现即刻高敏反应的患者进行皮肤试验,皮肤试验则可用于确定“犯罪”过敏原的过敏反应机制,由此做出诊断,并找出皮肤试验阴性的肌松药作为替代。
天然乳胶
在欧洲,乳胶可通过PT试验确诊,美国有市售乳胶提取物。乳胶皮肤试验的敏感性较好。
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占围术期抗生所所致过敏反应的70%以上。皮肤试验应包括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若PT试验阴性,应进一步行IDT试验。欧洲药物过敏网(European network for drug allergy,ENDA)公布的最高试验浓度:阿莫西林20~25mg/ml,氨苄西林 20~25mg/ml,大多数头孢菌素 1~2mg/ml。若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PT试验起始浓度应为1/1000,随后逐渐增加浓度至皮肤试验阳性或达最高浓度。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的特异性约为97%~99%,而敏感性仅为50%。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并不常见。体外试验定量检测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特异性IgE的敏感性低于皮肤试验。IgE介导的万古霉素过敏反应罕见,但如有必要,IDT法万古霉素的浓度应低于10ug/ml。喹诺酮类药物皮肤试验结果很难解释,因为它们可引起组胺释放。
胶体
胶体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0.033~0.22%,可进行PT试验(稀释到1/10倍),若阴性,则行IDT试验。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过敏反应非常少见。IDT法测定吗啡过敏反应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因为吗啡也可引起组胺释放。若稀释浓度不合理,可引起假阳性反应,推荐稀释至1/1000倍,且不得超过该浓度。苯基哌啶类(阿芬太尼、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行PT试验时不需要稀释,若阴性则进一步性IDT试验(浓度不得超过1/10)。
局麻药
较其广泛应用程度,局麻药的过敏反应可称之为“非常罕见”。酰胺类局麻药和酯类局麻药之间几乎无交叉反应。对局麻药中防腐剂(如羟苯甲酯、氨甲酸苄苯酯)过敏者较少。
镇静催眠药
在法国,硫喷妥钠所致的过敏反应低于1%,丙泊酚所致的过敏反应低于2.5%,依托醚酯、氯胺酮所致过敏者更少。
22、纪念冯应琨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41岁的冯应琨正从美国辗转香港,准备回国效力新政府。正当盛年、满怀抱负的冯应琨还不知道这一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天对自身命运意味着什么,他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操,想要为国、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会与这个国家产生何种联系,与她同受着苦难,与她共享着希翼,血肉相联,鸥水相依。
一片冰心在玉壶
——纪念冯应琨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本报记者 陈明雁
冯应琨(1908.12.04-1992.09.28),广东广州人,是我国著名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脑电图学的专家,我国临床癫痫及脑电图学的奠基人。他于1936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48年赴美国进修,除学习临床医学技术外,兼学脑电图学和电休克治疗,新中国成立时,他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冒险通过国民党的海上封锁线,于1949年10月2日返回北京,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供职。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医学家,更是隐忍坚强的革命战士、不可动摇的生命强者、温良恭俭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令人无限缅怀,令人骤然起敬。
为国:涉密统战 默默奉献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冯应琨教授从美国回归故土,因为道路封锁绕道香港宿于亲戚家中。他的连襟是指挥古北口对日作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香港接待了准备归国的冯应琨夫妇,并把国内的6处房产的地契、房契装在一个小皮箱里请他带回国。家族亲人间的一次接触,却被历史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开启了冯应琨种种磨难的始端。冯应琨归国时曾被尊为“红色教授”,还被派到外地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就因为这个小皮箱,他很快就被扣上“隐匿敌产”的罪名。当年的土改也风光而去,押解而回;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从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开始就打上了“右派”教授的烙印,在历次运动中都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尽管长期蒙受冤屈,但无论在历次运动中、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还是在文革受迫害时期,冯应琨都无怨无悔地,默默为党、为国家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当时蒋介石非常害怕共产党策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他们周围都布满了特务。但冯应琨却依然不顾自身安危,冒着生命危险陪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赴港开展工作。在两岸关系紧张之际,冯应琨四处奔走,坚持为国家做统战工作。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冯应琨有着极端的两重身份——一边是统战斗士,为国捐躯死不足惜;一边是右派教授,名誉受损长期被整。统战部的同志后来谈及此事,总是说不出的心酸。他们说:冯老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立下赫赫功勋,忠心可鉴日月,人生却如此坎坷。由于统战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也无法出面为他辩白,除了过年过节的探望和送上一点油、米、花生水果等当年的特供物品外,剩下的只是无限的无奈和感慨。
饱受磨难,冯应琨却依然没有被逆境打倒。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更高的人生追求使得他始终站在山高水远之地,一览众生功业兴败。当红卫兵要抄他的家时,他主动带他们去了自己家,还边开门边说“你们动手吧,这些东西我早就不想要了”,当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监督劳动,当清洁工打扫病房的时候,他说“我比清洁工李师傅擦的痰盂干净多了”。正是由于这种乐观的态度,使得他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被击垮,丝毫没有动摇心中的信仰。统战部的同志说,“真怕他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把国家机密兜出来”。可是终其一生,冯应琨从未对任何人泄露过半点国家机密,丝毫自我得失。如果不是后来统战部的同志把冯应琨的事迹告诉了医院的领导,他所做的一切,都将随着他的志向在云天之外,世人永远不能得知。
为人:一生信仰 对党忠诚
虽然在历次运动中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但冯应琨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却依然让我们高山仰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恢复了名誉,继续在医疗战线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当时一些民主党派譬如九三学社、农工民主党都找过他,动员他加入民主党派。试想,在当年像冯应琨教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只要加入民主党派,完全有可能在其中担任要职。但冯老却对当时的五官科党总支书记方文钧说:“这些党派我都不加入,我相信中国共产党,我要加入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一生的愿望。”对党忠贞不二的人并不少见,但这是一位被抄家、被处罚、被不公正待遇多年的老教授、老知识分子啊!
1986年,冯老终于获得党组织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入党宣誓仪式上,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从席中站起来发言的时候,激动得几乎无法成语。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甚至潸然泪下。那一年,他已经78岁高龄。
弹指一挥间,数十载韶华远逝,当年的青年才俊已变为白发老人,而时间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他对党忠诚的一生信仰。
为医:勤勉不辍 求知不息
冯应琨把成为名医作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一生不曾有过懈怠。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有四:一、编写了《临床脑电图学》以及《脑电图图谱》;二、常年举办脑电图学习班,推广脑电图技术;三、发明了连外国医师都争相学习的蝶骨电极技术;四、致力于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
冯教授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除他年轻时得到的良好教育外,与他孜孜不倦的勤奋息息相关。只要病房或门诊出现了特殊病例,他就会潜心研究,即时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他的办公室里,最醒目的是4个大书柜,其中有3个都存放着脑电图资料。周末他不休息,早晨8点出门,提个大布袋来到医院,先到门诊转一圈,再到病房转一圈,然后才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著书立作,笔耕不辍。
文化大革命时期,冯应琨被关了牛棚,写检查,被揪斗,受了很多苦。但他一旦从牛棚里出来,首先想到的还是科学研究、是临床工作。一天,神经科主治医刘秀琴正在病房写病历,忽然发现冯应琨正从门缝里对她悄悄招手。之后,冯应琨交给她50个癫痫病人的名单、病历号和病人的简单情况。他说,想写一篇论文,需要刘秀琴帮他查资料,论文算两人联合发表的。刘秀琴非常希望跟随冯教授学习,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冯应琨是刚刚放出来的“反动学术权威”,她心中也满是顾虑。于是回答说“我可以帮忙收集资料,但不要署我的名字”。冯应琨豁达的看着她,那双智者的眼睛里充满了对世事的洞察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最后,这篇文章以冯应琨个人的名义发表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篇文章如同尘沙里的珍珠,闪烁着谁也无法掩饰的璀璨光芒。
为民:悬壶济世 不求回报
冯应琨教授可以称之为爱民如子的医学大家。他告诉医院,“我不要挂教授号,挂5毛钱的普通号就行”。作为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他始终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冯老遇到外地的贫穷患者,告诉他们不用反复来医院开药,只要写封信说药没了,他就会把药寄过去。这些药全部由他自掏腰包给病人买了寄去,不收分文。有的同事劝他:“病人那么多,你寄得过来吗?”冯教授听后一笑了之,依然我行我素掏钱寄药。
冯应琨对金钱看得极淡。文革中,他在病房当清洁工进行劳动改造,只拿工人的工资。恢复名誉后,国家按照政策补发工资,冯应琨却坚决不要。他说“那时我干的是清洁工的活儿,不是教授的活儿,这钱我不能要”,于是固执地把补发的工资上缴国库。冯应琨自己的吃、穿、用都非常朴素,对病人、对学生却又非常慷慨。千金散尽为哪般,到后来冯应琨家中只剩下200元积蓄。二老年事已高,膝下又没有子女,他的妻子徐女士成日因如何养老而忧郁成疾。如果不是她向医院的同事谈及此事,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国家级教授居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五官科党总支知道此事后,积极为他落实政策,千方百计从国库里要回了他上缴的补发工资,缓解了老俩口膝下无子、生活窘迫的晚年境遇。
为师:不遗余力 培养人才
冯应琨夫妇没有子女,他就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子女。冯老非常爱才,他像抚养子女一样悉心培养人才。他利用个人声望、海外关系、往来学术交流各种机会,不遗余力的推荐人才,送他们出国深造。郭玉璞教授、吴立文教授、刘兴洲教授、外办李正林主任等都是他帮助联系送往国外的。为了人才培养,他甚至动用自己的储蓄宴请外宾。为了感谢对方,他还自费买礼物交给学生送导师。冯教授先后送了18位学子出国,是协和送学生出国培养最多的教授。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都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家学者。
1978年,冯应琨刚刚恢复名誉,就任神经科主任,他立刻制订了学科发展计划。对于这一点,神经科郭玉璞老主任仍记忆犹新:“他非常有眼光。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办公室、实验室都没有了,不能工作。冯教授担任科主任后,很快就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计划,送人出国学习,恢复实验室也建立新的实验室。就现在看来,他当时的主张非常正确,眼光非常长远,垂范后辈,泽被百年。”在冯应琨的积极推动下,迄今为止,神经科已经建立神经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心理学、神经流行病学等实验室,而陆续回国的人员已成为各亚专业组的学术带头人。这都与冯应琨当年的学科发展主张密不可分。
1992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北京协和医院古朴秀丽的西门附近,84岁的冯应琨教授与神经科同仁们刚刚送别美国友人,忽然他觉得下肢一阵虚软,整个身体完全不受控制的向地面倾斜而去。冯应琨突发疾病后,立刻被送往5楼高干病房住院治疗,病情时好时坏,病因无法确定。这时候刘秀琴医师去病房探望,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显得非常焦躁。他对刘秀琴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刘秀琴不以为然,安慰他道:“您不是生病吗?您要做什么事情,我帮您去做。”冯应琨谈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西南五省的脑癫痫会议,他答应要去参加;另一件就是他的脑电图图谱还没有发表。
这本脑电图图谱已经完成两年有余,但因为资金问题迟迟不能出版,直到最近才终于有了出版机会。但谁也没有想到冯应琨大限已到,还没来得及看到这本图谱,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他去世后不久,图谱就出版了。刘秀琴亲自从出版社把图谱抱了回来,整个脑电图室的人都笑了,也哭了,手指一遍遍抚过图谱厚重的书籍……之后,他们还特地把图谱带到他的墓碑前,告诉他:“冯大夫,图谱终于出版了,您的在天之灵,一定也已经看到了吧,欣慰地笑了吧……”
朗朗晴空,脉脉黄草,苍风中隐约的声声呜咽,都化成时间长河里的云卷云舒,渐渐的远了,淡了,静了。
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老人——他的音容笑貌还留在世人的心中,他的治学主张也有人代代传承。我们无法忘记的是,在脑电图学的史册上永远镌刻着一个名字,在协和医院的历史上也永远矗立着一位老人,他就是冯应琨。
23、急诊科的“四阶梯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
急诊科 史迪 刘继海 王仲
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开始实行住院医师三年培训计划,并明确提出了“四阶梯教学”方法和“班主任负责制”的管理制度。两年后,我有幸成为第三届学员,成为尝试并见证这一培训计划逐步完善的一分子。
2006级的8名住院医师来自北京市5家医院。入院时,急诊科的老师就对大家提出了“回零”观念,即:无论来自哪里,无论大学基础如何,现在“从零”开始。
班主任负责制
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我们和大学一样有一个“班主任”。他是一名高年资的主治医生。从我们进入协和医院急诊科的那一刻,他就成为了我们的带教老师,而且要一直将我们带教到结业。“班主任负责制”是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一个创新。然而,班主任的设立,使被培训的住院医生有了一个明确的指路人。无论在临床思维、操作技术、沟通技巧,甚至日常生活方面他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这种帮助是系统的、完善的,使我们在三年的培训中养成一个固定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这要比有事随时抓一个人咨询,甚至比跟随轮转高年住院医生学习的效果更好。
四阶梯规范化培训
所谓“四阶梯规范化培训”就是按照“理论讲授、模拟培训、临床带教和独立实践”四个阶梯,把所有的学习过程按照设计逐步实现的培训方法。
第一阶梯 理论讲授
协和医院急诊科住院医生培训的第一步是完成“初始培训”.。这个阶段在急诊科科室内完成,时间为一个月。
在此阶段,主要使住院医师接受基础知识讲座,包括:“对急诊科的最初认识”,“急诊科常见急症及处理原则”,同时在高年资医师带领下参与临床的初期轮转。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对知识的集中巩固,加强我们对基础理论的复习,同时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的过程。
熟悉环境、了解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初始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一个刚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的医生,错误的发生不完全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对环境的不熟悉和规章制度的不了解也是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强化学习以及带教老师的教授、引导,大家得以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第二阶梯 模拟培训
结束了第一个月的初始培训,进入第一年的培训,第一年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分各个系统,完成对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主要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的学习,形式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学习内容是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Rosen's急诊科学”的部分章节以及教学规划中的相关内容。每周一次集中学习课程,进行读书报告,同时完成内科、急诊科轮转。
模拟教学在第一年开始实施,从简单的徒手心肺复苏,到中心静脉穿刺、气道建立与管理等。通过第一年的学习,我们不仅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在英语阅读、自学习惯方面也受到了良好的培养。
临床带教是临床培训中的重要环节。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就是老协和的“三块宝(教授、病历、图书馆)”,老前辈的工作作风使得他们对年轻医生培养有极高的要求,我们有幸在轮转的过程中,学习到大量疑难杂症病历、良好的疾病鉴别诊断分析过程、药物规范化使用原则。
一年下来,我的体会是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询者”,支离破碎的各种知识经过整合,如同一块块孤立的砖石不断垒砌,终成临床思维的宫殿。
第三阶梯 临床带教
使我有突飞猛进发展的是第二年的培训过程,在这一年中,除了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更复杂的模拟培训之外,我们开始了上级医师指导下的临床独立实践,开始独立接诊、独立处置病人。
我不但承担了急诊常规工作,还被安排进抢救室,成为急诊抢救室主班。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每天都有生命垂危的病人等待我们的救助,要求一名急诊医生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快速解决问题、及时对疾病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不容许有半点马虎和犹豫。工作虽然辛苦,但在为时9个月的工作中,我快速熟悉CPR(BLS、ALS)、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技术、床旁血液净化(血滤、血透、血液灌流)、急诊氧疗、急诊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及主任也对我们在临床上及生活学习中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保证我们每周的理论学习从不间断。
第二年我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急诊各项抢救技术的应用,我想这正是我们培训的成功之处,不单是通过临床工作完成学习过程,总是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技术,并在临床上给予实践,一边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再回到课堂解决问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按照那句经典的话说就是不断的“理论联系实际”,势必会提高临床工作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在工作1年之后,我们和病人及家属有了很多接触,在和这些特殊人群沟通时有许多困惑,科里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我们进行了沟通技巧培训,我想这也是在急诊科培训的特别之处之一。在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会上,我精心准备的发言就是“我很骄傲我能成为协和医院住院医师培训的一名学员,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协和医院!”
第四阶梯 独立实践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三年的培训,在前两年的理论、技术学习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开始学习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在临床的轮转计划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完成基本外科、神经内科、ICU、麻醉科、皮肤科等多个科室的轮转学习,开阔了眼界,使我们在急诊的工作中能够对疾病处理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年,独立思维、独立操作成为了主体,我们越来越能够成功的诊断病人、正确把握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时机,越来越有自信——我们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在众多的年轻医生为自己的工作风险提心吊胆,在众多的年轻医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的时候,我们已经顺利的完成了从“学生”向“医生”的过渡,从“陌生”向“熟练”的转变。作为一个接受培训的住院医生,我的体会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