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向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起挑战
时间:2018.02.02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实习记者 龚家琦 记者 傅谭娉 通讯员 李慧

本报讯 (实习记者 龚家琦 记者 傅谭娉 通讯员 李慧)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团队攻关甲状腺癌诊治中的难点问题——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现Braf基因V600E突变和TERT基因突变与之相关,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类分子探针对其进行定位,在国内牵头开展自主知识产权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和多纳非尼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的临床试验并证实其疗效。该系列研究前期成果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荣获201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2015年度及2016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

甲状腺癌因发病率逐年增高日渐引人关注。九成以上的甲状腺癌都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规范化的手术治疗、选择性碘-131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8%以上。但约有20%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部分患者转移灶不再保留摄碘的生物学特征,碘-131治疗无效,成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该类患者生存时间大大缩短,五年生存率不足20%。早期诊断、识别、治疗和评估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是当下临床工作的难点及重点。

林岩松团队关注了Braf基因V600E突变、TERT基因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性和预后的关系,发现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患者病灶的不摄取碘特征密切相关,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合并Braf基因V600E突变的患者远处转移灶在早期即出现不摄取碘特征。成果分别刊登在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核医学杂志》(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和《临床核医学杂志》(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这些分子病理特征为预测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指导患者的后续治疗、及时终止无效的碘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诊断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林岩松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系列分子探针定位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应用提供了分子影像学依据。该研究被《美国核医学杂志》于2012年发表。课题组还发现,亲肿瘤分子探针99mTc-MIBI在显示不摄取碘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优势,在该院建立了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探测的新技术项目。

分子靶向药物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中逐渐显露出优势。该院核医学科于2010年即加入索拉非尼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2016年初,课题组在国内牵头开展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阿帕替尼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的临床试验,短期疾病控制率达100%,未见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初步研究成果在2016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年会上展示。林岩松教授目前牵头开展的多纳非尼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的临床试验前期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年会专题报告,受到广泛关注。本系列研究为国内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经济且疗效确切的可选药物。

协和以临床需求推动科研,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分子影像学特征和有效治疗方面走在国际前沿。美国甲状腺学会特邀林岩松教授就“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基因背景及机制”在2017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年会上作专题报告。课题组5年来发表相关SCI文章30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近50篇,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中推广相关临床转化成果。相关研究成果被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4版《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15版《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诊治专家共识》纳入,作为指导甲状腺癌诊治的循证医学证据,希望推动我国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规范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