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国传统的饮料之一,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的场合,人们饮酒是一种习俗。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酒性温,味甘苦辛,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功能散寒气,通血脉。酒是以米、麦、粟、高梁等和曲酿造而成,均含乙醇,不同的酒类还含有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糖类、糊精等。饮酒有利有弊,适量喝酒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温阳散寒,但过度饮酒甚至酗酒则百害丛生:酒在体内可分解产生能量,但不含有任何营养素,过量饮酒则减少了其他多种重要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过度饮酒可使食欲下降,损伤胃肠粘膜,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饮酒还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危险;酗酒还可引发交通事故、暴力事件,危害社会治安。
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严禁酗酒,如饮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并控制在适当的限量以下,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酒精的危害更为敏感;乙醇对孕妇的有害作用波及胎儿发育,甚至诱发胎儿先天性畸形,所以青少年对及孕妇应忌酒。
如何将酒精度换算为酒精量呢?
饮用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酒度数×0.8(酒精密度)
那么首先应该明确酒精度的概念,酒精度表示20℃时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重量比),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啤酒的酒精是由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5%。
根据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所建议的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笔者进行了换算:
酒(分类)
|
男(日饮酒量)
|
女(日饮酒量)
|
60-70度白酒(高度酒)
|
< 45-52ml
|
< 27-31ml
|
50-60度白酒(高度酒)
|
< 52-63ml
|
< 31-38ml
|
40-50度白酒(中度酒)
|
< 63-78ml
|
< 38-47ml
|
30-40度白酒(低度酒)
|
< 70-104ml
|
< 47-63ml
|
10-20度黄酒或葡萄酒
|
< 156-313ml
|
<94-188ml
|
100啤酒
|
< 625-781ml
|
<375-469ml
|
也就是说成年男性每日最多饮用约60度白酒1两,或50度白酒1两半,或30度白酒2两,或黄酒/葡萄酒3-6两,或啤酒1瓶(600ml/瓶),或啤酒2听(330ml/听),都在适量饮酒范畴。